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丹
距离2020年已经不到100天,要不要来本日历?
随着更多主体挤入文化日历这个战场,开赛的日期也比以往提前了。《故宫日历》《豆瓣电影日历》《单向历》《物种日历》《汉字之美日历》《红楼梦日历》《果壳日历》《亲爱的日历》……人们可选的文化日历,两只手已经要数不过来了。鉴于文化日历特殊的销售周期和规律,文化日历出品方要做的当然就是先下手为强,提前锁定回头客和潜在用户的钱包。
对于不少70后、80后的人来说,上上辈手撕老黄历是关于童年不时会跳出的一个场景:灯光昏暗、屋内蒸汽缭绕,一双干瘪的手撕掉日历本的一页——新的一天开始了。时过境迁,虽然现在有更多更便捷的日期查询工具,但这种手撕日历的仪式感,人们依旧需要。之前粉丝经济的发展、故宫等文化IP的培育,让这波文化IP衍生品有着很好的市场接受度。更不用说,文化日历精美的装帧、时尚的设计、高级的质感,100元上下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传统老黄历上的周公解梦、时辰凶吉被进化为只属于当代人,准确的说是当代年轻人的宜忌指南;精美的碑帖、每日金句箴言成为镇历之宝。时间永远分叉,通向无数的未来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这些箴言是如此简洁和肯定,让你觉得不容辩驳、很有道理;这些箴言超过多数人的阅读经验和范畴,陌生化的表达总是带给人独特的体验;更多时候,你心中顿感震颤,因为这些箴言所表达的内容和情绪与那一时刻的你是如此契合,你默喜于这种神秘的联系。
正是因为有这些心理基础和铺垫,朋友圈里的晒日历行为才渐成风潮。你被这些印制在文化日历上的金句箴言所打动,仿佛在这些金句箴言中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勇气,这种自我感动又促使你通过分享行为寻求一种更大范围内的共鸣,陷入刻奇。在不少文化批判学者眼中,这种以模仿低廉为特征的情感抒发,遮蔽问题、欺骗自我,虽然它们可以抚慰人心,但也无比空洞,无益于人们增加对生活的深刻认知和解决之道。或许可以通俗地说,这不过是心灵鸡汤在后鸡汤时代的替代物,他们有着相同的情感逻辑和特征。
当然,正如刻奇这一概念的重要发展者昆德拉所说,刻奇是人类无法完全避免的情况。人们总是要为日常的生活寻找并包装各种意义。而且,碎片化的金句箴言完美匹配了人们早已被割得支离破碎的时间,通过制造的幻觉完美缓解了人们的知识焦虑。可以大胆预测,这种品类的文化日历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热卖。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