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从考古的角度来说,早在9000多年前的贾湖文化遗址,就出现了一些契刻符号,可以视为中国文字发展的开端。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然而,据明代《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明一统志·人物上古》亦记载: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西汉《淮南子·本经训》曰: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这说明,黄帝时期,中国文化大发展,仓颉至少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集大成者。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那么,仓颉是怎样造字的呢?

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也就是说,象形形声相合,就是仓颉的造字原则。

然而,这应该只是一个大体的原则。

实际上,仓颉造字,也是依据情况而灵活多变的,其中,不仅仅是有象形形声,还有历史,还有情怀,还有仓颉所处的现实的文化氛围。

比如说,这关于地理方位的西几个字,我们看看,都是依据什么原则造出来的呢?

首先,我们看字。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许慎认为,字是一个会意字。

《说文·东部》曰:从日,在木中。

意思是太阳从树林中升起的方向,就是方。

然而,也许,许慎没有看到过甲骨文。

如果他看到过甲骨文,他就不会认为,字的造型是从日,在木中了。

甲骨文之东字的造型,其实更像是一个竹木编的笼子;也像一个装满物品、两头用绳子扎住的口袋。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而且,东字的读音,为咚,为一种击鼓的象声词。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那么,为什么这个东字,要发击鼓的象声词咚的音,其形状,又像一个笼子或袋子呢?

这就不能不联系到,黄帝和仓颉所在的族系,是属于伏羲氏部族。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他们是龙的传人。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伏羲氏部族,龙的传人,是来自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

而伏羲氏部族入主中原之后,曾经自认为是木德王,因而就注春令月令孟春东封泰山其帝太皞

《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牺氏(伏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伏羲氏为什么要东封泰山呢?

因为,他们相信他们受木神保佑,而根据五行学说的说法,是木居于东,东方是木神正位

所以,他们要东封泰山,以使他们的木神归于东方正位

但是,正是因为东封泰山,他们与泰山地区的土著民族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导致他们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然后,他们千年等一回,直到金天氏卷土重来,再次入主中原,东封泰山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金天氏因而可以与伏羲氏媲美,被称为少暤

,明也,位在东方,象日之明。

故伏羲氏和金天氏,因为都有东封泰山之功,就被分别称为太皞少暤

所以,联系到这样的历史背景,我们再来理解这个字,为什么读音,而形状像笼子或袋子呢?

因为,东方是他们在咚咚的战鼓声中打下来的,而他们夺取了东方泰山,使得他们的木神归于东方正位,那么,天下就尽在他们的囊中,或在他们的笼子中了。

我们再看西字。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西字的古字形像一个鸟巢。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战国时期的西字鸟巢上,甚至还站着一只鸟。

西字的读音为-,就是啊,伟大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西字像一个鸟巢,而它的读音为-呢?

这就必须要我们知道,伏羲氏和西王母之间的关系了。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那么,这个西王母,是谁的王母呢?

她就是木德王伏羲氏的王母。

伏羲氏又叫庖牺氏、宓牺氏等等。

这些名号,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混用,大体就是代表同一个部族。

但是,细究起来,它们也是有不同之含意的。

比如,《三皇本纪》及其《索引》就介绍:结网罟以教佃鱼,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

所以,宓牺、庖牺、伏羲,是同一个部族,但是,他们也分为不同的时代。

宓牺,是渔猎时代;庖牺,是游牧时代;伏羲,则是半农半牧时代。

《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索引曰:结网罟以教佃鱼,故曰宓牺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

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伏羲氏的始祖是华胥氏。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华胥氏从事渔猎,地点在成纪,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秦安地区。

华胥氏发展为宓牺氏。

宓牺氏又发展出庖牺氏和女娲氏。

女娲氏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而庖牺氏则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

那么,庖牺氏养牺牲以庖厨,他们都开始以畜牧业为生了,他们还可能在原来的成纪地区吗?

显然,他们这时候不在成纪,而是在草原上放牧。

那么,他们具体是在哪里放牧呢?

伏羲氏是在东北辽西地区,而西王母,则是在新疆的昆仑之丘

昆仑之,是众人在太阳之下并肩而立。

昆仑之,是编写文书的册子。

显然,昆仑之丘,就是宗教中心以及政治中心之意。

也就是说,庖牺氏分成了众多部落,这些部落以新疆某个地方为他们的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他们所有的部落,平时各处游牧,到一定的时候,就聚集到这个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来朝拜神灵,商谈部族大事。

而守卫和经营这个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当然就是他们庖牺氏部族的首领。

当伏羲氏在东方发达起来,入主中原成为木德王之后,他们当然就要尊称他们庖牺氏部族的首领为王母

又因为他们在中原,而他们的王母在西边的新疆地区,所以,他们就称他们在新疆地区的王母西王母

由此,我们知道,为什么西字的字形像一个鸟巢,而它的读音为-,就是啊,伟大的意思吗?

我们再看南字。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南字的原始字形,像龟甲腹面的形状;上部的屮形,像是刻字的刀锥。

这当然不是表示,在龟甲上刻字的意思,而是表示,文化发源于以龟为图腾的部族。

我们知道,黄帝的保护神为天鼋。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天鼋就是龙龟或龟龙,就是龙图腾和龟图腾的结合。

而龙是黄帝部族的图腾,龟则是中原地区土著民族——燧人氏及其后裔共工氏的图腾。

龙图腾和龟图腾的结合,就是表示,黄帝部族和共工氏部族的结合。

而黄帝部族来自北方,共工氏部族原本就在中原,相对就为南方。

所以,我们明白,为什么龟甲与刻字的刀锥,就表示南方之南吗?

而且,南音通难,这两个民族融合,当然是非常之难了。

我们再看北字。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北,甲骨文形象,明显就是二人相背的意思。

而北也是背字的初文,并且两字的读音相同。

那么,为什么这个本来的背字,其意却为北方,而真正的背却要另造一个字来表达呢?

我们要知道,黄帝时代距今5000年。

从考古学上分析,黄帝时代,就正是属于距今4900-4600年的庙底沟文化到龙山文化的过渡阶段。

而在这个阶段,黄帝部族的老家——东北辽西地区发生了什么?

距今5000年,红山文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河沿文化。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而红山文化的居民,有一部分就西逃至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和那里的仰韶文化的居民们,共同创造了老虎山文化。

而黄帝来自哪里呢?

他就正是来自陕北啊。

也就是说,黄帝的同族兄弟遭难,是他们接济了他们的同族兄弟。

那么,取代了红山文化的小河沿文化的主人们,又是什么来历呢?

小河沿文化的居民们,当然是来自北方的大草原。

而黄帝所在的伏羲氏部族,不也是来自北方的大草原吗?

伏羲氏部族,是属于庖牺氏部族的一部分。

伏羲氏部族入主中原,而他们原来的庖牺氏部族中的很多兄弟部族,都仍然在草原上游荡啊。

看到他们伏羲氏部族在东方,甚至是南方过上了好日子,他们那些庖牺氏部族的其他兄弟部族,难道不眼红吗?

所以,为什么北方为背呢?

因为,他们庖牺氏部族的同族兄弟们,在北方与他们伏羲氏部族相背啊。

最后,我们来看中字。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东”、“西”、“南”、“北”、“中”之字形字义背后的历史

中字的初始字就是一面旌旗。

为什么以旌旗为中呢?

因为,黄帝就是当时的天下之中,而黄帝是以旗为令的,他走到哪里,他的旗帜就举到哪里,所以,旗就为天下之中。

解读了这东、西、南、北的造字背景,我们能够进一步地理解,仓颉是怎样造字的吗?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