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4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孙建锋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约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特聘讲师。出版个人专著《享受语文》《享受对话教学》《唤醒生命的对话》《发现语文》《教育中的对话艺术》等,其中,《享受对话教学》入选国培计划推荐书目。
创课有别于仿课,前者是从0 到1,后者则是从1 到N。从1 到N,意味着克隆,如果教师只是把同一教案抄写多遍,把同一流程滚播多年,最终只有量的增加;从0 到1,则是创新,每节课都有新思想萌生,每一天都有新教法生成,最后形成质的飞跃。
创课有多种形式:创设新理念、开发新教材、设计新教法、组织新教学、开展新评价、撰写新反思……在笔者看来,创课是综合创新工程,一般而言有六创,即创想法、创教材、创设计、创教学、创反思、创发表,六创合一可以形成完整的环链,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回环、相互印证。
创想法
创课的核心是将一种新的教学想法转化为教学现实,即创课=想法+做法。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DNA、指纹、声线等。我们的思维也与生理特征一样,各不相同、五花八门。创造性想法来源于一个大熔炉——集想象力、过往经历、文化熏陶、兴趣、直觉感受于一体的大熔炉。
所以,对于创想法而言,人人能行、个个可为。纵使有一千个想法要创,一万个想法要创,但万创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什么呢?真,就是万创之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中国支教十余年的德国教师卢安克曾说: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那么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那么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全人类就是他的后代。
这就是真。没有这个单纯的想法,没有真心、真意、真情怀,卢安克怎么会在广西的大山里支教十余年?在这样的贫困山区长久生活,靠的不是冲动和一时兴起,而是理解和承受,是要把自己完全地交给学生。
创教材
教材是学生的教材。在学习的每一天,学生都在读教材、用教材,教材深刻影响着学生。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让学生终生难忘。教材编写要对学生负责。负责任的教材要让学生喜欢,要让学生体会到真情实感。
一次,听一名教师执教《找春天》一课。笔者坐在一个学生旁边,见他始终不翻自己的课本。询问原因时,这名学生说,这篇课文看过几遍,都会背了,没有什么意思。我问他有没有觉得有趣的文章,他给我看了一首他写的诗,并坚定地说:我觉得,我写得更有意思!
课后,我向上课的教师建议,可否把学生的原创增补到《找春天》这篇课文的后面?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创教材,自创属于自己的教材。哪怕学生有过一次自创教材的经历,都是一种了不起的经验。这种经验有胜于无、多多益善。学生自创的教材可以是摘选,可以是改编,也可以是原创。自创教材应小步子、低起点、多维度,可以是给课文画一幅插图、配一段音乐,可以是改换一下文题、修改一个字词、增补一个注释,也可以是删除不喜欢的课文、增添喜爱的文章,等等。
教材也是教师的教材。教师要养成开发教材的意识,锻炼自编教材的能力,逐渐具备创编教材的实力。教师自编教材,若以教材文本为分水岭,可分为对内对外两种。对外是剥离教材文本,自成一体式独创;对内是针对教材文本,定点爆破式创编。定点爆破式创编意味着教师与文本对话时,要深入客观事物内部,抓住问题核心,实施靶向爆破。
比如,在执教秦兵马俑一课时,如果采用先找中心句,再抓关键词,然后划出重点,最后进行迁移仿写的套路,课堂教学只能浮在文本的表层只有让教学逐步沉潜、层层深入、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学生才能谛视文本的内核,才能垂听文本的心音。
因此,笔者先选编了《巴顿墓碑》《戴高乐的墓葬》两篇文章中的部分内容。每座坟墓都埋藏着一个故事,创造性地将三座墓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篇发人深省的大课文。
有了三座坟墓的对比,课堂教学就可以跳出单纯为应试而设计的训练窠臼,重新审视墓葬的本质含义。学生与文本对话,也会更加有深度。学生可以从历史、哲学、美学、人性等角度综合审视帝陵,走出遮蔽、敞亮视界、超越知识、走向智慧。
剥离教材文本的自成一体式独创教材,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作茧自缚,也不是重打锣鼓另开戏的别出心裁,更不是泼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的全盘否定,而是对教材的补充与拓展。
无论是教师自创教材,还是学生自创教材,都不要忘了,教师和学生自身也是有待开发的上佳教材。
创设计
从无到有,固然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也是一种创造。好的创意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设计者心中有人。
几年前,笔者参观加拿大的一所公立小学,校园醒目的位置挂着一幅学生照片。惯性思维告诉笔者,这可能是受表彰的优秀学生吧。走近这幅照片,看到照片下面的一段文字:1997—2008 年,车祸带走了他鲜活的生命。笔者才知道自己的潜意识判断有误。是谁将这幅照片挂上去的?这只手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只手后面的心;这颗心似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那种尊重生命的设计思想——对逝者的缅怀,对生者的警醒。
教室里,教师席地而坐,看学生出演课本剧。所有的道具都是学生亲手制作的,每个学生仿佛都是设计师。
可以开始了吗?学生问教师。
你说呢?教师反问。
我从哪边上台?一只小白兔跑过来问教师。
你觉得呢?教师刚说完,小白兔就有了自己的上台线路。
……
没有对口型,只有现场直播;没有导演,只有观众;没有耳提面命,只有自己教自己。
创设计不是将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写在教案上,这远没有大功告成,更不会一劳永逸。课堂中的许多生成在不断倒逼预设,使得预设即出,预设即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创设计是在创设计中设计,也是在创生成的过程中创设计。
创教学
如果想让设计落地生根,就必然要创教学。
在笔者看来,教学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被教学,第二阶段是仿教学,第三阶段是邀教学,第四阶段是创教学。
被教学阶段,教师没有与学生发生交流关系,属于教学本质的缺席;仿教学,是从1 到N的克隆教学,属于教学原创的缺席;邀教学,是受邀上课的讲学,属于教学研究的缺席;创教学,是依靠自由意识、创新精神,不断超越自己的教学,是有生命的教学。
一次上课时,笔者让学生邀请几位听课教师一起上课。受邀教师在热烈的掌声中坐到了学生中间,教师与学生有了角色换位和过程体验,教师才会真正体会当学生的滋味。
一元的课堂文化是静态的,拒绝沟通,专制独语大行其道;二元的课堂文化是动态的,但也是割裂的、对立的;三元的课堂文化是生态的,是生命的对话,是超越的存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
以学生为中心是创教学的重要特点——教师不是主角、不是中心,传授知识不是目的,学习者发现、发展、享受自己的知识才是目的。以学生为中心是对教师更大的考验,因为教师不再是每节课有备而来,而是要打无准备之仗。课堂学习的内容主要由学生定,推进课堂流程的是学生,教师要跟着学生走。在看似随意的课堂中,教师要真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各种困境。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职业素养都提出了更全面、专业的要求。
创反思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所谓思维或反思,就是识别我们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反思性思维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认真的深思。培养反思性思维能力,除了要掌握反思技能,还要养成反思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开放、负责和执着。
反思要与行动相连,要在行动中对行动进行反思,包括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教师除了要反思教育目的、教学环境、专业能力,还要创造性地反思教学中的人在哪里。比如,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反思:与儿童能否成功对话?
首先,教师要追问自己,与儿童对话是否感动?感动并非因为成人比儿童有力量、有权威、更完善、更优越,因而觉得自己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儿童,而是因为成人受到许多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因而只能仰视儿童所具有的无限可能,仰视儿童的纯真无邪。
其次,教师要追问自己,与儿童对话能否从第一自然返回第二自然?就人类而言,童年期是第一自然,是有缺陷的,既无理性也无自由,要重返的是第二自然,第二自然不仅拥有纯真,还包括了理性和自由。
在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一位教师指着描写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昆虫的段落问学生:喜欢这些动物吗?为什么让我们喜欢它们呢?一个学生将了教师一军。显然,学生的为什么属于第一自然,是纯真的,但却是无理性的。那我说说我喜欢它们的原因——我很喜欢它们的状态,悄悄地创造生命,静静地自食其力,默默地活在园子里,永远在做自己。教师抓住契机与儿童对话,从第一自然返回第二自然。
再次,教师要追问自己,与儿童对话是否大于二等于三?中国文化中的三元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家认为,一是原始,二是对立,三是包容,从一到万物要经过二和三,三由二形成,并且在二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提升。教学对话前,对话者将想表达的内容隐藏,这是二;真实对话后,对话者双方将内心世界展现出来,求真求美地表达着,交流产生的效果超越了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富有新的创造、新的生成、新的收获,这就是三,令人怦然心动的三。
创发表
与创反思和创教学相匹配的教师是自教师,自教师的核心素养就是创发表。自教师是勇于突破体制框架,在互联网时代敢于追逐自己的教育理想、开创一个自专业时代的教师。
自专业的典型特征是,个体可以符合行业标准而成为行业的一份子,但不必依附于任何组织。专业意味着研究与创造,自专业则意味着个体即研究者、创造者。
自专业关心的基本问题是,既探讨自身的专业现状及历史原因,又寻求自身专业的艺术性。自专业不仅要符合一定的行为规则,还要设法改变自身、重塑自身,形成既具有特定美学价值又符合特定风格标准的艺术作品。
如果说教育是人的社会化教育使人成为他自己,那么对应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强调的是教师的社会属性——承载着社会化的功能性目的,需要在一定标准框架内发展并符合教育的预期;后者强调的是教师的个体属性——侧重激发教师个体潜能,能够让教师以研究的方式工作,从而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活动。
自教师的教育人生并不仅仅局限于在工作范围内的创造活动,也呈现于自身与他人相互关联的创教活动中。自教师的创发表,不仅指向文字发表,还要创自身发表——在待人宽而不慢、廉而不刿的氛围中与他人对话,在思想与专业两方面得到全面升华。
推荐阅读
名师工作坊 | 包建新:处理好五组关系, 实现语文教学本真境界(上)
名师工作坊 | 包建新:处理好五组关系, 实现语文教学本真境界(下)
文章来源 | 《中国教师》2019年第4期
图片来源 | 网络
责任编辑丨范姜颐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