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廾部的一个汉字:兵。兵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需要加强记忆,标题中的问题,请关注兵的本义部分。
兵。读bī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貌。会意字。本义是兵器。由廾(双手)持握斤(斧子)会意。表示齐心合力的样子。兵字,许慎既提供了籀文写法又提供了古文写法,因为它们明显与小篆有较大差异。(我们说过:《说文》所收的字,字形一般以小篆为主,如果古文和籀文的写法跟小篆不同,就兼录古文和籀文,如果小篆只跟古文有出入就只录古文,反之就只录籀文。)
既然是会意字,那我们就要看它的字形演变:
(《字源》所载字形演变)
关于古文的兵,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说:兵字从廾持斤;斤,兵也。或体作(人干廾),从人,从廾持干,廾持干,犹廾斤也。干当为古兵器之一。也就是说,持斤和持干是同样的意思,对于字义没有影响。关于籀文的兵,中部多了一横,王筠《说文句读》:一衹是界画。《说文释例》又补充说:取饰观耳。由此可见,不论是籀文还是古文,兵的本义都是兵器。
关于兵字本义的最大争议是,兵的本义到底是兵器,还是士兵?
比如张舜徽《说文约注》说:造文之初,兵字从廾持斤,此非指人而何?况兵字古文已从人廾干,意更明显。征之先秦古书,谓执兵之人为兵者,所在皆是,不能悉数。明确指兵指士兵。但所说理论依据如果解释兵指兵器也说得通。李学勤编《字源》李守奎认为士兵义是后起引申义,他的意思明确指兵就是兵器,但并没有提出强有力的论据;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从廾从斤,斤为生产工具,亦用为武器。以两手持斤,表示兵器与武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械者,器之总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是调和的说法。
我们认为这种争论价值不大,所以暂依许慎《说文解字》之说:兵的本义就是兵器。
(古代的冷兵器)
《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指的是补充装备武器,充实士卒和兵车。《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指古代圣王的兵器,不过是戈、矛、弓、箭罢了。《楚辞·九歌·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战士手持长矛身披犀甲,战车交错短兵器相互交接。这里发展出来一个成语短兵相接,短兵,指刀剑等短兵器,兵,指兵器,接,指交战。指作战时近距离搏斗。现在这个词往往用于比喻双方面对面地进行尖锐的斗争或激烈的争辩。
(击剑时短兵相接)
前面说了,兵还可以指士兵、士卒、军队。比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左传·昭公十四年》:夏,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孔颖达疏:战必令人执兵(可知孔颖达所处的唐代,兵的本义就是兵器),因即名人为兵也。夏季,楚平王派然丹在宗丘选拔检阅西部的军队,并且安抚当地的百姓。
兵在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
(1)军事。比如:兵书;纸上谈兵。《孙子·计》: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考察研究。
(军事)
(2)战斗。《史记·赵世家》: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意思是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的国家,它的百姓都习惯于战斗(受过战斗训练)。
(战国时赵的位置)
(3)战争。《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郑玄注:参伐为兵。如果施行秋天的政令,就会导致下霜下雪不按时,小的战争不断发生,国土被敌人占领。
(4)用兵器杀、伤。《左传·定公十年》: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杜预注:以兵击莱人。孔丘领着定公退出,说:士兵拿起武器攻上去!
(用兵器杀、伤)
(5)灾,灾害。《吕氏春秋·侈乐》:其生之与乐也,若冰之于炎日,反以自兵。高诱注:兵,灾也。他的生命遇到了这种音乐,就像冰遇到炎热的太阳一样,反倒伤害了自己。
(6)防。《广雅·释言》:兵,防也。王念孙《广雅疏证》:高诱注《淮南子·兵略训》云:‘兵,防也。防乱之萌’。
(7)古称为国战死的人。这个称呼相当于现在的烈士。《释名·释丧制》:战死曰兵。《礼记·曲礼下》:死寇曰兵。郑玄注:异于凡人,当饗禄其后。为保卫国家而牺牲者,称烈士。
(纪念无名烈士)
兵的小篆写法如图:
(兵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498,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字形演变图来源: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202页。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