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字本义为江、河、湖、海等水体中起伏的水面。波当为形声字,氵表形,皮为声;以氵为形是说波与水相关。篆书波字如下:
篆书波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认为:波,水涌流也,从水,皮声。有不少人认为,波当是会意字,皮不是表声,而是表示水体起伏的表层之意。听起来貌似有些道理。其实,关于波字的解释古时就有过争论,而且被质疑的人还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北宋的王安石。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因为变法之需写过一本《字说》,在该书中王安石主张右文说,王氏的右文说就是指汉字的右半部分的声旁是表意的。他的这种理论对于释说同源字以及部分形声兼会意的字很有帮助,但是把右文说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就难免荒唐了。因此,王安石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也煞费了苦心。
当时的苏轼就很不赞成王安石的说法,于是就问王安石:王兄,波字如何解释啊?王安石很得意地说:波者,水之皮也。王氏之意就是波字的造字理据就是指水之表皮。王安石的解释乍一听还蛮有趣。然后,苏轼就接着追问:那滑字岂不是表示水之骨?王安石顿时哑口无言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多说两句,王安石的右文说是有问题,他对波的解释也被苏轼嘲笑了一番,但是我们还不能完全否定波的会意之释。波字右半确是皮字,与金文皮字只是稍作改变。金文皮字如下:
金文皮字
因为波字最早见于篆书,我们还不能彻底否定水之皮之说。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在构造波字之时是不是也有以皮表示水之表层的说法呢?为什么我们的先人恰巧选择以皮作为波的声呢?这个也是可以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么,既然皮是表声,波字为什么与皮发音差别这么大呢?其实,这是古音韵学的问题,古音中二者一个是歌部并母,一个是歌部邦母,是可以通转的。所以,后来的破、坡、颇、跛都读皮声。
波字说毕,我们顺便说说秋波。秋波,本义当是秋天的水波,后来借指美女的眼神。那么,为什么偏偏用秋波而不用春波、夏波、冬波呢?秋波一词最早见于苏轼的诗《百步洪》: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这首诗写的是谢鲲挑逗邻居家的一个漂亮的女子,这个女子正在织布,对他的这种做法很是生气,于氏便随手抛出了织布的梭子砸向他,结果还打断了他两颗门牙,真是活该啊!
再后来,秋波又出现在南唐后主李煜的《菩萨蛮》一词中: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该词是描写李煜所爱恋的小周后的眼睛的。
而史上对秋波使用最有名的当属《西厢记》中的曲词,该曲词刻画了崔莺莺的迷人的眼神,临去秋波一转令张生魂归魄醒。
张生见崔莺莺
秋波为什么表示美女的眼神呢?其实还与秋水分不开,秋水是最美丽、最为清澈、最有诗意的。在经过一个夏天的雨水之后,至秋天河水经过数月的澄清,再映射出秋之美景,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十分迷人。
迷人的秋水
*欢迎批评指正!希望小短文能给您带来好心情!如果感兴趣,请点击订阅关注本头条号,与您相识在字里行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