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传统哲学中一组重要的概念,早在《尚书·洪范》中,就有对五行的记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其中的五行,指的还是水、火、木、金、土五种最基本的事物。
到了春秋时期,五行开始具有抽象的基本元素的意义,它在《左传》、《国语》中作为一种思维模型,被用来解释五声、五味等其他事物,在五行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向其他事物延伸,产生联结的过程里,就已经运用到了象数思维。
象数思维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日常生活里所看到的事物,都具有各自的形象。这种事物呈现给我们的形象,就是象。象数思维就是将这些事物表现出的形象、征象,通过想象、类比、推演等方法,在它们中间建立联系,并与特殊的数相结合,探究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
1、象数思维与五行系统的建立
古代人民通过对世界的观察,从万事万物的形象、表象中总结出了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同时以五行这五种象为基本的骨架,将与每一行相关联的事物纳入系统。
这样,整个宇宙就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为核心,成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化的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五行之间的生克,与五行相关联的万物也根据这个原则,发生相互间的关系。
2、《黄帝内经》中五行体系的推演
让我们以《阴阳应象大论篇》中的一段为例: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其中被归为土属性的一系列象包括中央、湿、甘、脾、肉、口、黄、宫、歌、哕、思。湿的小篆代表的是水边显露出来的地方。水边的土地多为河流冲积而成,土壤肥沃,所以古人认为,湿气可以滋养土气。因此,湿和土产生了联系。
又因为土长养万物,植物都生长在土地上,土地上生长的植物结出果实,又提供给其他生物营养,《洪范》说土爰稼穑,指的就是农作物。而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中原一带,较为适宜人类居住,和土代表的承载、化生、孕育之义吻合,故中央属土。《内经》所说的中央生湿,或许是因为中原一带河水丰沛,多有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
土的味道腥甜,所以甘也属土。甘生脾,脾生肉两句,可能是古人生活经验所得出的结论:谷物里甘味的食物,常常被作为主食,吃甘味的食物可以使身体康健,不容易损伤脾胃。因此甘味应该有滋养脾胃之气的作用。这样,甘和脾就产生了联系。
而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往往肌肉健壮,由此脾和肉产生了联系。宫商角徵羽五音当中,宫为喉音,其声极长极下极浊,通于胃气,故属土。至于其变动为哕、其志为思,应该是古人通过脾胃的病理现象而得出的结论。思虑过度会影响脾胃、使脾胃功能下降,而脾胃的疾病往往伴有呕吐嗳气的症状。因此,又把哕和思归于了土。
根据上述推演,我们可以看到,《黄帝内经》中所提及的各种象在五行体系中的归属,大部分是根据自然现象、生活经验确定的。五行是联系《内经》中各种生理病理的象的枢纽,是大厦的地基。而这座大厦的建立,所依靠的是取象比类、同气相求、归纳演绎等方法。
作为医学经典,《内经》的关注点切合于实际,它对于相关象的选择与归类,也具有医学这门学科的现实性特点。
(本文由张其成教授博士研究生撰写)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