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曼陀罗文化关注我们
林家沟,位于铁路线以北、北山公园以西、西石砬子以东的狭长地带,从清代到如今都是安居之所。
清代,起源
关于林家沟的名字来源,在1988年出版的《吉林市船营区北山街街志》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了它的形成。据说清朝末年,有位笪将军死后葬于此地,葬礼十分的隆重,墓地周围都砌上了围墙,并雇了一家姓林的弟兄几个为他守墓,并将这个地方赐给了林家,以后这条沟就被称为林家沟。
关于书上提及的笪将军笔者提议查了一下,这个笪字念dá,是姓氏的一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96位。笪姓有汉族和回族两个民族,汉族主要居住在今江苏句容,安徽,江西等地,回族是由答姓更改而来,主要分布在湖北钟祥等地,这些都与东北无关。
笔者无意中在吉林水师营相关资料里找到一个叫达兴阿的名字,达兴阿,汉姓崔,在吉林北山临近林家沟的西坡便有其家族墓地,有一通九孔透龙碑,记录了崔家家族墓地迁徙的过程。墓地里只存有一块墓碑,上面刻着齐齐哈尔镶黄旗崔氏之墓,并刻有时间道光三年(1823年)。下款(左侧)刻有奉祀孙黑龙江水师营总管七克坦布敬志字样,这七克坦布的父亲就是达兴阿。按照满族 称名不举姓的习惯,达兴阿便可称为达将军,达与笪同音,这位达兴阿就可能是书上记载的笪将军。
变迁,换代
崔家家族墓葬里的九孔透龙碑,花岗岩质地,上有碑额,下有碑座,碑身挺扩,字迹模糊。仔细辨认墓碑正面碑文有大清康熙年入葬满洲国康德三年八月重建字样,此碑背面文字文以吉林北山黑龙江崔氏祖茔重修记为题,文字为吾宗祖籍山东蓬莱,至辽东后初居验马寨,迁船厂,再迁拉法、多浑,最后至宁古塔。清康熙年间,平定俄罗斯(即罗刹,亦称沙俄)增派官兵驻守黑龙江。五世祖尚信公暨兄弟尚才、尚进随军至齐齐哈尔……此迁坐落吉林城外之北山……补充了墓地里唯一那块墓碑的文字记述,这座墓葬自道光三年(1823年)建设外,伪康德三年(1936年)重建。
1988年出版的《吉林市船营区北山街街志》记载:林家沟在日伪时期属北山町,国民党时期属北山保、北山闾。1955年为北山街一委,1960年属船营人民公社北山分社,1964年属日新街道、北山街道,1981年因辖区有新风胡同通过,改名为新风委,是市、菜民混居之地。
拆迁,送别
2008年,笔者一行两人,到林家沟走访,拍下了一组林家沟平房时期的照片。此时的林家沟都是低矮破旧的平房,方砖路路面残破,路边的阴沟淌着不同颜色的污水,有的地方直接淌到路面上。迎面,一位老人蹒跚的推着一辆钢筋焊成的小车,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寻找着能变卖的垃圾和旧物。看到我们还朝我们笑笑,我们不自觉得给他让道请他过去,老人还回头顽皮敬了个介于军礼和少先队礼之间的举手礼。
再往前,道路右侧有一个压水井,一位中老年妇女抱着木杆在压水,压水井龙头下一个白钢盆,盆里放着一些衣物,几只鸡在附近寻找着吃食,旁边木头障子聚集了木头的各种形状,板子、方子、圆木、树枝各不相同。卫生所、食杂店夹杂其中,还有计划生育,人人有责的油漆标语书写在红砖墙上,这一切就像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只有一些小锅盖电视信号接收器提醒着笔者此时的年代,此时的时间已经是2008年了。
我们一直走到街路的尽头,全程没有看到一处建国前的建筑,也没有看到太规整的院落,建筑大多数有明显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特征,院墙、院门、配套设施也很落后,每一处都是那么熟悉,就像笔者小时候住平房、在胡同的感觉,走在并不平整的路上没有丝毫的劳累,手里的相机不时的拍照,把一些有特点的地方存留在相机里,因为这里就要拆迁了。
而后不久,林家沟拆迁,建成瀚星·诺丁山小区,原有路面重修,如今道路西侧是小区,东侧是北山,道路进入小区直通林家沟山上,至此便是林家沟的现在了。(图/文 张海川,稿于2019年2月17日,照片拍于2008年至2017年)
作者简介:
张海川,1979年生于吉林市,吉林本土文化推广人、城市记录者,系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吉林市图书馆松花江文化讲坛公益讲座客座研究员、吉林地方文化主题微信平台曼陀罗文化创始人、原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房地产报主任记者。
撰写的吉林老地名、吉林老建筑、吉林市山川地理文化、消失的企业与学校等系列文章在各媒体发表,本人曾被《江城日报》、《新文化报》、《东亚经贸新闻》、《江城晚报》、吉林市电视台、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撰稿发表。
写过的关于吉林市的名胜古迹、山川地理都是其实地走访、照片拍摄的,与二战史专家戈叔亚有共同的原则有些人是用笔来写东西,有些人是用心来写东西,我是用脚来写东西,就是每一个我研究的地方,一定要用脚步走到。
2012年11月20日,笔者在瀚星·诺丁山小区尚未交工的楼上
欢迎关注曼陀罗文化微信平台:jlmtl2014
大吉林,大东北,
聚焦乡梓历史,传播吉林人物语;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扬慢生活情趣。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