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阚翔
01
公元582年,取代北周才两年,隋文帝的龙椅还没捂热,突厥就率四十万雄兵扑来了。
之前的北周往往是以交保护费加派公主和亲的方式,来换取长城边境暂时的安稳。
但隋文帝既不与突厥和亲,也不交保护费。
这让突厥可汗非常恼怒。
恰恰此时的突厥又突逢旱灾,老天爷已经整整一年没给突厥人下雨了。
河流干涸、草木枯死,牛羊马匹损失惨重。
按照惯例,又南下抢劫了。
抢劫的理由就是隋朝不交保护费。
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隋文帝杨坚剧照
02
面对四十万突厥雄兵压境,隋文帝就一个字——打。
当时的突厥帝国有好几个可汗,这几个可汗之间平时各自放牧、互不同属,但一旦遇上战争,便合起来,由最大的可汗沙钵略统领。
这次南下也不例外。
突厥人兵分几路像尖刀一般刺向长城沿线。
隋文帝在探得突厥人兵力部署后,也派出了好几路兵马进行还击。
大战一触即发。
首先和突厥兵遭遇的是虞庆则率领的东路军。
突厥士兵形象
虞庆则率军到达弘化(今天的甘肃庆阳)前线,立马派出一支由达奚长儒带领的两千人的步兵小分队前去刺探敌情。
小分队没走出去多久,就与突厥可汗沙钵略的十几万主力突厥军队遭遇了。
达奚长儒明白此战勇则生,怯必死。
因为突厥骑兵太多了,如果他们怕死返身逃跑,就一定会被追上来的突厥马队全部踏成肉泥。
于是达奚长儒手握长刀位于方阵的最前列。
原来害怕的士兵们一看到主将冲在最前面了,一个个血气上涌,誓要与突厥人拼个死活。
很快,突厥人的进攻开始了,马队一遍又一遍冲向达奚长儒的步兵方阵,但大批突厥骑兵被斩落下马,达奚长儒的步兵方阵依然没有完全被冲散。
一边与突厥人死战,一边在战斗的空隙时间,缓步向后方的弘化城撤退。
战斗异常惨烈,达奚长儒手下的士兵,有些在战斗中连拳头都砸的露出了骨头。
熬到第三天,损失了七成左右,达奚长儒终于退到了弘化城外。
此时的突厥可汗沙钵略看了看沿途死伤无数的突厥骑士,以及只剩两三百人还在拼死奋战的隋朝步兵,还有看起来坚固高大的弘化城。他深知此战要取胜实在是太难了,于是便摇摇头叹了口气,马鞭一挥,退了。
至此,隋朝东部边境的危机暂时解除,隋文帝在得知达奚长儒功绩后,狠狠的赏了他以及士兵。
02
主攻隋朝西部边境的则是阿波可汗。
隋文帝派他的姐夫窦荣定为西部行军元帅,迎击突厥。
要说这窦荣定和阿波可汗都是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之人,二人到了前线之后先是进行了一番对话。
交谈之后双方约定,以斗将的方式来结束这场战争,谁输了,谁就撤。
隋朝这边派出的勇士是史万岁,突厥那边的勇士则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姓名。
史书上对这次斗将也没有过多的描述,只写道,双方两马交错之时,史万岁一个回合便取了对方首级。
阿波可汗见此,知道此时的突厥士兵斗志全无,无法再战。
也便遵守约定撤退了。
在史万岁的功劳之下,隋朝西部边境也暂时获得了安全。
03
长孙晟,早年在北周之时曾出使突厥,因为其箭法如神,所以在突厥时颇受突厥王公的喜爱。
长孙晟
长孙晟也借此机会大力结交突厥王公,他一面观察突厥的山川地形、部落分布,一面又与突厥小可汗突利结成了政治联盟。
上文中曾提到过,突厥有好几个可汗,其中虽然以沙钵略最大,但其实各个可汗之间矛盾重重。
沙钵略不过是因为势力最大,所以才能够统率突厥各部。
突利之所以长孙晟结盟,原因也无非是想要有朝一日去沙钵略而代之。
后来长孙晟回到中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隋文帝的臣子。
现在正好又赶上了突厥四十万雄兵进犯中原,长孙晟便站出来对隋文帝献策。
隋文帝听完长孙晟分析后,觉得甚是有理,便采纳了他分裂突厥的策略。
具体的方法是这样的:
隋朝派出两路大使,一路去找突厥的达头可汗,给他送上一面狼头纛。
这狼头纛,在突厥人心中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而隋朝皇帝送给他狼头纛的意思则表明,隋朝愿意承认他达头可汗为突厥的最高领导者。
另一路去找曾经和长孙晟结盟的突利可汗,让他履行与长孙晟的盟约。
结果,这两路使者出使的都非常顺利,达头可汗与突利可汗纷纷背叛了原本的突厥共主沙钵略可汗。
但这还不算完,长孙晟还让他们自相残杀。
在忽悠完达头可汗与突利可汗之后,长孙晟又去忽悠了那个被史万岁打退的阿波可汗。
长孙晟找到阿波可汗对他说,你原本就和沙钵略不和,现在又打了败仗,恐怕沙钵略会趁机吞并你的部众。
阿波可汗一听一想,便投降了隋朝,并派使者和长孙晟一起去觐见隋文帝杨坚。
沙钵略得知阿波可汗投隋之后怒火中烧,立马率军攻打了阿波可汗的牙帐,并且收编了阿波可汗的大量部众。
战败的阿波可汗,于是投靠了此前被隋朝从沙钵略手下分裂出去的达头可汗。
达头可汗也很仗义,他立马派兵帮助阿波可汗去攻打沙钵略。
双方刚一交战,原先归降了沙钵略的阿波可汗的部众纷纷临阵倒戈。
这一下子轮到了沙钵略大败,最终败兵而逃。
至此,原本强大的突厥帝国被分裂为东西两部。
沙钵略所在的部落称为东突厥;达头与阿波可汗所在的部落称为西突厥。
到了公元584年,也就是隋炀帝的开皇四年,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在西突厥与隋朝的夹击之下,终于无奈上书向隋朝皇帝求和。
至此,东突厥正式向隋朝称臣,隋朝的北部边疆终于可以安稳一阵子了。
之后,突厥又弄出点小骚乱,但都被长孙晟这个大忽悠给解决了。
直到大业五年(609年),长孙晟去世,时年五十八。
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隋炀帝出塞北巡,在雁门为突厥始毕可汗(启民可汗之子,名为咄吉)所围的时候,隋炀帝慨叹道:
要是长孙晟还在的话,朕也不至于被逼到如此地步啊!
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隋书·长孙晟列传》)
04
话说回来,隋文帝之所以敢叫板,真正的优势在于经济基础强大于突厥。
但隋朝并没有过度运用这个优点,反而是利用突厥帝国中央集权性不强的特点,最终成功分化瓦解了突厥帝国。
可以说一个强大的突厥帝国,从根本上就是毁于长孙晟之手。
打蛇打七寸。有时利用对手的弱点来战胜对手,远比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战胜对手要来得轻松。
PS:
其实,长孙晟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
文才不够(正史明确记载:略涉書記),却又矫健过人,绝顶聪明,善用计谋,善于钻营;
还是个重视亲情的人;
他是大隋最重要的战略家之一,仅凭这一封奏疏,都可以被称为两晋南北朝以来最优秀的战略大师之一。(除了战略构思,各种计谋也轮番上阵)
长孙晟的特点是,阴谋为其所长,阳谋为其所短;
在有生之年碰到了天子近臣的边儿。虽然是隋炀帝亲信,但又不是那么核心,不可能拿到更高的职位待遇;
当然他最重要的成就其实是和他的继室高氏,生了一儿一女。而他的一儿一女,不但将他的家族,更将整个长孙氏的家族推到了极限。
所以,长孙晟这个人还是值得拿出来单写一篇的,之后安排。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