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琪 太原理工大学
记忆是一种个体的心理感官行为,而集体记忆是社会群体或者国家中的人们会记住他们共同的 重要事件和经历。通过窥探一个家族的历史集体记忆不仅可以研究中国传统家族历史演变以及文化习 俗,更重要的是历史集体记忆对家族甚至是国家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因此文章以山西清 徐东于村啜氏家族内部明朝皇族后裔特殊的历史集体记忆为例,研究啜氏家族隐晦的构建和传达特殊 的集体记忆,以此分析特殊历史集体记忆所赋予的影响和意义。
一、啜氏家族明朝皇族后裔集体记忆
在山西清徐东于村啜姓家族中明朝皇族后裔特殊 的历史集体记忆,一方面家族内部迫切地要求 隐晦的保存和传达自己是明朝皇族后裔,另一方面研究其 家族内部至今的生活习惯、信仰习俗以及寻根祭祖仪式活 动来印证他们明朝皇族后裔的身份。
关于啜氏家族祖先的历史其族人历代口口相传后人有 所了解,成为了啜家人共同的集体记忆。啜氏家族认为啜 姓源于朱姓改姓而来,源出明朝初期靖难叛乱之后明 惠帝朱允炆为保留后代而将朱姓改为啜姓。如果一个家族 共同体要想使自己的记忆延续超过所有个体本身的寿命, 如保罗•康纳顿所言,老一代群体成员(自然)不能忽视 向年轻成员传播这些表象,那么由老一辈传给下一辈这 种不同代的传播或延续就取决于不同代以及整个社会变迁 带来的家族成员间的共同意向。啜氏家族坚持认为这一说 法是啜姓的由来,成为了啜家人代代口头相传的故事,而 且有迹可循,因此子孙代代相传。
( 一 ) 家族内部流传旧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据历史记载,明朝建文皇帝元年也就是1399年,夏历 的七月,燕王朱棣早已经图谋不轨,攻城易主,历时三 年到了南京,自己将自己命为天之骄子。对于旧主建文帝 朱允炆的下落也就成了千古之谜,恰好在《明史恭闵帝本 纪》中有所提及: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所以建文 帝的去向和生死也就成了谜。相传都城易主之后,建文皇 帝朱允炆曾下令焚宫。他打扮成僧人模样逃到了京口这个 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镇江。民间对于改姓这一过程有较为 详细的描述:到京口后,悄悄告诉其三位兄弟会面,在这 过程中,其弟问皇兄:接下来打算怎么做呢?建文 帝向诸位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今后一心礼佛,后代之命 脉,拜托程亨(太子讲读)去到汴梁教育,因危亡而改祖 上之姓。并将此传给后代子孙:学习诗书礼乐,从事商 和农,不要只想着为官,只要乐在其中便可。
( 二 ) 啜氏家族口头流传——朱姓改啜姓
家族内部流传下来的改姓之说从多角度多侧面提高了 这一来源说法的可信度。太子文奎和程亨离席跪求皇帝赐 姓,皇帝转身询问身旁的大学士程济意下如何,对此程济 说道:这个地方是京师的门户,取口字为首,时时刻刻 都记着改姓的地方。然后取陛下的帝号文这个字去掉头上 一点象征着去发,成为又,象征不要忘记天子变故之因。 四个又加在一起,为表示弟兄四人相聚因为逃难流泪之象。加起来合为啜字,同时也表永远不愁吃穿,以求得相 安无事。
( 三 ) 镇江传言
镇江城事情过后便有此传言,靖难叛乱之后有了永 乐,京口也变成了镇江,京字带向北,口字便放在了姓一 旁,可人们很少有人通晓其中的来龙去脉,表明的意思 是:京口的京这个字被燕王带向北去,口便被建文皇帝朱 允炆拿去放在了姓中,也就没有了京口,变成了镇江。
二、家族皇族后裔集体记忆下的隐晦的社会习俗
啜氏家族在认为自己是明朝后裔的历史集体记忆中生 产生活,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衍伸出了一系列隐晦的记 忆载体和记忆符号,有宗祠、祖训、家谱、节日祭祖仪式 等。
宗祠是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文化、姓氏家族的凝聚力的 重要场所出现的。在清徐东于村北面后街的交叉口,有一 个按照明朝时期修建方式建造的古式建筑——啜氏宗祠。 啜氏家族祖训和家风的来源是在东于村明朝时修建的啜氏 宗祠内的两侧柱子上镌刻的对联:一门天性之业祖孙父 子兄弟,万世传家之宝何重锦禾文章。这与建文帝对后 代的嘱托期望不谋而合。
相比于一般的祠堂,啜家祠堂的建设可就淡然多了。 此宗祠经过了各个朝代多次修建,虽然占地不大,是啜氏 家人进行寻根祭祖活动仪式的固定场所,具有凝聚力。清 徐东于村啜家人对宗祠尽心尽力的保护,使得祠堂能够完 整保存下来。从啜氏宗祠整体面积小,修建淡然来看,体 现了潜隐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首先从古代社会宗祠建设严格限制来看。南宋的朱熹 提出宗祠制以后,直到明朝嘉靖时期(大概1526年)才许 可在百姓间建宗祠。祠堂建设相当简单,有且只有三间。 其次据家谱记载。啜家人为逃避祸乱到此,祠堂建设当然 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来看。土地革命 以后,祠堂多作为集体整体上的闲置房,破坏程度非常之 深。
啜氏家谱,保管记实啜氏家谱于大清雍正元年(公元 1723年)由东于啜氏始祖秉初公的第九世孙岁进士啜圣德 开始写成。并制定家规:素日藏放家谱,必择本族长辈 盈实之家,且不许借人私看。据此家规家谱便由历代长 辈(户长)保管,代代相传。据啜家人介绍,改革开放前 家谱由户长啜庆高(十五世)保管。其为掩人耳目,父子 择东股几册上交,偷偷把西股几册私藏下来。
啜氏家族家谱能够完整保存近三百年,这完全得益于 啜氏先祖防止家谱失散,每次造谱是必造两册,并且由当 世长辈(户长)保管。修订版啜氏家藏手抄本家谱更像是 一面镜子见证着啜氏家族的历史兴衰与荣耀,记录着啜氏 祖宗迁清源东于镇,到今天已经五百多年了,历经了世事 沧桑,家族兴旺。
祭祖仪式。据介绍,改革开放前还有清明节啜家 人集中上坟扫墓的祭奠仪式。啜家人春节接神祭祖,二月 初一过大节,清明节上坟扫墓因历史原因断过一段时间外 一直保留着这些文化传统。
每年的仪式组织者与经办者是啜家族人的轮值社首。 改革开放前是历年五个家庭为一年之首,逐年流传。改革 开放以后是每年五丁(十八岁以上),为每年社首。按五 丁排序有些人一生也轮不到排一年社首。所以从2013年以 后改为每年十丁为一年社首,组织经办当年关于啜氏家族 祭祀仪式相关事宜。
集体记忆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构建,使记忆中 表达的过去适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合啜家人心理共 同的需要。
啜氏家族有着共同的先祖,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的 情感记忆是整个家族的情感归属,至于是不是明朝皇族后 裔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已经作为家族集体记忆成为一种内 熟于心,外化于行的东西。
通过田野调查家族历史发展、祠堂对东于村啜氏家族 变迁发现,族人特有的思维观念和信仰仪式是相伴相生 的,是整个家族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族人通过对仪式一次 又一次的操演,祠堂的建立、家谱的修订联结了族人的集 体情感,强化了族人间的身份认同感以及对先祖的认同, 使得后辈间继续延续这种认同感、归属感。在这种家族荣 誉的情感归属下影响下啜家人在各行各业辛勤工作,取得 了一定的成就。
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放在国家层面,每个国家 都有自己的集体记忆,国家历史集体记忆更是不能遗忘。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既有被迫融入世界的屈辱记 忆,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被迫融 入世界的开始。
有南京大屠杀的苦难记忆,近些年来兴起了南京大屠 杀历史记忆口述史的项目研究。曾经的屈辱记忆、苦难记 忆、革命记忆、改革发展记忆无疑有助于我们加强国家认 同、民族认同。
本篇文章立足于啜氏家族历史集体记忆,分析啜氏家 族集体记忆文化习俗中体现的群体认同、和谐互动的深刻 内涵,联系国家历史集体记忆表明曾经的苦难记忆也是现 今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