《公姓根源探视》
《五音集韵·卷一》金·韩道昭·撰
东第一(独用):
一东见公,(古红切,通也、父也、正也、共也、官也、三公;论道又公者无私也;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厶音私,韩非曰:自营为厶,背私为公也。徐曰:防意夹漈。郑氏曰:指事;又爵名,五等之首曰。公又官名,周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汉末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又官所曰公。又《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注公犹共也。又父曰公,《列子》家公执席前。《郊祀志》天子为天下父故曰:’钜公’。《尔雅》妇谓舅曰公,又尊称曰公,又相呼曰公。《史记·毛遂传》公等碌碌又事也。诗夙夜在公,注夙夜在视濯溉饎爨之事。又星名《隋志》七公七星主七政。又谥法立志及众曰公,又《潢防》曰:此六七公皆亡恙也’。)
亦姓汉时而有主爵都尉公俭;又汉复姓八十五氏。
《左传》鲁有公冉(叔)务人(公叔务人是公为,鲁昭公二子)、公敛阳:公何、公父歜(是季氏公父甫’穆阳之后)、公賔庚、公思展、公鉏极(季武子之子公弥又称公鉏氏。其正卿之位是在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受传的,称公鉏极,)、公申叔子费宰,公山弗扰、公申叔、公巫召伯。卫有公文要,战国防齐威王时有左执法公旗蕃。
《左传》齐悼子公旗之后。
《左传》季武子庶子,公鉏后以为氏,孟子有公行子著书。
《左传》晋成公以卿之庶子为公行大夫,其后氏焉。
《孔子家语》鲁有公冶长,又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者;鲁有公慎氏出婬妻;又有公罔之裘扬觯者。孔子弟子齐人公晳哀;陈人公良儒、公西赤、公祖句兹、公肩定。
《汉书·艺文志》有公子著书;又有公胜生著书;济南公玉带上明堂图。
《功臣表》有公师壹,晋穆公子成师之后。又有公扈满意;后汉有零陵太守公仇称;晋穆公子仇之后;又农令北海公沙穆;山阳公堵恭。
《魏志》有公夏浩。
《晋书》有征虏长史太山公正羣;成都王帐下督公帅蕃,本姓公师避晋景帝讳改为公帅氏。
前《赵録》有大中大夫公帅式。子夏门人齐人公羊高作《春秋传》。
《列女传》有公乗之姒。《墨子》鲁有公输班。卫大夫公叔文子。
《史记》有鲁相公仪休;孔子门人公休哀;又有公祈哀。
《礼记》鲁大夫公眀仪。
《何氏姓苑》云:今高平人卫大夫公南文子。鲁有公荆皎,卫大夫公子荆之后。鲁大夫公襄昭,鲁襄公太子野之后。鲁大夫公伯寮。
《何氏姓苑》云:彭城人赵平陵太守公休胜,鲁士官公为珍鲁昭公子公为之后。楚大夫公朱高,宋公子子朱之后。公车氏,秦公子伯车之后。
《淮南子》有公牛哀病七日化为虎,齐公子牛之后。
《吕氏春秋》有邴大夫公息志,孟子称公都子有学业。楚公子田食采于都邑后氏焉。公刘氏后稷公刘之后。《古今人表》有公房皮,楚公子房之后。
《郭泰别传》有渤海公族进阶,卫大夫有公上王。
《世本》有鲁大夫公之文;晋蒲邑大夫公佗世卿;秦公子金之后,有公金氏。齐公子成之后,有公牵氏。
《何氏姓苑》云:公右氏今琅邪人公左氏;今高平人又有公言、公孟、公献、公留、公石、公旅、公仲等氏。又《左传》卫有庚公差以善射闻,祭公谋父出自姜姓。申公子福,楚申公巫臣之后。卫有尹公佗。楚大夫逢公子仲。楚白公胜之后有白公氏。
《文字志》云:魏文侯时有古乐人窦公氏。
《献古文乐书》一篇:秦有博士黄公庇。
《古今人表》神农之后有公干,仕齐为大夫其后氏焉。
《世本》有大公叔頴;又有公纪氏;卫有大夫,左公子泄;右公子职。汉四皓有东园公。尚书仆射,东郡成公敞。古作防二十八。
摘录·《五音集韵·卷一》公丕刚标点。
南朝·宋,临沂郯城人何天承(370---447年)撰《姓苑》,《元和姓篡》在《姓苑》的基础上尽抄袭全录。
唐,济南人林宝(812年)撰《元和姓篡》卷一(上平声)
一东:
冯、洪、弓、熊、童、僮、中、崇、嵩、茙、躬、宫、雄、肜、公、酆、蒙、红鸿、翁、通、鬷、种。
东里、东方、东楼、东郭、东阳、东邱东宫、公石、公士、公山 公沙、公孙、公伯、公父、公成、公齐、公析、公索、公祖、公休、公孟、公明、公賔、公正、公之、公乗、中行、中英、中野、中垒、中黄、桐里、桐门、铜鞮、戎子、终利、终古、熊率、熊相。
南宋,莆田人(1161年)撰《通志·氏族略》
以爵为氏(9姓):皇、王、公、霸、侯、公乘、公士、孙更、庶长。
以字为氏(154姓):林、家、忌、谋、显、旅、力、贲、槐、吉、施、奇、为、贲、众、骞、颛孙、公父、公子、公石、公索、公伯、公慎、公输、公西、公罔、公冶、公祖、公羊、公良、公齐、公山、公仪、公沙、公玉、少施、夏父、子服、子家、子桑、子阳、子叔、子士、子言、子杨、子盂、子我、子有、子仲、子羽、张、矫、嘉、胥、先、利孙、平(丕)、叔带、叔向、叔鱼、孙、弥、析、石、南、子南、子玉、子伯、子齐、公南、公叔、公孟、公明、公文、公析、游、国、驷、印、良、伯有、羽、罕、子师、子国、子罕、子孔、子游、子驷、子皙、子丰、子人、孔、牛、乐、皇甫、灵、边、正(政)、禄、乙、鱼、事父、子革、子仪、庆、贺、尚、旗、子旗、子乾、子工、子泉、子襄、子雅、子尾、颜、董、明、子臧、子华、子州、公宾、袁、辕、爰、占、子献、子占、子鞅、子芒、子尚、子禽、子舆、子寤、子沮、子宋、子夏、子枋、成、包、缗、乘、椒、囊、叔敖、无钧、若敖、伯比、子庚、子季、子西、子重、子期、子囊、桑、逢孙。
以爵系为氏(6姓):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士孙。
《史记·孝武本纪》:济南人公玊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
西晋永安元年(304年),司马颖的将领公师藩(阳平人)自称将军,在赵魏起兵,人马多达数万。
以上见古籍文字的公姓人名,绝不会只有他一个独门独人,绝对是一个家族族群的,也不会是复姓,如果是复姓,那么多复姓公为什么都没流传到今天呢?反而是独一的单姓公却流传下来了呢?这就说明了其实除了公输、公冶、公孙这几个复姓之外,其他的都是单姓公。假如下去一千年后,后人看到我公丕刚的名字时,出来一个庸愚文人,一见我这名字也不作追根溯源详细考察,而是立即著书写上公丕为复姓,我在这个迂腐荒唐的蠢才无知的修改下变了姓氏,由单姓变成复姓,岂不冤枉吗?就是因为稀有罕见的姓氏出现,才会被误认为了,常见姓氏却是不会的。
这些所谓的古代学者只知抄袭,不知道考研!;如公叔务人,本就是公为鲁昭公次子!下边还有鲁士官公为珍鲁昭公子公为之后当作复姓吗?难道只有名人才能传流后代吗?突然出现一个名人以前没有见过,就是复姓吗?以稀见为复姓,纯是臆测!
以上的材料是古人搜集的文字集录,由此可以对姓氏有个初步的了解。作为公姓依照《姓苑》一书来看,此书就以汉朝督尉公俭是单姓,其他的都是复姓。《姓苑》一书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临沂郯城人何天承370---447年),这本书被唐代,济南人林宝(812年)撰《元和姓篡》尽抄袭全录,而后加上了自己的一些补充。
公仪休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才学卓越,品德兼优被鲁穆公任为宰相。《姓苑》载他是复姓公仪,在历史上文字记载的人仅见于他一个。公仪休相于鲁国,他是鲁国人,年代在公元前390年左右。公仪休他是不是复姓,只凭古人的姓氏谱来简而载之,是不可定论的。《姓苑》一书的作者距离公仪休尚有800年左右的历史,作者只能对名人提记一笔,感其姓稀见遂妄称复姓。公仪休是他整个族群的代表人物,就像孔子孟子一样,他只是其族的出其类拔其萃的显秀人物,他的身后左右还会有父叔兄弟存在,更会有一个或者是几个分散的族群。
假设一:公仪休所代表的复姓公仪家族,他们的族群生养繁衍发展到今天,那也肯定像孔姓、孟姓,还有孔子的弟子颜回,颜姓一样,成为今日社会上一大公仪家族族群,可是今日社会上却没有公仪复姓;历史上除公仪休之外也没有一个文字记载的公仪复姓的人。
假设二:公仪休他并不是复姓公仪,他就是单姓公,他的家族群就在鲁国都城附近生养生息,今天的社会上单姓公在原古鲁国的地域上仍然是一个大姓族群。
依上两种假设,得出结论来,公仪休他不会是复姓人,他本是单姓公。不只他是单姓公,名仪休,还有战国时代的公明仪,他的得意创作就流传至今的著名成语对牛弹琴了,他是音乐演奏家,他也被例为复姓公明氏。
古代姓氏起源,一是继承先祖原有姓;二是以封地为氏;三是以爵位为姓;还有的复姓出现是以父祖的名讳为姓。如季姓,季姓本是鲁桓公的三儿子季友,名姬季友,他的子孙就以季为姓,后来的季平子,季康子皆是季友的后代。公冶姓,他本姓季,季公冶的子孙就以公冶为姓,复姓的出现,就是要记住自已是谁的子孙后代。季姓家族出现了很多以公开头的姓氏,在鲁国都城和附近周边繁育生息。
若按子继父祖名得姓的道理,鲁昭公的儿子公衍、公为,实则名为姬公衍、姬公为,其后子孙应为复姓为公衍姓、公为姓,才符合周规制度诞生姓氏的原则。事实上公为复姓,在后来就有此姓的人存在。《姓苑》载:鲁士官’公为珍’鲁昭公子公为之后。(是不是有点牵强附会,前边有个公为,后边有个公为珍,就是公为的后代?有何实证?不要忘了,公为是叫姬公为,他名字子叫务人,也叫公叔务人,因为鲁哀公称他为叔辈,所以称公叔。)那么公为的后人就以公为复姓存在过,他的后人即然以复姓存在,就不会以单姓为公了。
公衍他是太子,心里是有一份希望能回鲁国继统,也是鲁昭公寄留的深厚重望。即是太子,就要秉承祖制,姓氏是绝对丝毫不能动摇的,虽然《左传》称写公衍,实则是姬公衍,他的身份特殊,是众矢之的。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他是鲁国的太子储君,是合法的唯一的鲁国国公继承人。因为没有能继承国公位,流亡在乾侯地方。他的太子特权被季氏扼杀,让他叔父继统,做了国君,他也就成了季氏心中的心腹大患。三桓怕其它诸侯国拥立公衍,提兵护送他归国继位,就这一个害怕的理由,就会要了公衍的命。当时晋、齐两国瞧不起鲁昭公,这两个国君也无称霸做强的雄心壮志,更无代周矫正的豪迈情怀,也就没有帮助公衍出头的人。鲁定公被三桓强行推举继统,只是傀儡国公,政权在季氏手中,鲁国一时安定下来,唯一对鲁国不利的就是太子姬公衍他在,他仍然是一根刺扎在三桓心中。若是他流亡在一个大诸侯国,被有作为的国君利用,做为政治资本,就是奇货可据!季氏能让他公衍成为其他国君的政治法宝吗?除非季氏愚傻!三桓愚傻!反之,公衍只有一条死路!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即在当时,太子的虚爵位害了他,他没有遇到英明的邻国诸侯国君来帮扶他,在强大的敌对面前,能绝处逢生吗?他的处境堪忧,生存下来都是很渺茫的事了。姬公衍他能够逃生成功的话,只有去一个地方,他舅舅的国家吴国,除此,他能去哪儿呢?假设他有安稳的栖身之地,他依然还是鲁国太子的身份,他的子孙会改姓氏吗?不会!决不会改!因为,鲁国太子的名头在规行标制着他的子孙,要依然姓姬而不会姓公。
汉朝督尉公俭虽是单姓,可是他的父祖宗族传承没有资料可查;他的子孙下至沂州府义沟村公姓也是一个空白区。在鲁国以公为姓的,在孔子之时就已经有了,《左传》记载:公敛阳、公若貌、公山不狃(弗忧)以及鲁昭公的四个儿子:公衍、公为、公果、公贲(音般是公输般鲁班)
明末翰林大学士公鼐考公姓根源,也就只能从《姓苑》、《元和姓篡》来寻依据,当看到《姓苑》有公姓,汉时而有主爵都尉公俭;又汉复姓八十五氏就以此作为依据凭证,因自己是单姓公,纵观其他皆是复姓,因为公俭是单姓公,也就附其单姓公为宗族来源,这一点缺少证据。汉离南北朝年代已远,资料空白,汉文帝(前202年-前157年)至南朝·宋,临沂郯城人何天承370---447年,已经是700来年的历史,而且是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劫,改朝换代的沧桑巨变,那一段历史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在古鲁国本疆域之内,围绕在曲阜左右的散居这公姓是真实的,这一些公姓,他们的共同老祖那就是只有一个,第一任鲁国的国公,周文王的长孙,周公旦的长子伯禽。
蒙阴公姓当然就是鲁国公后裔,有三个来历,一个是:鲁昭公四个儿子的后裔;一个就是季友的后裔;再一个就是,不知是哪一任鲁国公的后裔以公为姓了。
汉督尉公俭还要详查,督尉一爵在汉文帝和武帝时曾初设立,而后有被改制,期间出任此官的人都有名,唯独《汉书》尚未曾找到他在哪一传记上。
公丕刚·撰
2021.11.24.46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