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国都原在平城,魏孝文帝时迁都嵩京洛阳,并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嵩山大典,现有《祭嵩高山文》传世。据《北史》载,洛阳令即京兆尹元志,曾同御史中尉李彪发生过 一件有趣的争路纠纷。
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据说元志仗着自己有些才能,对于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有一天,他坐着车子正在街上走着,恰巧遇见李彪的车子迎面过来。李彪是御史中尉,当年孝文帝就是采用了李彪的建议,才迁都的。那时,官员出门总是前呼后拥的,官职越高,随行人马就越多,威风气派也就越大。老百姓在街上遇见他们,老远就得回避。官职低的官,也得让官职高的官先走。如遇官职相仿,客气些的就让道。元志论官职是应该让李彪的,可是他瞧不起李彪,偏不相让。 李彪很生气,当场训斥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 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
元志和李彪到孝文帝面前去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了,不愿意评判他们谁是谁非,采用了不偏不倚的折中办法,便笑道:洛阳是寡人的京城,应该分路扬镳。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得了吗!
成语分道扬镳:镳本义马嚼子,指马口中所衔铁具露出在外的两头部分。扬镳:驱马前行。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或者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