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建中
临近2021年岁末,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爱情神话》。该片上映后就迎来一片好评,豆瓣评分从起初的8.1上升至8.3。据灯塔专业版统计,截至1月9日下午1点,《爱情神话》全国总票房破2亿,特别是在城市规模大、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城市,拥有较多的拥趸。该片之所以令观众着迷,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其一是还原生活本色。《爱情神话》没有忧国忧民的宏大叙事、没有不可调和的大是大非、没有咄咄逼人的灵魂拷问、没有剑拔弩张的矛盾冲突,也不试图进行道德说教,规劝人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人,而是深入上海这座城市的肌理,以平和的视角、诚实的心态,真切、细腻、几乎是原生态地描摹几个上海男女的日常生活,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观众会心一笑,若有所思。可以说,该片赋予了上海电影的新时代内涵,较之近年国产城市生活题材的电影是一种颠覆与创新。再者,《爱情神话》没有完整的中心事件,大都只是主人公和周围人的对话,比如:老白对欲拒还迎的李小姐的追求,老白与老乌找场地策划画展等。这些叙事方式继承与弘扬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乌鸦与麻雀》《太太万岁》等海派电影的传统,很接地气,让观众感到十分亲切。
其二是体现现代意识。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西区,萌生于以开放包容、求新求变为特征的海派文化土壤。海派文化往往得风气之先,片中几位女性的价值理念与行为模式如果按照传统文化进行评判或许不被认可,但该片却站在时代前列,以现代意识正面凸显上海这座国际化城市女性的自由独立、潇洒不羁、精致美丽与生活智慧,这对塑造现代城市精神,塑造现代城市品格是有积极意义的。该片除了在上海电影市场热映外,还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良好反响,说明改革开放进行了40余年后,中国人、特别是大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而该片输出的现代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普适性。
其三是充满海派风情。该片有着上海独有的地域文化色彩,充满浓郁的海派风情。这既体现在上海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上,也体现在沪语方言上。故事发生在上海西区一个市井气息与小资情调交织的街角,人物有点小幽默、小秘密、小确幸、小情调,带有海派文化的鲜明烙印。另外,影片采用的是沪语方言,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上海人特有的价值理念与心理状态。就如维吾尔族语言中描写马的词汇特别丰富一样,沪语对描摹人细腻、微妙的心理感受及生活智慧的词语特别多样生动,采用沪语,使得影片独具魅力。此外,该片虽然是沪语电影,但因为有字幕,所以不会影响沪语圈外的观众观看。
其四是风格文艺清新。影片风格诙谐、清新、浪漫,与欧洲的文艺片有些类似,同时,通过一些细节,体现出对欧洲电影文化的熟悉与喜爱。比如,片中提及4部意大利电影:费里尼的同名电影《爱情神话》《甜蜜的生活》,庞蒂的《来日方长》,还有女导演里娜·韦特缪勒的《星期六,星期天和星期一》;多处呈现法国梧桐掩映的上海西区街道、街头咖啡馆;多处展示上海女性的生活方式与穿着时尚;多处穿插带有类似法国香颂、爵士、软摇滚等风格的歌曲。这些具有国际范的文艺清新的风格,对生活在经过改革开放大潮洗礼的发达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的中、青年城市观众来说,是很对胃口的。
总之,《爱情神话》是一部让人赏心悦目的影片。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观众既有暴风骤雨般的冲击,也有和风细雨般的抚慰。该片的出现,给国产电影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期待将来有更多这样既轻松、浪漫又给人启迪、给人增添生活智慧的影片问世。
(作者赵建中系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