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广西上思,两口垫着北斗七星图案的神秘石棺现身于此。诸多考古专家为此争论不休,墓主人的身份始终迷雾重重,有人猜是建文帝,也有人猜测是南明的永历皇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上思县的广元村正在进行乡村道路修建,挖掘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突然,挖掘机的铲斗发出了一阵与巨大石头碰撞的响声。紧接着,一口石棺的一角被挖掘机给挖了出来。工人们看到这种情况,担心打扰先人安宁,也就不敢继续施工,转而把施工现场的发现报告给了当地的文物局。
要知道,石棺在古代可不常见,因为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所以能用得起石棺的墓主人往往是非富即贵的大人物,比如唐玄宗的武惠妃之棺椁就是用石头凿刻而成。也因此,专家们听说工地里挖出了石棺后,立刻派出了考古队。
到了现场,发现一具石棺的一头还插在土里,另一头却已经悬空,就叫来了一辆吊车准备把石棺给吊下来。谁曾想,吊车居然有几分吃力,竟然差点来了个倒栽葱。幸好,经过一番折腾,考古队总算将这具露出一半的石棺和另一具完全掩埋的石棺给发掘了出来。
只是,面对这两具巨大的石棺,考古队竟然一时间无从下手,因为这两口石棺绝不是广西的丧葬习俗,而是分明来自于中原文化。更特别的是,不同于过去发现的一些石棺往往是拼接而成,这两具石棺是整体雕刻而成,可谓浑然天成。
从中原墓葬文化来看,这两具石棺的安放位置可谓十分讲究,青山绿水共为邻,是古人眼中绝佳的安息之地。只不过,在专家对施工现场附近地域进行探索后,却完全找不到墓碑、墓志铭的踪迹,无从推测墓主人的身份信息。
考虑到石棺处在密闭状态,封闭性较为完好,为了尽可能保护棺木内的墓主人尸身和文物不被氧化,考古队决定暂缓开棺,待运回博物馆进行科学论证后再行开棺。
石棺运回博物馆、进行科学论证的过程按下不表,且说其中一口石棺在抵达博物馆时流出了褐色的液体,这让当时在场的考古人员兴奋不已。原来,这些液体应该是古代的防腐液。而且从过去的考古发现来看,这样的防腐液出现往往意味着墓主人的尸身很可能千百年不腐。比如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辛追夫人出土时,棺木内就有大容量的褐色液体。
在对相对较小的一口石棺进行开棺之后,专家们简直目瞪口呆:石棺之内非但有防腐液,而且石棺内有一层香樟木制作而成的木棺,而木棺内又有一层黑漆木棺。香樟木棺内散发着一种特殊香味,而黑漆木棺内依然亮丽如新。
如此奢华的棺椁配置,墓主人究竟是什么人呢?
专家们在打开第三层漆棺后,发现墓主人确实是中原人士,是一个梳着高高发髻、身穿奢华服装的中原汉族女性,年龄约在五六十岁。在这名女尸的上衣上有一块用金丝刺绣制成的凤纹补子。诡异的是,在女尸身下有一块用来垫着尸身的垫板,上面以阴刻方式雕着北斗七星的图案。
较小的石棺就有如此发现,那么较大的石棺又该有什么发现呢?
这口石棺同样是三重棺,里面是一个中年男子,在其身上穿着华丽的丝质衣服,虽然衣服已经接近腐朽,但依然可以看到了龙型纹饰的残存痕迹。在其身下同样有一块北斗七星图案的垫板,只不过是以阳刻的方式呈现。
遗憾的是,尽管棺木的密闭性已经相当不错,也有足够的防腐液,但却终究没能形成不腐尸身。更让考古队困惑的是,明明两具棺椁如此奢华,却没有一点陪葬品,身份信息也全无线索,就连县志也没有任何记载,就像是有人刻意抹去了墓主人的信息。
其实,这两口石棺的诸多要素,比如龙凤纹的补子、北斗七星为图案的垫板,难免让人想到了朱元璋:
在很多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里都记载到了朱元璋的异相,也就是他的脚底板居然有和北斗七星遥相呼应的七星痣。这样的说法固然可能是朱元璋为了强化自己不凡的一种古代宣传手段,但明朝确实和北斗七星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比如南京的明孝陵在布局结构上就体现了北斗七星的分布方位,而北京的明定陵同样体现了对北斗七星的一种文化实践。
基于此,有专家联系到明朝历史,认为墓主人其实是失踪了数百年的建文帝朱允炆。确实,在明成祖朱棣篡位后,建文帝的下落就仿佛在历史中消失了一般。民间对朱允炆下落的传闻也层出不穷,都认为朱允炆并未死在了那场大火中,而是趁乱逃出了皇宫,到西南隐居,甚至可能得到了沐王府的庇护。
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墓主人不是建文帝,而是南明的永历皇帝朱由榔。当年吴三桂为了一纸投名状,派兵追杀到缅甸,最终杀了朱由榔。但民间同样有传说吴三桂瞒骗了满清,死的不过是替身,而朱由榔则带着亲信隐匿在民间。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墓主人的身份依然没有得到确切的结论,可以说依旧是一个未解之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