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姓人口较少,地理分布也很分散。但按全国人口统计资料表明,至2008年,北氏族人现有人口一千七百十五人左右,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011%左右。今河北省的黄骅市、曲阳县,陕西省的西安市,山西省的汾阳市,四川省的德昌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等地,均有北氏族人分布。
1、源于姜姓,出自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相传,黄帝与蚩尤大战之后,把蚩尤部落整个迁移至北地,其后裔子孙以及部落族人中便以北为姓氏,称北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亦号称三苗姓本之一,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北氏族人皆尊奉蚩尤为得姓始祖。
2、源于复姓,出自古代方位所指居住地,属于以居邑方位称谓为氏。该支北氏,源出复姓北人氏、北门氏、北官氏、北殷氏、北郭氏、北野氏、北方氏、北狄氏、北海氏、北土氏、北塘(唐)氏、北山氏、北乡氏等,后在汉、唐以后的姓氏省文简化漫长过程中,大多简改为单姓北氏。
3、源于古癸北部落,出自虞帝第三妃癸北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姓。据史籍《竹书纪年》引《汲简》、《余论》记载:癸北氏,虞帝(姚重华,号有虞氏)第三妃,而二女者,癸北氏之出也,一曰宵明,一曰烛光。
4、源于古玄菟郡,出自高句丽民族,属于因地为姓且汉化改姓为氏。玄菟郡,始设立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其辖地是卫满朝鲜属国沃沮的故地,故址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到了汉昭帝刘弗陵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郡的郡治迁至今新宾永陵地区,江外之地划入乐浪郡。高句丽邹牟王(或称朱蒙)于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菟郡内建国。1980年以来,有学者经考证后指出:太祖大王(高句丽太祖高宫)在公元一世纪中叶以后建国时,高句丽族人已经在西汉郡县制的管辖之下生活了七十多年,而高句丽王在后来被王莽政权贬斥为侯爵,说明其在西汉末期确实曾为附庸王国。东汉光武帝刘秀执政以后,恢复了其的王号,也证实了高句丽国在两汉时期确实存在。玄菟郡在中原以北,迁移至中原的高句丽人被时人称为北人氏,后其人中亦逐渐引以自称者,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北氏,世代相传至今。
5、出自张姓,避祸,改为北姓。 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贤明,曾修兴济减河(天津娘娘河)、建青县盘古庙等好事,而其两兄弟却仗皇亲一贯仗势欺人、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明世宗下令将其问斩。1547年前后,子孙四处逃跑,四个方向便演化为后来东、南、西、北四个姓氏,北姓由此而来。
6、源于古邶国,出自上古商朝大夫北伯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传说,上古时期,有一北伯,为商王朝时期的大夫,其封地在商都朝歌以北,因称邶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在建立西周王朝之后,将今河北邯郸至黄河以北的河南新乡地区分别划属邶国、鄘国,归于周武王的八弟霍叔(姬处)和三弟管叔(姬鲜)的封地境内。当初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以及原殷商王朝的一些旧贵族也分别居住在邶国和鄘国,由管叔、五弟蔡叔(姬度)、以及霍叔负责看管,这三人被称为三监。在周武王病逝之后,其子周成王姬诵在公元前1103年继位,因为年仅十二岁,便由其四叔周公姬旦、九叔召公姬奭联合辅佐摄政。但管叔、蔡叔、霍叔等人素与周公旦、召公奭不和,又嫉妒周公旦和召公奭的摄政,于是便勾结武庚,召集殷商旧贵族们以及东夷、淮夷联合起来发动了一场叛乱,史称管蔡之乱、武庚之乱、三监之乱,当时的邶国也积极参与其中。在原商末邶国国民中,以及原霍叔之邶国所属的邶国族人中,多有以故国之名为姓氏者,称邶氏,后多省笔简改为北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