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只所以被称为圣贤,在于他们广博的知识、伟大的思想、高贵的人格、圣洁的灵魂、超凡入圣的道德境界、继往开来的卓著功业。他们与日月同辉,光耀千秋,惠及万世。
圣贤只所以被称为圣贤,在于他们广博的知识、伟大的思想、高贵的人格、圣洁的灵魂、超凡入圣的道德境界、继往开来的卓著功业。他们与日月同辉,光耀千秋,惠及万世。
先说至圣孔子。孔子因痛心于礼坏乐崩,惶惶然碾转于列国之间,志在辅佐王室,致君尧舜,为政以德,恢复周礼。还万民以安乐,冶天下成大同。国学大师柳翼谋这样评价孔子: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宋儒朱熹曾叹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再说亚圣孟子。一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道尽满腔仁慈;一句舍生而取义也铸就多少华夏儿女峥峥铁骨……
追思圣人,我们只能高山仰止,顶礼膜拜!
圣贤的灵魂依附于他们各自的著作当中。读圣贤书,我们唯有以虔诚的心态,方能贴近圣贤,实现心与心的对接,完成灵魂与灵魂的交融。唯其如此,经年累月过后,我们方能启迪心智,陶冶性情,提升道德,完善自我,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从而缩小自身与圣贤的差距——是为见贤思齐。
所以,读圣贤书,我们首先要虔诚。
要虔诚,但不要迷信。
我们的虔诚是付诸圣贤自身,而对其书中的言论我们却不能过于迷信。
下面摘出孟子的一句话做个例子。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的本意无疑是劝戒世人要平等待人,不要自以为是,自我炫耀,动不动就摆出老师的架式,居高临下,像训斥自己弟子一样训斥别人。显然,孟子这里的师,是指一种置自身于他人之上的姿态,而绝非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称谓。
千余年之后,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姓韦的后生苦苦相求,要拜柳宗元为师。柳百般推托,坚辞不纳。为此柳给韦写了一封回信。在这封回信当中,柳就引用了孟子的这句话。下面我们来看看柳当时是怎么说的。
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第二节: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把孟的这句拿来作为自己拒绝收徒的理由,是柳不明白此师非彼师、曲解了圣人之本意么?当然不可能是。我们当然也不能因此就以柳为是,以孟为非。那柳为何还要拿孟这句话来为自己挡箭呢?我们把这段话摘开来一句一句地细看。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把这两句话放在一块儿,好像就有了因果关系:只因有了孟子的这句圣人之言,才导致魏晋以来,人们就更加不尊奉老师了。也好像是柳把这一言论一实例并列着用,各自独立作为论据。这两句话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因果还是并列,此处不做妄断,继续往下看。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到了今天(韩愈收徒是在803年前后,柳写此信是在813年,书信中的今天与韩老师任教相隔十年上下),就不再听说有老师了。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视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顶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敢犯众怒,毅然决然地当起老师来。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此处我们可以展开联想的翅膀,试着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路人甲:快看快看!姓韩的过来了(悄悄地)!路人乙:形样啊,还当老师呢(声音提高8度)!路人丙(啪一合褶扇,摇头晃脑道):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路人丁(以手掩口):我还听说……
好了,写到这里,前面问题的答案似乎已经出来了,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如果说本段首句是因的话,那么果就在这里了——正是因为有孟子的这句圣人之言在先,才导致了世人笑师,侮师,诬师这一流俗的形成,也使得这句圣人之言不仅成了流俗攻击为人师者的利器,而且还成了堪为人师者拒收学生的即漂亮又正当的借口.
因此说,无论孟子说这句话的初衷多么饱含善意,但在客观上,却扼阻了师道的弘扬,迟滞了文明的进程.(这句话下的突兀,不免有妄断之嫌.好在前面有似乎如果二词,想来读者诸君不会太难为笔者.我故妄言之,您故妄听之.倘若您就此接受了笔者的这一论断,那本文不要迷信这一节就可以画上句号.不行,不行,韩老师还在半空中悬着呢!)
那我们就来看看韩老师的下场.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韩愈由此得到了狂人这一雅称,在长安城里呆不下去了,来不及等到饭做熟了吃上一口,就仓仓皇皇朝东边逃去了。这样的境遇发生了多次(离帝都东去洛阳,由四门博士改任洛阳令)。
韩老师这下场,怎一个惨字了得!
圣人曰:苛政猛于虎。鄙人曰:流俗比狼恶啊!
接下来我们再来扒扒韩的《师说》,看看韩老师本人对为人师这个事是怎样看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谁能生而知之无师自通?孔子只所以成为孔子,正是他终生践行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之结果。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老师评判一个人够不够资格做老师就凭一个字——道。只要你比我先闻道,我就要向你求教;反过来,只要我闻道比你早,我就可以做你的老师。我或学或传古圣先贤之道,我有何患!我有何惧!我有的只是骄傲与自豪!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别把为人师看成多大个事儿,其实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而已!
好了,文章拉的太长,我们得回过头来归纳一下——这个故事里牵扯到孟柳韩三人,三人说法却互不一致。那么,三人当中究竟谁错了呢?
孟很善意,劝大家放下身段低调做人,和人平等友好相处,处出一个乐融融的朋友圈来。孟这是为各位亲们好啊!孟没错。
柳很谨慎,担心自己重蹈韩老师覆辙,毕竟前车之鉴不远!柳也没错。
那么韩呢?韩率先吹响敢为人师的号角,孤身奋战,全力传承圣贤之道,弘扬华夏文明,韩更没错!
那么,错在谁呢?
世人。
世人对圣贤之言的过度迷信盲目吹捧,赋予圣贤之言以无上的力量。而圣贤之言一旦被有意无意地曲解,进而为多数人所接受所推崇,就会逐渐形成一种不健康的时风流俗,秧及苍生,贻害后世。韩的落荒而逃与柳的惮为人师以及当时的师道不倡,皆是拜这种不健康的时风流俗所赐!
所以,我们读圣贤书不要过于迷信圣贤之言论,而应该像韩愈那样,自己该干啥干啥,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使自己成为不良社会风气之推手。
好了,可该说不要妄揣了。
妄者,乱也。妄揣,就是不依据实事,不联系上下文,不顾及语情语境而断章取义地胡乱揣测。
还是拿例子来说话。这次我们用孔子的话。
老而不死是为贼。
把这句话单独摘出来看,字面意思很明显。可是这字面意思就是圣人的本意吗?我们来看看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很明显,这是一个很喜感的画面,就是一个孔子拿老友逗乐子的小微视频。后人对《论语》的翻译多存异议,此处就不再逐字翻译,我们只挑几个关键词说一下。
原壤:人名,孔子的老友,从小玩到老那种。
夷俟:半躺着、两腿分开迎接(孔子)。
是:此处为代词,代幼\"、\"长\"、\"老\"人生三阶段,作句子的逻辑主语。
贼:此处的意思是邪的,不正派的,可理解为老不正经。也就是说原壤这个贼不偷人家东西,其可恶度比现在的贼弱多了。
胫:小腿。
弄清了这几个词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孔子就是笑骂老友从小活到老也没活出个正经人样来。话里面含有半点儿骂人老不死的意思吗?
可在现实生活当中,却有人拿圣人这句话来辱骂长者!
更有不肖子孙把这话用在自己的爷奶爹妈身上……
倘若孔子泉下有知,老人家心中不知是何滋味……
「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 丨 舟子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