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点训练】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的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作者为左丘明,是对《春秋》这部鲁史的解释,和《公羊传》《谷梁传》并成为春秋三传。
B.赐,赏给,过去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小辈,如,赐予、恩赐;也指给予的财物或好处,文中就是这个意思。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答案】B
【解析】
A应为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C没有王;D错误,还有诸侯王。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也称皇太子。
B.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C.长者,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指指德高望重的人。
D.购,本义为,当面买卖,后有重金征求重金收买等意思,文中是重金征求的意思。
【答案】A
秦以后称皇太子。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邑,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城邦;也用于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文中就是这个意思。
B.卿,卿相,如三公九卿;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也可用于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夫妻互称,朋友之间亦能称 卿。
C.祖,祖先,祖庙,文中指出行时祭祀祖先,是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祖先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
D.变徵,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答案】C
应为祭路神。
4.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因其思想倾向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B.币,用来送人的丝织品,引申义为赠礼的车马玉帛等一切值钱的财物。文中指礼品。
C.郡县,郡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最早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郡县制和行省制一样,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D.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答案】C
【解析】
春秋时就出现郡县。
5.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文中指宫殿的台阶。
B.郎中,当时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也是对医生的称呼,文中指前者。
C.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敬称,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亲王、公主等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答案】B
【解析】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在宋代出现。
6.下列文中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公,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也可作敬辞,尊称男子,文中的沛公指爵位。
B.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曾被称为天府之国。
C.相,是指在朝中的文臣,一般特指宰相,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D.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秦以外的六国,而现在的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
【答案】A
【解析】
文中沛公是尊称。
7.下列文中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季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B.幸,有宠爱的意思,也指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文中是宠爱的意思。
C.亚父,敬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D.古代宴席的座位,以坐北面南为尊,其次是坐西面东,再次是坐东面西,再下最卑坐南面北。
【答案】D
【解析】
以坐西面东为尊,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再下最卑坐东面西。
8.下列文中的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卮杓均为酒器,玦白璧玉斗均为玉器。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文中指站立两旁的侍者、副将,如项伯等。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答案】C
【解析】
文中竖子指项羽。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和,皇帝的年号,用于纪年,开始于秦始皇,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清两代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癸丑,干支纪年法,由是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既可以用于纪年,也可以用于纪月,不用于纪日。
C.暮春,孟仲季与每一季中的三个月相配,在表示月份时,孟表示每一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
C.后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答案】C
【解析】
A项,开始于汉武帝;B项,可用于纪日;D项,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0.下列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还根据天上有没有月亮和月亮的圆缺来记月,称为晦、朔、弦、望。晦就是三十;朔是初一;弦分上弦(就是每月的初七、初八)下弦(每月二十四、二十五);望就是十五。
B.子,古代可以用于称呼士大夫、普通男子、自己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C.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合称,泛指首尾衔接的船只。
D.槊,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即长矛。匏樽,用葫芦做的酒器。
【答案】A
【解析】
晦是月末。
11.下列文化常识的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浮图,亦作浮屠,佛陀之异译,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后并称佛塔为浮屠。文中指和尚。
B.庐冢,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亦作庐墓。
C.如,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读若法,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即读得像某字音。如:华如华实之华。
D.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女子无字。文中安国平父中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答案】D
【解析】
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12.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之一。
B.河内,河指黄河,黄河流到潼关以后转向东,经今河南省境内,这一段河的北部地区称河内,南部地区称河外。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庠,周代称序,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 也作孝弟。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孝:善事父母。悌:善事兄长。
【答案】C
【解析】
应为商代叫序,周代称庠。
13.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善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B.舆,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并泛指车,又引申为众人之论。
C.跬步,古人称跨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引申至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D.金石,文中指指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金石学,是中国的考古学的前身,也就是对古器物的研究。
【答案】A
【解析】
荀子提倡性恶论。
14.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敲扑,鞭打犯人的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亦指敲打鞭笞。
B.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C.没,通殁,古代君王去世称崩,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礼记》中有,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的说法。
D.合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前者是张仪提出的,后者是苏秦提出的。
【答案】D
【解析】
合纵是苏秦提出的,连横是张仪提出的。
15.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B.古代有小学、大学之分,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故小学成为文字学的别称。
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一祝祷、占卜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D.文中的六艺,指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答案】D
【解析】
六艺之《诗》《书》《礼》《易》《春秋》《乐经》等六部经典。
15.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而除也有任命的意思,但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B.观,既指道教的庙宇,又指古代宫门前的双阙,还可指楼台,文中指庙宇。
C.斋戒,斋戒有多种来源,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也泛指官吏。
【答案】B
【解析】
文中指楼台。
17.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衣褐,衣,穿;褐,粗布短衣,外面穿着粗布衣,比喻人外表朴素而内藏真才。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喻科举登第。
B.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古人尚右,以右为尊,至于在交际场合,其座次则以左为尊。
C.亲戚,现代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不包括家庭成员及父系亲属;古时意义为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D.不肖,现代一般称不孝之子为不肖,也指不才,不正派;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等,在旧时也被读书人用来表示自谦的词。
【答案】A
【解析】
比喻入任为官。
18.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阏氏,汉时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
B.货物,泛称各种可买卖的物品。
C.相坐,一人犯法,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D.节是符节,以竹为竿,上缀有牦牛尾。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19.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有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之称。
B.郎,官名。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胡,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此处指匈奴。
1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书》是《史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B.黄门驸马指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C.辇是车的一种,秦以后可以称老百姓所乘的车。
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因群臣不能直呼天子,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答案】C
【解析】
C项,秦以后可以称老百姓所乘的车错误。辇:车的一种,秦以后特指天子所乘的车。故选C。
20.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是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 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B.六艺,既是《诗》、《书》、《礼》、《易》、《论语》、《春秋》六种经书的合称,又指礼、乐、 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中国古代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不同的皇帝采用不同的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永元是东汉和帝的年号。
D.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升任官职称为右 迁;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答案】B
【解析】
六艺是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是错误的。
21.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是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洛阳,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则不然。
D.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答案】C
【解析】
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指长安和洛阳。
22.对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辞,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一般与赋并称。
B.仲秋,指农历八月。我国古代常用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仲秋即秋天的第二月。
C.乙巳,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称为干支纪年法,此外还有帝号纪年法,如义熙元年。
D.陶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我国古代人都有名,字,号和谥号。
【答案】D
【解析】
D项,陶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我国古代人都有名,字,号和谥号中我国古代人都有名,字,号和谥号错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号和谥号,如陶渊明的谥号是私谥,不是皇帝(或朝廷)封的。故选D。
23.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B.《归去来兮辞》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上以抒情为主。
C.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D.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答案】B
【解析】
多以四六言为主。
24.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B. 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C.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D.弱冠:指18岁,古代以18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答案】C
【解析】
应为20岁。
25.判断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是否正确( )(3分)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答案】B
【解析】
应为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应改为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志怪,就是记录怪异,后来专指魏晋时期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B.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晦,朔连用,一般指农历月末至月初,有时也指农历一个月。
C.我国古代先民极其重视春,秋两季的祭祀,由此春秋衍生出更多的语言含义,常常用来表示一年,四季、四时,光阴,年龄等。
D.六气,是指影响身体健康的六种致病因素,即阴、阳、风、雨,晦,明,最早是由秦国名医医和提出的六气病源学说。
【答案】A
【解析】
A项,后来专指魏晋时期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是错误的。应该是主要指魏晋时期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故选A。
2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是他和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B.月相纪日,就是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C.旬,古代的计时单位,一旬是十天。《逍遥游》中旬有五日而后反,意思就是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在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如年过六旬,就是60多岁。
D.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为八尺。其他长度单位还有咫、尺、寻、常等,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答案】B
【解析】
B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选项表述正好颠倒。故选B。
28.下列对文中有关人物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鲲鹏为上古神禽,其名字最早出现于《庄子·逍遥游》,后来人们常用鲲鹏比喻一些宏伟之事,俗语有学做鲲鹏飞万里。
B.彭祖是传说中寿达八百岁的人物,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庄子曾把他作为导引养形之人的代表人物。
C.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
D.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聪明的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诸子百家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
【答案】D
【解析】
D项,‘圣人’指聪明的人错误,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故选D。
29.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专门用于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在写作风格上以议论为主,侧重于陈情,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
B.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封等表示授官,升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免除等表示罢官。
C.古代常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按旧制,凡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嫁的姑母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子等服丧,均穿期服。
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答案】B
【解析】
B项,除指授予官职,而非罢免官职。故选B。
30.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B.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C.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D.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的嫡长子。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
【答案】D
【解析】
太子是确定的皇位(王位)继承人。
31.下面对文中的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
B.榭,①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木屋。多为游观憩息之所。②古代的讲武堂。③藏乐器之所。
C.州治,州的官署所在地。治,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地为州。州,和郡、县相同。
D.奉化军,五代后唐同光元年设立,治清苑县,天成三年升奉化军为泰州,仍治清苑。后周显德六年废。
【答案】C
【解析】
C项,州,和郡、县相同错误。州与郡、县范围大小不同,县最小,州和郡因朝代不同而不同,有时州与郡平行,有时州隶属于郡。故选C。
3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B.巡按: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巡按御史的简称,负责考核吏治等事务。
C.致仕: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D.盐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官盐的凭证。
【答案】C
【解析】
C项,选项对致仕: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解释错误,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故选C。
33.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B.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C.《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D.庄子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飞越,想象奇特丰富,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答案】D
【解析】
D项,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错,应是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故选D。
3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左即长江下游以西地区。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比知我们现在看地图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
B.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古代文章中,一般而言,江专指长江,河则专指黄河。
D.逐鹿中原中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答案】A
【解析】
A项,‘江左’即长江下游以西地区。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错误,应该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是指长江下游以南地区。故选A。
35.下列对文中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
B.王子皇孙: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
C.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D.六国: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战国末年被秦国灭掉的六个诸侯国。
【答案】B
【解析】
B项,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错误。王子皇孙在文中指的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故选B。
36.下列有关赋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B.赋在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在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据现有资料考证,最早写赋的是战国后期赵国的荀子。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骈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意。
D.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至于后世有汉赋之称,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重要特征。
【答案】C
【解析】
C项,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骈赋’错误。古文运动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文赋。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陚;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唐宋古文运动影响下,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除了使用发语外,几乎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阿房宫赋》是文赋而非骈赋。故选C。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字子瞻,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B.闾里,本文指乡里。贾公彦解释说:在六乡则二十五家为闾,在六遂则二十五家为里。
C.谪,降职并外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谪守巴陵郡,同义的词还有贬、放、迁等。
D.方山冠,古代一种帽子,唐宋时隐士多戴,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答案】C
【解析】
C项,谪,降职并外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谪守巴陵郡’,同义的词还有贬、放、迁等,表述错误。 放指京官外调。故选C。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庵,圆顶草屋,在文中指粗陋的住处。它有时指和尚或尼姑所居住的寺庙。
B.陈慥季常,是人的名和字。古代同时称人的名和字的时候,字跟在名的后面。
C.公侯是指有爵位的贵族和高官。古代爵位一般分公、侯、伯、子、男等五级。
D.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在古代特指黄河,后来河字渐渐成为河流的通称。
【答案】A
【解析】
A项,庵是女姓修行者的住所,与和尚无关。
39.下列文字叙述都是选文中涉及的我国文化常识,以下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3分)
A.楚,现在湖南、湖北带,古称楚地。
B.响马贼,我国古时指拦路抢劫的强盗。《隋唐演义》中常提及。
C.北平:北京。明初改元大都为北平,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改名为北京。
D.将军,我国古代的将军,既是高级武官的职位,也用于高级军政官员的称谓,甚至作为爵号使用。
【答案】C
【解析】
C项,明初改元大都为北平,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改名为北京说法错误,北京,明初改元大都为北平,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改名北京。故选C。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省,即省亲,意思是归还故里探望父母或其他尊亲,文中指陈子灿回河南老家看望哥哥。
B.鸡鸣,指天明之前,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相当于凌晨1-3时。
C.陈同甫,原名陈亮,字同甫,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相赠。
D.壬寅岁是用千支相配纪年。从10位地支、12位天干中,每取其一相配,周期为60年。
【答案】D
【解析】
D项,从10位地支、12位天干中说法错误,应是10 天干,12地支。故选D。
4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庚戌,指这一年是干支纪年法中的庚戌年庚是天干之一。戌是地支之一。
B.河南的河古代指黄河,文中河南泛指黄河以南所有地区,即现在的河南省。
C.白金文中是指白银,在古代很早就成为货币,到明朝时,已经在社会上普遍流通。
D.响马是北方强盗的别称,他们在行动前习惯先放响箭示警,常骑马来去,故有此称。
【答案】B
【解析】
B项,文中‘河南’泛指黄河以南所有地区错误。河南泛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区。故选B。
4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六国论》中的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可分为政论和史论两种。
C.卿是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也用作君对臣晚辈对长辈的敬称。
D.诸侯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答案】C
【解析】
C项,晚辈对长辈错,应是长辈对晚辈。故选C。
43.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伶官是指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B.庄宗是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C.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诸侯祭祀用太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
D.季父是指最小的叔叔。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表示排行最后的。
【答案】C
【解析】
C项,诸侯祭祀用太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错误,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故选C。
4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后,一般都要纪年的年号,称为建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即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答案】C
【解析】
C项,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错误,明代之前,同一皇帝在位时可以改元;到了明代以后,一个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故选C。
45.下列关于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孤是指年幼丧父。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D.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答案】D
【解析】
D项,表意不准确。郎不是对男子的通称;而是唐代口语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故选D。
4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祭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答案】B
【解析】
B项中独与孤应互换。
4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D.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答案】D
【解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
48.下列对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B.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C.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失怙,指死了母亲;失恃,指失去父亲。
D.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答案】C
【解析】
C项,失怙,指死了母亲;失恃,指失去父亲错误,选项说反了,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故选C。
4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B.殡在古代指验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枢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C.坟墓在古时是两个概念: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
D.古人在服丧期间,在坟墓旁搭建的屋舍,叫作庐冢,亦作庐墓。庐,屋舍;冢,坟墓。
【答案】D
【解析】
D项,古人在服丧期间,在坟墓旁搭建的屋舍,叫作‘庐冢’说法错误,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做庐冢。故选D。
50.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B.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文中指清朝包括国都在内的顺天府。
C.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主要负责北京外城九座城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
D.大辟:斩首。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答案】C
【解析】
应为内城九座城门。
5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陶庵梦忆序》中鹿鸣宴指唐代会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明清时,于会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称鹿鸣宴。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仕则指官员退休。
D.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崩指帝王之死。
【答案】B
【解析】
B项,于会试放榜次日错误。起于唐代。明清沿此,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诗经》中《鹿鸣》篇,司称鹿鸣宴。鹿鸣宴这是古时地方官祝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乡饮酒宴会,起于唐代。会试错,应为乡试。故选B。
5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C.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答案】D
【解析】
D项,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已高错误,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故选D。
53.下列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既可以指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如《春秋左氏传》;也可以指传记。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B.待字闺中是指女子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在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举行笄礼,笄礼俗称上头、上头礼,即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簪子,从此代表成年了。字指取别名,借指许配,古时女子成年许嫁才取别名。
C.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因祖籍是河东郡,所以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D.饔飧飧食,古代指一日之餐。朝食称飧,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饔或食。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答案】D
【解析】
D项,朝食称飧,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饔或食错误,朝食称饔,晚饭称飧或食。故选D。
5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答案】C
【解析】
C项,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55.下列对文中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
B.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C.沂:沂水。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入浴。
D.舞雩:祭天五谷丰登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古人行零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答案】D
【解析】
D项,古人行零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错误,舞雩是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故选D。
56.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天伦原指自然的道理,后代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本文用的本义,即大自然的道理。
B.古以伯(孟)、仲、叔、季排行,季指同辈排行中最小的。本文中的群季泛指弟弟。
C.古时天子用爵饮酒,公卿以下用羽觞饮酒。羽觞又称羽杯、耳杯,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如鸟的双翼。
D.金谷,园名,晋石崇于金谷涧中所筑,他常在这里宴请宾客。其《金谷诗序》云: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用金谷酒数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
【答案】A
【解析】
A项,本文用的本义错,文中指兄弟。故选A。
57.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答案】D
【解析】
D项,‘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错,先用来称呼逝去的长辈。
58.下列关于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关中的关是指函谷关,唐代学者颜师古在为《史记》所作的注释中提出: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
B.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古代将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
C.由项王按剑而跽可知,原来坐而饮酒的项羽,为防不测才挺直身子。两膝着地,上身挺直,谓之跽,即长跪。
D.参乘,也说骖乘,古代乘车,坐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商周时期,将三匹马拉的车称为驷,四匹马拉的车称为骖。
【答案】D
【解析】
D项,坐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商周时期,将三匹马拉的车称为‘驷’,四匹马拉的车称为‘骖’说法错误。参乘,亦作骖乘,指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商周时期,将三匹马拉的车称为骖,四匹马拉的车称为驷。故选D。
5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琵琶行》中的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动作技巧。
B.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举孝廉不行中的孝廉是指非常有学问的人才。
C.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为寿是指敬酒祝人健康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D.故不积跬步中的跬相当于现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脚,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即跨出两脚。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
【答案】B
【解析】
B项,‘孝廉’是指非常有学问的人才说法不当,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故选B。
6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长称字,如称屈平为屈原,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B.经筵,皇帝为讲论经史的官员特设的筵席,讲官由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C.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个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D.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
【答案】B
【解析】
B项,皇帝为讲论经史的官员特设的筵席说法错误,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这是御前讲席,并非为哪个官员而特设的筵席。故选B。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