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曾回答她何以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是因为我长得太高了,
虹影恰恰相反,我太矮了,矮到看得见最低处的真相。
那是在她出生的脏乱江边,在她生活至成年的六号院子,在她看过历经贫困、欲望、饥饿仍保有生存毅力的女性命运,她见过真正的抗争。
《饥饿的女儿》是虹影自传体的小说,如果没有这个认知,我可能看到一半就放弃,因为生活太苦。同样正是因为这是类真实的故事,她笔下的苦恰恰让人不能放手。
在整本书里,虹影自我定义为饥饿的女儿,有很多重意思。
最简单的是我们都能理解并且感知的饿,她出生在1969年。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母亲已经不能负担她的营养,更别说还有五个孩子等着口粮。
因为饥饿,男人省下粮食给女人,女人省下给孩子,一大家子还是吃不饱。因为饥饿,她家有亲戚被饿死,骨瘦如柴不再是形容词,而是她印象里的真实。
这种饿,像蚂蚁一样在五脏啮食,没有那么容易致死,却让人难以忍受。
伴随饥饿的,还有环境的脏乱差,书中有一大篇章写茅厕,让人站不住脚、蹲不下屁股,看到这我差点弃书,实在是这画面太有冲击性,大脑充血。
面对饥饿,除了熬过去、忍过去,实在是没有其他的办法,饥荒是普遍性的,越底层感受越深,直面生活抛下的难关,不过还不行。
故事里的饥饿,有她成年后对性的欲望。
书里很早就写她与历史老师的暧昧,直到接近尾声才有了透露,他有老婆孩子,而她也在等自己迈出那一步。当两具肉 体纠缠,似乎所有的问题就搁置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她听到历史老师自杀的时候,她才明白她想要一个类似父亲的角色爱护自己,但这个男人显然只顾及了自己,爱情对她来说是空中的泡沫,不堪一击。
但这种直白的、大胆的描写,不曾遮掩,不曾回避,反而是将一个女性放在正常的位置,没有过高的追捧为贤惠,也不曾认为是低贱,人自是人,女人也是人。
饥饿的另一重意思,是她的精神困扰,她迷失、彷徨,不知方向。
虹影的身世,是私生子,而她的母亲的经历更为复杂,这就奠定了虹影生活的破碎感。
孩子总归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倘若可以不管不顾,只低头活着,未必不是一种好的活法,偏偏人就是做不到。
不知来路,不知归途,人活着就在所谓的生命里顿足、挣扎,逃不出命运的手心,也找不到自己的宿命,这是十八岁的虹影正面临的难题。
她的生父跟踪了很久,每个月固定18元的抚养费,死后还攒够了500块,但被人指点的孩子哪这般就能接受自己的、母亲的、甚至是家庭的污点。
当五哥摁着自己问,你要他还是要我们的时候,想都没想的回答是,这是我的家,谁赶我也不走。
母亲犹豫过要不要这个孩子,故事里六六也有过一个孩子,当她躺在冰冷的手术室那刻,想起当年,不知道作何感想。
生活没有饶过任何人,只有自己能解救自己。
虹影说,自己受了很多人生之苦,才一点一点缝补起来母亲用理智撕碎的场面,但当时我怨她,我不愿理解她。
当我们开始理解别人,开始理解自己痛恨的母亲,当虹影一再的把自己的伤疤揭露、修复,最后得到的是自我的解救,自我的解脱。
精神的饥饿,终究要靠自己。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