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氏族人
鲁北晚报讯 他们的始祖禅让天下,获得了千古的美誉,他们的得姓始祖人称节侠,自刎明志,誉满天下,这就是定居于我市阳信县流坡坞镇小光村的光姓。
洪武初年,朝代更替,原籍山西太原府平定州乐平县的光士忠避难来到了阳信,阳信,得名与韩信驻兵于此,是千年古县,虽然是退海之地,但民风淳朴,地理条件不错,初到此地的光士忠医术精湛,为人厚实,深得当地人的称赞,而他也爱上了这里,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为了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光士忠种下了一棵柏树,并将这里命名为光家村,柏树斗寒傲雪、坚毅挺拔,有着百木之长的美称,自古以来就是正气、高尚、长寿、不朽的象征,种植柏树,也表达了光士忠的一种美好愿望。而今,600多个春夏秋冬过去了,大柏树依然根深叶茂,焕发着勃勃生机。
古时的乐平县就是而今的昔阳县,昔阳有个闻名全国的大寨,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这里的人们战天斗地,创造了全国农业学习的典型,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据爱好光氏文化的光月明介绍,光士忠迁居此地后,光家村一直人丁兴旺,按人口多少而说,有大光村、小光村之称,按所在位置而谈,有前光村、后光村论法。根据光家村族谱记载,济南、淄博、安徽安庆、德州庆云及本县各地光姓都是发源于这里,他们把大柏树光家奉为祖庭。
另据昔阳《光氏宗谱》记载,今天下光姓多矣,推而广之,无非我始祖之所自出也,但代远年湮,失次者难稽耳。……明洪武初年,祖讳士忠至山东阳信县居住,其分派更多……桐城县之始祖讳惟乃皆阳信县之始祖所出也。……皆我古燕处士田光肇祖之苗裔也。也从侧面印证了阳信光氏族谱的记载。
毫无疑问,家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中国,编修家谱在东晋南北朝开始发达起来,过去家谱是对家族繁衍和发展的历史记录,实质主要是生命延续的档案。从古代的家谱里,我们可以看到家族发展的基本情况,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枝枝叶叶,是对国史和地方志文化的重要补充。
光月明根据历代所修族谱的记载,整理出了光姓迁居阳信后历代所出的杰出人士,从这些人士事迹上,人们可以侧面体会到光姓族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发展和传承。
光士忠迁居阳信后,传至第五代光克孝,在其任职山西五台县知县期间,光克孝寻根问祖拜访过乐平的光姓族人。第七代传人光荣在明朝正德初年(1506年)迁居济南府历城县,为便于后人寻根问祖,他纂修了第一部《阳信光氏族谱》并作序。
迁居桐城的光时享,为将中进士的喜迅告知族人,他通过历城县回阳信认祖,光文献将光时享一支的资料在族谱中进行了填序,又重录了光荣的谱序。到第十三世光可麟时,作为庠生的他,从雍正四年(1726)至乾隆十三年(1748),历时20多年,与迁居章丘、历城、安徽桐城、庆云、河北迁安的光姓族人进行沟通,第三次续修了《阳信光氏族谱》。
可见,家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媒介,或者说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古代,继承性最广泛、最普遍、最强的应首推家谱文化。家谱里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如关于遵纪守法和遵守伦理道德的规定,对本家族名人、能人、伟人的宣扬等,不仅有益于修养人格,安身立命,成就事业,也有益于激励志气,向先人学习,创造出新的业绩。
家谱文化是连接家族的重要纽带,他反映氏族个体人生在世之根源,也可见证宗族的传承,同时也记录了宗族的传奇。通过家谱这个纽带的连接,会加强整个族人的团结,增强其凝聚力。家谱文化把家族成员凝聚起来,客观上起到了把民族凝聚起来的作用。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光作为姓氏,源于妫姓,出自舜帝后裔陈氏田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舜帝,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舜的父亲瞽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舜帝受尧帝的禅让而为有虞氏的首领,后来舜帝禅让帝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深得百姓赞誉,在民间威望大,《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孝感动天就是舜的故事。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他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封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期,陈桓公的弟弟在陈桓公死后杀死了太子免,自立为陈历公。太子免的两个弟弟欲报杀兄之仇,就趁陈历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庄公和陈宣公。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陈历公的儿子叫陈完,他同御寇的交情很好,御寇被杀后,他怕被株连,便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就将他封于田地。陈完因为逃到了齐国,不愿用原来的国名为氏,遂以食采地名为氏,改称田氏。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
后来田氏有一支迁至燕国,在战国末期出了一位为仁为义、敢做敢为的侠者,即节侠田光。由于对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现实不满,田光不肯做官,一直行侠仗义,广交朋友。晚年留居燕都附近,与荆轲交往极为投机。他与燕国大臣太傅鞠武相交亲密,经鞠武引见与太子丹结识。
据《史记》记载,燕王喜二十七年(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兵屯燕界,燕太子丹震惧,邀田光谋刺秦王(始皇),田光自辞衰老,遂荐挚友荆轲(卫国人,时寓居今徐水赤鲁村),太子允,告诫道:所言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急见荆轲,言举荐之事,荆轲应之。田光叹道:吾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愿足下急见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毅然拔剑自刎,太子丹闻之跪拜哀泣。
翌年,荆轲受遣赴秦,行刺不中被杀。
秦灭燕丹怨正深,古来豪客尽沾襟。荆卿不了真闲事,辜负田光一片心。这是唐代诗人李远赞叹田光的诗歌《读田光传》,表达了后人对田光悲壮之举的传颂。
秦国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彻查此案,田光后人为避杀戮,逃至太原府平定州乐平县定居,并以父名为姓,称为光氏,尊田光为得姓始祖。
如今,光姓在山西、山东、甘肃、河南、安徽等地都有分布。
记者 孙洪师
通 讯 员 光春明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