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万绥猴灯
孟河镇的万绥猴灯距今至少已有300多年历史,2009年成功申报江苏省非遗项目。
万绥猴灯队员,尤以巢姓居多。巢姓,为上古有巢氏一族,因在树上筑巢而居得姓,与猿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名闻中外的孟河医派中,名医巢崇山就自号卧猿。巢姓也是孟河的大姓,历来有巢半城之说。
万绥猴灯队伍一般有三四十人,多时达七八十人,一律戴猴面面具,穿黄色猴衣,扎白色头巾(意为白猿猴)。他们或执马叉、或持木棍,按大、中、小猴列队行进,前有大旗开道,猴王领路,中有舞旗招展,魁星护法,后有锣鼓助阵,吹打前行。这支队伍,无论是行走在孟城的老街上,还是行走在乡村的田野中,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猴灯表演时,一般由扮成猴子的演员向观众亮相,然后应着锣声鼓点表演蹦跳、翻滚、舞旗、钻圈等各种动作。可独猴表演,也可群猴表演;可地上表演,也可台上表演。演员使用棍、叉等道具表演各种特技动作,表演时间长可达2个小时,短可为半个钟头。主要特技表演节目有:野鸡叉天金鸡独立老鹰磨翅黄龙脱壳仙人挑担猿猴捞月翻三桌半鲤鱼过坝童子拜观音魁星戏猿猴等。
如鲤鱼过坝,即把几张八仙桌一字排开,猴子要从上面腾空跃过;而翻三桌半则是把三张八仙桌叠起,上面再放一把椅子,猴子在椅上表演各种动作后纵身翻下,有此等技艺的人,自然是猴灯队中的佼佼者。
万绥猴灯传承发扬
巢松全,是万绥猴灯第十五代传人,也是万绥猴灯中目前唯一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现年88岁,但表演起猴舞动作来,矫健灵活仍不输当年,一抬手、一投足,无不肖似猿猴。再一看他面孔,活脱脱一副猴面,他说他十来岁就跟父亲练猴舞、耍猴拳,一辈子表演猴灯的生活,已把他练成一个不折不扣的老传统舞蹈顽猴了。
随着村里喜欢学的人越来越少,猴灯技艺的传承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也曾一度中断过,直到2004年才开始恢复。村里面老一辈的人,都对这项传统技艺有深厚的感情,所以,也不想就这么扔掉。巢立新说,当年村委和镇文化站为了恢复这个项目,可是费尽了心思。召集村上20多位上了年纪的,过去曾跳猴舞、耍猴拳的老前辈,动作、服装、道具,一点点回忆,一块块组合起来,着实不易。目前,万绥猴灯有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2名、区级1名。然而,当年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如今都已经步入知天命的年纪。面对技艺传承人的高龄化趋势,如何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长远地传承下去,孟河镇一直在努力着。
2012年,孟河镇文体站联合万绥小学,开设传习所,每年从该学校三到六年级的学生中选拔出二三十名学生,作为小猴子的培养对象。也正是如此,如今几十人的队伍里,要靠小猴子打头阵,数量上也要多过大猴子,但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还是要由大猴子来完成。万绥猴灯面临的年龄断层,让老一辈的万绥人有深深的焦虑感。以前,万绥猴灯是不传外姓人的,后来,随着传承的需要,逐渐拓展到外姓、外村。巢立新说,他更希望,年轻一辈里,能有感兴趣、愿意来学的,老传统的传承,还需要靠大家的力量。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