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因此,为了这个名,附带着加上一些利,无论是公利还是私利。古今中外,前前后后没少动刀动枪,大打出手。这些战争,有的兵出如蚁,浩浩荡荡千军万马;有的小打小闹,几十几百人抡几块板砖,相互吓唬玩玩而已。
但无论战争规模大小,也不说它是有道征无道,还是强大凌弱小,这些战争唯一的主体,就是那些从埋锅造饭,到摇旗呐喊,以至冲锋陷阵的各式各样的人群。他们现在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叫士兵。而在古代,这个群体却有士,卒,兵,徒,甲,介等多种称呼,且意义也不尽相同。
士,实际上最早是一种社会阶层的人群总称。先秦时,周天子高高在上,为天下之主,是为第一层次;周天子分封各诸侯,无论公侯伯子男爵,是为第二层级;诸侯家臣,周天子属臣,统称卿大夫,为第三层级;卿大夫家养的那些人,叫士,是第四层级,也是贵族阶级的最末端。战国之前,只有士才能参军打仗,普通老百姓连上战场的机会都没有。这就是兵最早叫士的由来。
卒,和士相对。士是在战车上面。而卒,则是步兵的称呼。士和卒,是区分极严格的。
徒,是平民可以参加战争后,对步兵的另一种称呼方式。如\"帅徒以往\",就是领着步兵过去了的意思。
兵,初意是兵器,后来也指执掌兵器的士和卒,又引申为军队的称呼。因此,兵的涵义最为广泛。
甲,初指士卒身上穿的盔甲,护身服。后来引申为穿着盔甲的人,也和士、卒
、兵等成了同义词。和介一样,本意为披甲,后来也引申成了披甲人。
这就是古代对士兵的不同称呼。
文澜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