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时代的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划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这与中国古代的士农工商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商人是地位最卑微而且被世人最瞧不起的阶层。
在日本近世的江户时期,手工艺者、工匠、技师等都被称为匠人,匠人和商人一道被称为町人。最早町字,是日本平安朝京都的一种区划单位的名称。当时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家政权在镰仓建立,京都出现了商业区,商人居住地和店铺营业地被称作町或町屋,故而便有了最早的町人。
与町人相比,当时的武士是战士阶层,最高级别的是将军,下面是大名,也就是控制大量土地的地主。大名手下聚集武士,分别有武术教师、守卫城堡的私人军队、幕府中的官员或警官,还有浪人,就是没有主人的武士。当时武士的地位是极其高贵的,农民虽然贫穷,却位居其次,地位最低的就是商人。在德川时期的日本,道路系统虽然规模庞大,但将军为了军事防御,禁止用车辆进行贸易,于是大部分通过陆路的商品都是放在马或人的背上。当时,一个小小代官出门,商人见了都要跪在地下。商人见了武士,绝对不能够辩论是非曲直,如果武士们提出了实在不能应承的难题,商人只能恭维地说,你说的一点不错,请允许我认真考虑之后,再来回复你。可见,当时商人实在是卑贱到了极点。
在当时日本,养成一部分食禄报恩主义的武士,也造就低贱卑劣的商人。武士的性格轻死生、重然诺,而商人的性格轻信义、重金钱。武士倡导的是神秘道德,而商人则拜金主义。承继武士道气质的武人,专制而造就了一种意志坚强的人格,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失败后还果断为惜名而自杀。而商人就不同了,在日本古代文化中,他们成了狡猾的市侩,卑陋、算计、短视、贪心而势利。商人处于卑贱的地位,当然养成了一种卑劣的性格,这种性质在日本被称作町人根性。骂人的时候,这一句话是顶恶劣卑贱的意义,一直到现在,上流社会里面的人,平常还拿这句话骂人。
到了江户时代,町人成了人民的称呼,町人思想与町人文学迅速崛起。因为随着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商人在经济上的实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商品经济超越了旧有的农村自然经济,工商业者的实力终于超过武士阶级,这与他们当时的地位显然是不相称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代表町人意志,努力为町人争取社会地位的思想家、文学家出现。其首要任务是否定封建社会的尊卑观念,否定等级身份制度,提出人皆为天地子孙,主张武士不为贵,商人亦不贱的观点。其中,心学创始人石田梅岩,第一个提出商人的行业有助于天下,它不为私利私欲,具有公益性质,因而不应对商人的行业产生偏见,商人的利益也是正当的。学者西川如见在《町人囊》中指出,商人具有滋润万物的作用,对贵族社会也是有用的。儒学者荻生徂徕也说,商者互通有无,助于世人。还有人提出商人对国家的贡献犹如武士对君主的效忠,商人的营利犹如武士的受禄。这一思想还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对武士阶层的轻视。商人出身的町人文学家井原西鹤,在他的作品中就多处表示对武士阶层的轻视与讽刺。江户时期町人思想的成长,大大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在其蒸蒸日上的经济实力的支撑下,町人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町人文化。
2009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的日本电影《入殓师》,反映了伦理道德和东方文化的背景。其实,该电影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町人文化,实际上,在东方汉文化圈辐射下的这种文化已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日本,这种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即便是在科学技术空前发达的今天,日本仍然对此保存有虔敬心理,对町人文化传统的崇尚精神,可以说辛苦求道、磨炼意志、追求人生与技艺高度契合的思想,已经成为日本国民的共同体验,唤起了全体国民的集体记忆和一致的文化认同感。
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这样,手工业者和商人通过千百年的努力,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也改变了世界。可以这样说,千千万万个町人,在自我奋斗和求索中,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鲍安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