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说姬姓和姜姓是中国姓氏之祖,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但是,周朝建立以后,姬姓和姜姓衍生的姓氏确实是历史上最多的。
但是,我们追本溯源,其实姬姓和姜姓也都来源于黄帝的姬姓。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这十四个得姓者,其实就是受封的儿子,他们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这大约是中国最早的一次姓氏扩张吧?
但是,黄帝的姓氏扩张比起周文王的姓氏扩张那就小得多了。
中国姓氏是血缘族亲的标志。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伏羲氏建立了婚姻制度,就已经标志着血缘族亲制度的确立,那么,共同的族亲就是一个姓,据说伏羲氏姓风。
姓是一个母系集团子孙的标识,在这个母系体系里,按照现代社会科学的看法,属于一母多父的子孙。所以,黄帝姓姬,而黄帝时代不是只有黄帝一个族群,在皇帝之前,也是有多个族群之姓的,所以,姓应该不是只有一个姓,那么黄帝的姬姓当然不一定就是最早的姓了。
姓是一个重要的族群文化标志,所以,非常有现实意义。有姓的族群就比没有姓的族群地位高。所以,姓也就成为族群地位的象征了。
例如,推翻夏朝的族群商人是子姓。子姓建立了商王朝以后,很多没有姓的族群就会加入这个族群。
周人推翻商王朝以后,建立了国家管理的新制度,叫封分制,这是一个创举。这个制度把姬姓集团扩大到全国各地。
从周朝开始,中国就有了氏这个概念。
什么是氏呢?就是从姓派生的姓的分支。
比如,一个姬姓的贵族封分到徐这个地方了,若干年后,这一支姬姓,为了表示自己是姬姓的徐国人,他们就会姓徐,但是,对姬姓来说,他们是姬姓徐氏就是姬姓的一个分支。
然后这个徐姓的子孙,又被封分到其它地方了,那么若干年后,这个徐姓的一个氏就会成为另外一个氏了,以此类推,姓和氏就是这样发展的。
再比如说,羋姓这个古老的姓,到了楚国这个地方以后,由于不断的封分,产生了很多的氏,比如熊、屈、钟、伍、麻、蓝等等氏,这些氏也成为后来的独立姓氏了。
最后,一个姓的氏的总和就会超过姓,这是肯定的。
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世本-姓氏篇》中的姓只有18个,但是氏多达875个,是姓的800倍!因为姓就好比金字塔的塔尖,氏就好比塔尖底下层层叠加的层级,越到下面,氏就越多。
周朝由于是统治集团,所以封分到全国姬姓很多,这就在事实上,会产生最多的姬姓氏族。
但是,周朝也不是只有姬姓一个姓享受封分红利,例如姜姓的姜子牙被封分在齐,他的后代中第一代氏族就姓齐了。第二代第三代又会有新的封分,也就会产生新的氏族。
从西周到东周,中国姓的发展,最大的变化就是产生了大量的氏,这样,中国的姓和氏就并列为姓氏了,但是,在东周末期,也就是战国末年,基本上也不再把姓氏分的那么清楚了,姓与氏都是一个血缘的标志。
比如说,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他本来是楚王的姓熊,但是,屈原的祖先封分到屈这个地方以后,这支熊姓人就姓屈了。
所以说,西周到东周是中国姓氏形成的时代,也是姓氏激增的时代,这是周朝封分制带来的族群利益文化和血缘文化的制度化。
尽管东周的姓氏达到了历史的高度,但是,没有姓的人仍然大量存在,所有有姓氏的族群,都代表着他们的祖先是受到封分到辉煌,所以,姓氏也是血统高贵的象征。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加大了对户籍制度的集中管理,这就需要人人有姓氏,所以,没有姓氏的人,也必须获得姓氏,获得姓氏的办法就是随主为姓。比如,你是徐姓的奴隶,那么,你就姓徐了。
汉代国家空前统一,对姓氏也进一步强化落实,使得所有人都有姓氏。
中国,汉代以后姓氏就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中国在汉代有官方统计的姓氏有1000多个。其中大部分都是从氏发展而来的。
唐代《元和姓纂》收录了1233个姓,这其中大部分当然都是氏。
但是,在实际上姓氏已经没有严格区别了。只是文化上还认为自己是某姓而已。例如,我们看汉代以来的墓志碑刻,都要提到自己的远姓,以提高自己的血统地位。
屈原的《离骚》里,也记录了他的祖先和姓氏来源。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诗中提到的伯庸,就是他的父亲。屈原认为,他们这个家族是帝高阳颛顼的后代,颛顼舜黄帝的孙子姬姓,他的氏是什么?我们现在不清楚。但是,由于颛顼的后代有封分到楚国的后裔,所以,屈原以黄帝子孙颛顼为自豪。这都是以姓氏文化为依据的祖先崇拜现象。
西周和东周是中国姓氏发簪壮大时期,除了封分得姓,还有以职业和官职为姓的。汉代以后姓氏逐渐稳定,但是,姓氏自身也发生很多变化。
例如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也会以汉族的,姓氏为荣的。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几个大姓氏,尤其是皇族姓氏中尤为突出。
目前,中国有一万多个姓氏。但是,王、李、张、刘、杨、赵、黄、周、吴十大姓氏的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将近60%。最少的姓氏只有一千多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