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冉闵传》白话解

《晋书 冉闵传白话解》

本文为原创

一 《晋书 冉闵传》原文

二 《晋书 冉闵传》白话解

三 现有针对冉闵的部份争议问题

四 五胡族的前世后生

一 《晋书 冉闵传》原文

《晋书 卷一百七载记第七石季龙下 冉闵传》

  闵字永曾,小字棘奴,季龙之养孙也。父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内黄人也。其先汉黎阳骑都督,累世牙门。勒破陈午,获瞻,时年十二,命季龙子之。骁猛多力,攻战无前。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闵幼而果锐,季龙抚之如孙。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拜建节将军,徙封修成侯,历位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季龙之败于昌黎,闵军独全,由此功名大显。及败梁犊之后,威声弥振,胡夏宿将莫不惮之。

  永和六年,杀石鉴,其司徒申钟、司空郎闿等四十八人上尊号于闵,闵固让李农,农以死固请,于是僭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曰永兴,国号大魏,复姓冉氏。追尊其祖隆元皇帝,考瞻烈祖高皇帝,尊母王氏为皇太后,立妻董氏为皇后,子智为皇太子。以李农为太宰、领太尉、录尚书事,封齐王,农诸子皆封为县公。封其子胤、明、裕皆为王。文武进位三等,封爵有差。遣使者持节赦诸屯结,皆不从。

  石祗闻鉴死,僭称尊号于襄国,诸六夷据州郡拥兵者皆应之。闵遣使临江告晋曰: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朝廷不答。闵诛李农及其三子,并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晋卢江太守袁真攻其合肥,执南蛮校尉桑坦,迁其百姓而还。

  石祗遣其相国石琨率众十万伐鄴,进据邯郸。祗镇南刘国自繁阳会琨。闵大败琨于邯郸,死者万余。刘国还屯繁阳。苻健自枋头入关。张贺度、段勤与刘国、靳豚会于昌城,将攻鄴。闵遣尚书左仆射刘群为行台都督,使其将王泰、崔通、周成等帅步骑十二万次于黄城,闵躬统精卒八万继之,战于苍亭。贺度等大败,死者二万八千,追斩勒豚于阴安乡,尽俘其众,振旅而归。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亘百余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之。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

  闵率步骑十万攻石祗于襄国,署其子太原王胤为大单于、骠骑大将军。,以降胡一千配为麾下。光禄大夫韦謏启谏甚切,闵览之大怒,诛謏及其子孙。闵攻襄国百余日,为土山地道,筑室反耕。祗大惧,去皇帝之号,称赵王,遣使诣慕容俊、姚弋仲以乞师。会石琨自冀州援祗,弋仲复遣其子襄率骑三万八千至自滆头,俊遣将军悦绾率甲卒三万自龙城,三方劲卒合十余万。闵遣车骑胡睦距襄下场长芦,将军孙威候琨于黄丘,皆为敌所败,士卒略尽,睦、威单骑而还。琨等军且至,闵将出击之,卫将军王泰谏曰:穷寇固迷,希望外援。今强救云集,欲吾出战,腹背击我。宜固垒勿出,观势而动,以挫其谋。今陛下亲戎,如失万全,大事去矣。请慎无出,臣请率诸将为陛下灭之。闵将从之,道士法饶进曰:太白经昴,当杀胡王,一战百克,不可失也。闵攘袂大言曰:吾战决矣,敢谏者斩!于是尽众出战。姚襄、悦绾、石琨等三面攻之,祗冲其后,闵师大败。闵潜于襄国行宫,与十余骑奔鄴。降胡栗特康等执冉胤及左仆射刘琦等送于祗,尽杀之。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等诸将士死者十余万人,于是人物歼矣。贼盗蜂起,司、冀大饥,人相食。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闵悔之,诛法饶父子,支解之,赠韦謏大司徒。

  石祗使刘显帅众七万攻鄴。时闵潜还,莫有知者,内外凶凶,皆谓闵已没矣。射声校尉张艾劝闵亲郊,以安众心,闵从之,讹言乃止。刘显次于明光宫,去鄴二十三里,闵惧,召卫将军王泰议之。泰恚其谋之不从,辞以疮甚。闵亲临问之,固称疾笃。闵怒,还宫,顾谓左右曰:巴奴,乃公岂假汝为命邪!要将先灭群胡,却斩王泰。于是尽众而战,大败显军,追奔及于阳平,斩首三万余级。显惧,密使请降,求杀祗为效,闵振旅而归。会有告王泰招集秦人,将奔关中,闵怒,诛泰,夷其三族。刘显果杀祗及其太宰赵鹿等十余人,传首于鄴,送质请命。骠骑石宁奔于柏人。闵命焚祗首于通衢。

  闵徐州刺史刘启以鄄城归顺。刘显复率众伐鄴,闵击败之。还,称号于襄国。闵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统、豫州牧冉遇、荆州刺史乐弘皆以城归顺。平南高崇、征虏吕护执洛州刺史郑系,以三河归顺。慕容彪攻陷中山,杀闵宁北白同、幽州刺史刘准,降于慕容俊。时有云黄赤色,起东北,长百余丈,一白鸟从云间西南去,占者恶之。

  刘显率众伐常山,太守苏亥告难于闵。闵留其大将军蒋干等辅其太子智守鄴,亲率骑八千救之。显所署大司马、清河王宁以枣强降于闵,收其余众,击显,败之,追奔及于襄国。显大将曹伏驹开门为应,遂入襄国,诛显及其公卿已下百余人,焚襄国宫室,迁其百姓于鄴。显领军范路率众千余,斩关奔于枋头。

  时慕容俊已克幽、蓟,略地至于冀州。闵帅骑距之,与慕容恪相遇于魏昌城。闵大将军董闰、车骑张温言于闵曰: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闵怒曰: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马曰硃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俊立闵而问之曰:汝奴仆下才,何自妄称天子?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俊怒,鞭之三百,送于龙城,告廆、皝庙。

  遣慕容评率众围鄴。刘宁及弟崇帅胡骑三千奔于晋阳,苏亥弃常山奔于新兴。鄴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冉智尚幼,蒋干遣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奉表归顺,且乞师于晋。濮阳太守戴施自仓垣次于棘津,止猗,不听进,责其传国玺。猗使嵩还鄴复命,干沈吟未决,施乃率壮士百余人入鄴,助守三台,谲之曰:且出玺付我。今凶寇在外,道路不通,未敢送也。须得玺,当驰白天子耳。天子闻玺已在吾处,信卿至诚,必遣军粮厚相救饷。干以为然,乃出玺付之。施宣言使督护何融迎粮,阴令怀玺送于京师。长水校尉马愿、龙骧田香开门降评。施、融、蒋干悬缒而下,奔于仓垣。评送闵妻董氏、太子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中书监聂熊,司隶校尉籍罴、中书令李垣及诸王公卿士于蓟。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自杀。

  俊送闵既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岁永和八年也。

二 白话解

《晋书》原文:石闵,字永曾,小字棘奴,

白话解:小字,就是乳名或小名的意思,古代历史人物的小名或乳名,也叫小字,例如《三国志》记载曹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瞒,刘禅,字公嗣,小字阿斗。棘,是刺的本字,两个刺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泛指有芒刺的草木。另一个说法,棘通戟,戟是一种古代长柄分枝状兵器,合弌矛为一体,可钩啄刺击,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目前发现最早的戟出土于商朝,早期为木制,在周朝时多为青铜,属于车战五兵之一。南北朝后,戟在军队中有应用减少,逐渐被刀取代,仅作为仪仗器具使用。石闵出身于武将世家,应该是有家传武艺,戟作为当时流行的一种兵器,广泛使用,著名的使戟武将有吕布,擅长方天画戟,号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典韦,擅长大双戟与长刀。军中有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石闵所擅长的器械也是戟,所以小字棘奴,也许是两种含意皆有,首先指他与石羯一族并不相容,有如棘树带刺,立于羯族政权之中,另一种含意是指他擅长使用戟这种重型兵器。

《晋书》原文:季龙之养孙也

白话解:石闵是石季龙的养孙,养孙就是指以孙为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代,就是将孙子视为儿子,这种风俗一直到南宋理学兴起后,因为理学注重礼仪,才逐渐消。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因为是祖母冯太后抚养长大,当时诸大臣在提及时,都以母子称之。南北朝受胡族入侵因素,对于礼法并不是十分重视,颜之推曾经记录结父为兄,托子为弟,在儒家看来,这是辈分错乱的表现,唐朝李氏皇族与鲜卑族关系密切,也受影响很大,《甘泉帖》记李世民与李治书信,李世民以哥哥自称。之所以会有这种错乱辈分的称呼出现,在于胡族存在收继婚现象,指女性在丈夫亡后改嫁夫家其他男性,比如亡夫的叔/伯/子/侄/甥等,这种婚姻制度在匈奴/鲜卑/羯/突厥/女真等胡族十分盛行,久而久之,导致以孙为子的现象在南北朝至隋唐盛行,

《晋书》原文:父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内黄人也。其先汉黎阳骑都督,累世牙门。

白话解:石闵父亲名石瞻,字弘武,原本是姓冉,名良,魏郡内黄人。魏郡,是西汉所设立,郡治在邺,即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镇,当时属冀州,汉高祖十二年设郡,辖十八县,东汉时辖十五县,西晋时辖八县,仍治邺。内黄县是当时魏郡辖下一县,今天隶属河南省安阳市,因为地处黄河故道,所以取名内黄。冉良祖先担任汉朝牙门将,属世代将门。古代主帅都会在帐前设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负责牙门的通常都是勇敢无畏的将领,例如三国时期赵云就担任刘备手下的牙门将军,魏延也因功被封为牙门将军,在历史上牙门将军属于杂号将军之一,为第五品,官服与将军相同,牙门将军的任职者必须是对主帅忠心而且能够得到信任的人,因为牙门将军需要经常伴随主帅左右,统领亲卫,在战事时留守中军保护主帅,所以在历史上担任此职位的,通常是智勇双全的人,赵魏就是担任过此职的代表性人物。放在今天,牙门将军就相当于中央警卫团团长。能够累世牙门,那么就是世代将门,能够得到皇帝信任,属于嫡系将领。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牙门是战斗时抵御敌人的一种防御工事,每一座牙门里置一名将领,负责统领牙门里的士兵,称牙门将,牙门上插有牙旗。在汉三国晋南北朝时,担任牙门将需要勇敢无畏,经常亲自上阵杀敌,可以视为主将手下负责防御的主要将领。按这一说法,牙门将是属于类似偏将副将这种的将领,还是以蜀汉为例,《三国志》记录担任过牙门将的有王平/张嶷/向宠/赵广/刘林五人,其中有三位是战死沙场,即张嶷/向宠/赵广,作为牙门将必备条件之一就是亲率士兵杀敌,所以武艺都是军中翘楚,阵亡率也比其他武将高。冉良的祖先担任汉朝黎阳骑都督之职,连续数代都是牙门,不论是牙门将军还是牙门将,都说明是一个将门世家,古代武将除了精通兵法,还必须精通武术,否则在军中不能服众,在对阵时不能杀敌,而这两者都是武将的保命升迁之术,一般不外传。这一句记录,也间接说明石瞻石闵父子的兵法来源于武术家传,虽然是石虎的养孙,但是武术来源与石虎没有关系。

冉姓,按华夏姓氏源流考,冉姓始祖为冉季载,为西周王族,是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受封于冉地,周成王时担任司空,他的后代,以冉为姓。春秋时期,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不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则记录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也就是说孔子门下应该是七十七名获得孔子认可的弟子,后世却变成七十二人,明显与《史记》不符,在此以《史记》为准。其中有五名为冉姓,并称圣门五贤,分别为冉耕 冉雍 冉求 冉孺 冉季,均为鲁国人,冉姓郡望为东鲁郡,今山东省济南与泰安。秦汉以降,冉姓逐渐从山东播迁于河北,因为族大人众,魏郡在此时成为冉姓又一个郡望,号称临漳堂。冉姓族谱,几乎与孔氏族谱一样源远流长。《冉氏族谱》称冉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三子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授学,命三子往从学焉,《论语 雍也》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也有同样的记录孔子以仲弓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白话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一个地方的长官。儒家主要经典之一《论语》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就是由冉雍与闵子骞等共同编撰的,冉雍自己也有著六篇《敬简集》,但在秦朝焚书坑儒后失传,圣门五贤中,冉雍以德行著称,孔子另有称赞贤哉雍也,过人远也。孔子门下十哲,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冉求(子有)又称一门三贤,因为三人是同父异母兄弟,冉雍即是冉闵的远祖,在今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区有冉贤集,当年曾经有建祠祭祀冉氏三子。《冉氏族谱》载,冉雍支系上溯三十一世祖为华胥氏。下传第四十三世孙即冉瞻。冉姓为儒学世家,秦始皇时期,冉姓与孔颜曾孟诸姓皆为当地著名儒学世家,冉姓族谱记载:埋孔子及诸贤像,业儒者不辨真伪皆坑之……秦朝官府捕捉坑杀诸儒,冉姓有冉仲孙/冉承乾/冉厚/冉栗多人,冉栗之子冉梦楼逃祸,迁居临漳,思念鲁地,生子后取名冉思鲁,冉思鲁后裔冉禄在汉元帝迁黎阳,今河南浚县,冉禄之子冉酋弃文从武,在建始年间拜授车骑将军,河南都督,后因新莽建立,天下大乱,冉酋不仕隐居。冉酋后裔冉隆于西晋初年由黎阳迁居魏郡外黄,元康二年(292年)授镇西将军,领魏州刺史,此时八王之乱,流民四起,冉隆率所部流民军与乞活军司马腾合并,永嘉四年(310年)后赵攻破西晋,冉隆败死黎阳,冉瞻此战中十二岁,被俘。

《晋书》原文:勒破陈午,获瞻,时年十二,命季龙子之。骁猛多力,攻战无前。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闵幼而果锐,季龙抚之如孙。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拜建节将军,徙封修成侯,历位北中郎将、游击将军。

白话解:陈午是乞活军将领之一,乞活军是西晋末乱世时十分特别的一支军队,堂堂一支军队,却取名为乞活,顾名思义,成立这支军队目的仅是为了活着,这是有原因的。南北朝时流浪百姓很多,也叫流民,就和现在的难民一个样。西晋时,八王之乱,天灾不绝,幽并司冀秦雍各州大蝗,食草木,并州闹饥荒,刺史司马腾无力解决,就迁百姓两万多户到山东乞食,他们组织武装,取名乞活,《晋书》记录时并州饥馑,数为胡寇所掠,郡县莫能自保。州将田甄,甄弟兰,任祉,祁济,李恽,薄盛等及官吏万余人,悉随腾就谷冀州,号为乞活,所余之户不满二万,寇贼纵横,道路断塞。司马腾是晋朝宗室,为公爵,晋室封其为东赢公,创建乞活军带领前往冀州逃避饥荒,既然乞活军是由原晋朝宗室与将领创建与率领,决定了必然是以拥晋为主,这与起兵反晋的胡人完全不同。在西晋之时,乞活军都是以效忠晋朝为已任。此时汲桑/石勒招募盗贼,以数百骑起兵,劫掠郡县囚犯,又招流亡山泽的逃犯,亡命徒,起兵攻入邺城,杀死司马腾,《晋书 载记第四石勒上》记录桑进军攻鄴,以勒为前锋都督,大败腾将冯嵩,因长驱入鄴,遂害腾,杀万余人,掠妇女珍宝而去……乞活田禋帅众五万救鲜,勒逆战,败禋,与晞等相持于平原、阳平间数月,大小三十余战,互有胜负。越惧,次于官渡,为晞声援。桑、勒为晞所败,死者万余人,乃收余众,将奔刘元海。冀州刺史丁绍要之于赤桥,又大败之。桑奔马牧,勒奔乐平。王师斩桑于平原。汲桑是清河贝丘人,为人残忍少恩,六月盛暑,却衣重裘车水马龙茵,又使十几人扇之,借口不够清凉,怪罪扇者不尽力,斩杀持扇者。邺城是三国至晋时的重要城池,曾经是曹魏的都城,但在汲桑与石勒攻破后,被屠杀万余人,掠妇女财宝,遭受重大损失。乞活军当时由司马腾的部将率领组建,所以闻讯后,由将领田甄率领杀掉汲桑为司马腾报仇,石勒此战中也被击败,当时民间传诗讽刺汲桑曰士为将军何可羞,六月重茵披豹裘,不识寒暑断人头,雄儿田郎为报仇,中夜斩首谢并州。并州,就是指遇害的司马腾,因为担任并州刺史,所以诗中称并州,古人出于尊敬,往往以官职称呼,不直呼姓名,比如刘备曾经担任豫州刺史,当时人们只称刘豫州,这一习惯在唐朝也依然保持,比如杜甫曾经担任工部侍郎,人们也只称杜工部。石勒在汲桑被斩后,投上党胡部张督,冯莫突,张冯二人有手下数千人,但是不如匈奴王刘渊势力庞大,石勒劝二人投靠刘渊,二人同意,刘渊当时率领匈奴进犯中原,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意外得到一支军队投靠,十分欢喜,封张督为亲汉王,石勒为辅汉将军,石勒这才算有了喘息之机,而后又帮忙刘渊收伏乌丸人伏利度的部下二千人,刘渊把这二千人分给石勒,任命为督山东招讨诸军事,这也是石勒第一次独自领军,之前石勒只不过是与汲桑联手建立一支胡族与囚犯亡命为主的强盗部队,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军队。而后石勒陆续率军攻壶关/魏郡,与刘琨军和乞活军作战,互有胜败。冉隆率领的流民军此时已经加入乞活军,在战斗中被石勒击败战死,其子冉瞻继承家传文武,善骑射,勇而悍,率领所部归降,石勒让他给自己的儿子石虎作养子,易冉姓为石姓,名石瞻。石虎后来继位,拜石瞻为左积射将军/西华候,这个职位相当于石虎身边的高爵侍卫官,一般能够成为君主身边高等侍卫官的,不是亲信,就是大患。如果是亲信,那么说明十分得石羯信任,才能担任。如果是大患,那么说明需要防范,安排在身边,直接就近监视,仿佛东周列国时期的质子一般。从当时的可能性上分析,作者认为应该是为了防范石瞻,就近监视,原因如下:冉家是世代士族,从前522年东周到西晋311年,总计833年,先是儒门世家,后为将门世家,可以说是中原少有的文武双全世家,在晋室南迁后,冉隆在乞活军中威望很高。在隋唐实施科举制前,能够出仕绝大多数是士族。冉家为孔子儒学的直系传人,儒林之中已经获得悠久名声,又同时是武将世家,在晋军中也深受信服。司马腾本是魏郡温县人,任魏郡太守,履职并州之后建立乞活军,冉隆作为世代牙门的魏郡内黄人,建立了流民军,司马腾与冉隆事先是同僚,肯定彼此知悉,冉隆能够能够率流民军与乞活军合并,这说明司马腾也很重视与信任冉隆。在司马腾遇害后,冉隆自然而然就是乞活军中威望最高的人,其他诸将的官职并没有超过冉隆,在儒林名声与将门传承上,冉隆也明显超过其他州将。石勒攻破黎阳,冉隆战死,此时的乞活军被杀或被俘或投降,而石勒的部下,除了羯族为主的胡人,也有一些汉人,如果能够有名望的汉人收降,对他也有好处,冉隆虽死,但是乞活军并不见的个个都有战死的勇气,冉瞻在冉隆死后,名义上就是乞活军的继承者,只不过才十二岁的小孩子,能够有多少决策权?仅仅是身份地位特殊,名义上还有一支军队是属于他的,石勒在乱世中也想让乞活军能够为自己效力,之所以击杀冉隆,那是因为冉隆是成名将领,是不能降的,否则冉姓会被人耻笑,一个投降异族的将军不可能再有名声,列入士族,但是十二岁的冉瞻降了,世人却不会苛责。至于让年龄才十七岁的石虎收十二岁的冉瞻为养子,这明显是不合理的行为。只能解释为为了方便就近监视冉瞻,以避免乞活军又生叛乱,至于左积射将军与西华候,都只是虚职,并无实权,地位崇高,待遇优厚,然后为了减少汉人的影响,收为养孙后,就可以正大光明的改冉姓为石姓,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石勒与石虎这二位,对石瞻仅是厚待。一名十二岁就能够勇猛骑射善战的将领,从小看到大,却始终不让他独立带军,一直带在身边作高爵侍卫官,这与春秋战国时的质子,毫无两样,如果不是防范,那是什么?到了咸和三年(323年),石瞻二十三岁,在随石勒攻匈奴的战争中阵亡。当时石虎率军四万进攻浦坂,前赵刘曜带军救援蒲坂,石虎退走,八月刘曜在高候追上石虎,石虎大败,石瞻此战中被杀。古人多数早婚,石瞻此时已经有子石闵,史书记录石勒/石虎对待为抚之如孙,也就是说恩宠不断,但是依然没有给予统军实权。北中郎将是东汉时所置的四中郎将之一,主宿卫/车骑,在战争时掌帅军征伐。例如黄巾起义时,东汉命卢植/皇甫嵩/朱俊担任中郎将出击,到了三国后期,中郎将成为虚衔,用于赠予烈士后裔,例如傅彤之子佥,直接得到左中郎将的官职。石闵作为烈士石瞻之子,直接得到北中郎将官职,在那个年代是很正常的待遇,对比现代,类似于少将或稍高于准将/大校。游击将军,又称列将军,始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类比四品将军,在魏晋时期,为禁军将领,与骁骑将军分统中虎贲,掌宿卫之任,隶中将军。建节将军为曹操所置,南北朝延续,为三品将军职,建节的意思就是指执持符节,受命以临四方。石闵此时所受的职位与石瞻是一样的,都属于高爵侍卫官,不属独自领军实权人物。这也说明,石勒石虎,对石瞻石闵,都十分防范,并不信任。现在网络上对于石闵有许多贬低议论,其中一项重要理由就是石瞻石闵均属石勒石虎的养孙,为石羯发展壮大而努力死战不惜阵亡,所以得到石羯信任,始终担任高职。但是从《晋书》中所叙述的这一内容,只能得到相反的结论。闵幼而果锐,指的是石闵从小就作事果断,干脆利落,锋锐进取,成年后身高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中国古代度量衡每个朝代都不一样,大禹治水时为了准确修建水利工程,确定了度量衡,定八寸一尺,十尺一丈,所以《彀梁传文公十二年》载丈夫一词,《说文解字》解释说周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周初尺度一尺约19。7厘米,八尺即1。58米。所以,以前丈夫一词只是专指成年男子,后来演变成为专指已婚男子,至今福州话还有保留此语,把家中已婚男子称丈夫,此称谓语即源于商周两朝,盖晋末乱世,中原衣冠南渡,逃入闽地,定居晋安郡,今福州市,命名当地河流为晋安河,取晋朝平安之意,此河至今犹存,为福州东部主要河流,而福州市区有一区名晋安区,即源于晋安河之名,河洛语也在衣冠南渡时传入福州,成为福州话的主要源头,至今依然保留了许多商周秦汉晋的古代词汇。秦汉时一尺23-24厘米,按《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汉末一尺24厘米,也是就说诸葛亮身高1。92米。在1986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郊出土东吴大将朱然墓,有一完整木尺,其长度即24厘米。南北朝一尺25。8厘米,八尺即25。8*8=2。064米,即使是25厘米,也等于2米,这样的身高自然不俗,而冉闵的祖先与诸葛亮的祖先都是山东人,山东人个子高,古有明记,无须怀疑。冉家是儒学世家中少有的将门,石闵善于谋略,勇猛绝人,文武双全,这里有山东人遗传基因影响,也有儒家与将门世代传授的影响。而且这样的身高,才适合使用戟这种重型兵器。

《晋书》原文:季龙之败于昌黎,闵军独全,由此功名大显。及败梁犊之后,威声弥振,胡夏宿将莫不惮之。

白话解:昌黎,是古燕国地,位于渤海旁,有一个著名景点叫碣石山,曹操曾经统军到此,作《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魏晋时属辽西郡,石虎,字季龙,《晋书》只称季龙,不称名,这是因为《晋书》是唐朝房玄龄为首的二十一名文人撰写,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名字叫李虎,唐臣怕犯讳,所以只称字季龙,不称原名石虎。西晋末年,动乱不已,石勒自己都被晋人当作奴隶贩卖到河北,而石虎也在乱世中四处颠沛。后来石勒崛起,兵威震动燕赵,刘琨为了笼络石勒,派人四下找到石勒的母亲王氏与石虎,送回石勒,石勒很感谢刘琨,但是婉言自己是异族难以替晋朝效力,拒绝了刘琨要他归降晋朝的要求。《晋书 石勒上》记:勒被鬻平原,与母王相失。至是,刘琨遣张儒送王于勒,遗勒书曰……今相授侍中、持节、车骑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襄城郡公,总内外之任,兼华戎之号,显封大郡,以表殊能,将军其受之,副远近之望也。……勒报琨曰:事功殊途,非腐儒所闻。君当逞节本朝,吾自夷,难为效。遗琨名马珍宝,厚宾其使,谢归以绝之。。这时候的石虎十七岁,可能遗传羯族天性凶残的基因,十分残忍,喜爱驰猎,游荡无度,尤其喜欢用弹弓打人,军中以为毒患,完全就是一个流氓恶少的表现,石勒当时很愤怒,准备杀掉这个惹事生非的小魔王,但是母亲王氏为石虎求情长大些就会变好的过一年后,石虎可能是受王氏约束,收敛了很多,不敢太狂妄,而且本身身手矫捷,战斗勇猛,于是军队中的将佐对他敬惮,石勒升他为征虏将军。古人有一句成语叫名符其实,而石虎也的确所言所行,有如虎狼,《晋书》载所为酷虐。军中有勇干策略与己俟者,辄方便害之,前后所杀甚众。至于降城陷垒,不复断别善恶,坑斩士女,鲜有遗类。军中只要有人有勇猛策略的,以及自己看不对眼的,石虎就会找借口杀掉,至于在攻城掠地后,不分别善恶,坑埋或斩杀士族女子,几乎都不放过。杀士族,指的是杀汉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世家男子,可以削弱汉人士族抵抗力量,至于女子,为什么要杀?只有一个解释,不愿曲从羯族,所以就杀。

羯族与汉族对比,当时是未开发蛮族,作为游牧民族,与豺狼虎豹相斗,生来崇尚兽性,不讲人性,不能用人的礼仪文明来要求,用拳头说话是他们唯一能懂得的手段。晋室柔弱,率领部份汉人士族,南渡建康,留在北方的汉族面对胡族入侵,无力抵抗,举族被诛,实属平常。作为君主,面对侵略,不能自保,更谈不上保境安民,只顾自己逃跑,偏安江南,这种行为属于自弃中原,北方汉族对司马氏失望,也是必然。石勒去世后,石虎杀石勒之妻刘氏,子石弘/宏/恢皆杀之,改年号建武,称摄赵天王,后称大赵天王。这时候与辽西鲜卑产生战斗,辽西鲜卑分为三部,主要是段部,宇文部,慕容部。段部的位置离关内最近,次为宇文部,最远的是慕容部。段部鲜卑地盘西起渔阳,东至辽水,横跨渔阳郡北平郡辽西郡昌黎郡辽东郡,今河北东北部及辽西一带,而且段部首领段务目尘娶了幽州刺史王浚的女儿,晋室封段务目尘为辽西公,获得合法的领地。在永嘉之乱后,段部鲜卑依然尊奉晋室,多次与石勒石虎为敌,连续多年的征战,双方都疲惫不堪,互有胜败,羯族与鲜卑族都很强大,谁也灭不了谁。实力决定了结果,石勒当时派石虎到渚阳,与段疾陆眷订立盟约,相约为兄弟,石勒与段末波结为父子,送段末波返回辽西。经此一战,辽西鲜卑与晋室断绝联系,改与石勒私通,后来不再出兵攻打石勒。太兴元年(318年)辽西公段疾陆眷去世,段部内部产生剧烈纷争,段涉复辰与段匹殚/段末波/段文鸯/段牙/段辽互相攻杀,最后段辽夺位成功,但是段部内斗后,势力大衰,这时是338年8月,石虎已经是大赵天王,就派渡辽将军曹伏/典农中郎将王典/征东将军麻秋分别以乘船渡海/海滨屯田等方式入昌黎,12月段辽派人来请降,石虎相信了。但是段辽勾结慕容鲜卑共同谋划石虎军队,慕容恪带领七千精骑埋伏打败征东将军麻秋,麻秋带有三万人,但是没有防备,阵亡的有六七成。石虎收到消息,正在进食,一怒之下把吃的东西都吐出来,革掉麻秋的官职。但是此番出征的诸军中,石闵率领的部队却没有损失,全部完好退回。令人称奇。

这一年,东晋丞相庾亮出镇武昌,派大将毛宝和樊峻守邾城,今武汉北郊,以前东晋名将陶侃看石羯势力庞大,为了避免刺激石虎,一直不肯派兵驻守邾城,所以始终相安无事,这次庾亮改变战略,石虎听说后很生气,《晋书 石季龙上》记载以夔安为征讨大都督,统五将步骑七万寇荆扬北鄙。这五将分别是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出兵七万入寇东晋荆扬二州的北边地盘,另外派二万人进攻邾城。这一战,石闵败王师于沔阴,将军蔡怀死之。宣将硃保又败王师于白石,将军郑豹、谈玄、郝庄、随相、蔡熊皆遇害。季龙将张贺度攻陷邾城,败晋将毛宝于邾西,死者万余人。夔安进据胡亭,晋将军黄冲、历阳太守郑进皆降之。安于是掠七万户而还。庾亮这人,原是河南颖川郡鄢陵人,十六岁随家族南迁,他的妹妹是晋明帝皇后,所以历任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大臣,是个典型的外戚,自身才能并不突出,曾经试图除掉苏峻,却反而激起苏峻祖约叛乱。苏峻是当时南迁的流民军统帅之一,从胶东率领流民南下,经上千里到达历阳。在历史上以闻鸡起舞而著名的祖逖也是南下的流民军统帅之一,祖逖率领的是范阳出发,部下主要是自己的亲族乡党约数百家,抵达泗口才安顿下来。祖逖一心要恢复中原,此时晋帝司马睿给了他一个豫州刺史的虚衔,祖逖自己率领宗族部曲百余家从京口渡江北上,击楫中流,誓言扫清中原,渡江后收复豫州,多次击败石勒,石勒很忌惮,又很尊敬祖逖的声名德望,命人在成皋修缮祖逖母亲的坟墓,并主动斩杀投奔的祖逖叛将童建,向祖逖示好,逖善于抚纳,自河以南多背勒归顺。勒惮之,不敢为寇,乃下书曰:祖逖屡为边患。逖,北州士望也,傥有首丘之思。其下幽州,修祖氏坟墓,为置守冢二家。冀逖如赵他感恩,辍其寇暴。因为东晋内部争权夺利,祖逖虽然有才有心,想扫清北胡,却始终得不到东晋的支持,仅凭个人魅力吸引一些人才与百姓投靠,实力不足无法北伐,最终忧愤成疾而死,豫州由弟弟祖约接管。祖逖死后,石勒才敢攻入豫州,祖约能力不足,不能抵抗,退守寿春。《晋书石勒下》时祖逖卒,勒始侵寇边戍。勒征虏石他败王师于酂西,执将军卫荣而归。征北将军祖约惧,退如寿春。祖约在寿春驻守,参与了平定王敦叛乱。晋明帝去世后,晋成帝继位,年仅五岁,庾亮作为外戚担任中书令,成为实际掌权人,当时士族等级深严,他看不起军人,认为陶侃/苏峻/祖约掌握兵权,应该剥夺。结果激起苏峻祖约叛乱。从咸和二年到四年,前后持续一年多,极大祸害东晋,后来虽然东晋集合诸军力量击杀苏峻,平定叛乱,但也损失巨大。祖约在兵败后逃亡石勒,石勒虽屡次被祖逖击败,但是却很尊重祖逖,对于祖约则相反,十分看不起他,一直不愿见他,咸和五年,石勒在市集杀祖约一族百余人,妇女被分赐诸胡为妾婢。祖逖长子祖涣随祖约叛乱,被晋将毛宝击败,在历史上没有了消息。祖逖另一子祖道重年仅十岁,在祖氏宗族被杀时由祖逖故吏王安用钱向行刑官收买救下,安排在寺院剃度为僧,逃避祸患,石赵崇尚佛教,拜佛图澄为国师,寺院不受太大影响,在后赵被石闵灭亡后祖道重复归江南。又过了数十年,祖氏出了一位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科学家,名字叫祖冲之,就是当年随祖逖南下的祖氏宗族后人。祖氏宗族,是当时北方著名大姓,历史十分绵远,起于商朝,为商帝祖已的后裔,取祖为姓,《竹书纪年》《元和姓纂 姓谱》分别记录,子姓,殷后,殷王祖甲 乙 丙 丁支庶因氏焉。殷有祖已 祖伊,汉有祖沂,始家涿郡,望出范阳,所以按姓氏源流考,祖姓历史有三千三百年以上,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作为殷商王室后裔,即属圣君商汤的子孙,祖逖这一系为范阳堂,祖逖生性豁达,轻财重义,慷慨志节,对亲邻常接济贫困,对晋室忠心,将士有功,即施恩赏,生活俭朴,不积资产,治豫州时,收葬路边无主尸体骨骸,南北士庶之中威德极高,当时东晋能够收复黄河以南土地,全是祖逖的功劳,在祖逖病死后,豫州百姓如失父母。王敦试图逆乱,祖逖当时还在,派人警告王敦退兵,否则亲自率军攻打,所以王敦一直不敢妄动,一直到祖逖死讯传来,王敦才下定决心叛乱。在祖逖患病时,天有妖星出现,祖逖读书很多,观察天文时叹息说:这是我的死星,天欲杀我。不久即病死于雍丘,寿五十六岁。《晋书 祖逖传》……未成,而逖病甚。先是,华谭、庾阐问术人戴洋,洋曰:祖豫州九月当死。初有妖星见于豫州之分,历阳陈训又谓人曰:今年西北大将当死。逖亦见星,曰:为我矣!方平河北,而天欲杀我,此乃不祐国也。俄卒于雍丘,时年五十六。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册赠车骑将军。王敦久怀逆乱,畏逖不敢发,至是始得肆意焉。千载以下,为英雄祖逖小记,惜矣!祖君。

而击败祖涣的毛宝也是一位十分当时著名的抗胡名将,庾亮对于这次苏峻之乱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就不再中央执政,改为出镇武昌,他不甘寂寞,无能之余又想建功立业挽回名声,挑起事端。名将毛宝在此战中被石虎部将张贺度攻陷邾城,战死晋兵万余人,毛宝本人也在长江淹死。不过,过了一千多年后,明朝时期毛宝的后代迁居湖南韶山,开创韶山毛姓。苏峻之乱,对东晋士族打击巨大,虽然陆续还有内争,但是从此产生顾忌,不敢内斗规模太大。在历史上,士族势力真正衰败是在唐朝末年,朱温在黄河旁杀尽士族才告终结。

石闵这次随夔安出击,又获胜利,夺沔阴,今湖北仙桃。此战也立一功,只不过在这之后,石闵并没有在军中再立军功,毕竟作为一名质子,除非君主主动派出,否则难以有出征立功的机会,一直到石虎在永和五年即皇帝位,暴发梁犊之乱为止。当时石虎之子石宣为太子,石宣性情凶恶更甚石虎,杀石韬,引起内乱,石虎怒而杀石宣,贬东宫士卒到凉州守边。士卒行达雍城,又被雍州刺史张茂折磨,梁犊等人十分愤怒,他们原本就是羯族士兵,在石宣为太子时骄横习惯了,忍不住这种侮辱,就集合造反,梁犊自称晋征东大将军,摧毁城塞,掠夺百姓。季龙以李农为大都督,行大将军事,统卫军张贺度、征西张良、征虏石闵等,率步骑十万讨之。经多次征战,终于击灭梁犊,斩犊首而还,讨其余党,尽灭之。这一战,没有仔细记录石闵的征战过程,但是威声弥振,胡夏宿将莫不惮之。从结果可以判断,石闵所部应该是有起到重大作用,否则不至于引起胡夏宿将忌惮。

《晋书》原文:永和六年,杀石鉴,其司徒申钟、司空郎闿等四十八人上尊号于闵,闵固让李农,农以死固请,于是僭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曰永兴,国号大魏,复姓冉氏。

白话解:永和六年,石虎病死。这个残暴君主从333年石勒死后成功夺权,到349年死,总计掌权16年,恶行不绝。首先杀尽石勒一系子孙,以防反攻倒算。后赵开创于石勒,石勒比较英明,长子石兴,本立为世子,但在330年逝世,而后改立次子石弘为皇太子,三子秦王石宏,四子南阳王石恢,养子彭城王石堪。333年,石虎先杀统军的石堪,334年,再将石勒亲生诸子尽数杀死。作者颇为好奇,石勒作为一代雄主,为什么一经身死就被杀绝诸子,从因果来讲,必有原因。按《晋书》所记,石勒为盗贼出身,以十八骑起家,后与汲桑召集囚犯亡命数百名趁天下大乱举事,攻邺城杀司马腾及城民万余人,掠妇女珍宝无数;攻白马,坑男女三千余名;坑杀曹嶷部众三万余名;攻刘曜,斩首五万余级;攻王浚,杀万名精兵攻许昌杀平东将军王康,攻王衍/钱端军屠杀二十余万;勒囊盛于百尺楼自上杀之,令步都等妻子刳而食之,坑龛降卒三千;曹嶷降,送于襄国。勒害之,坑其众三万。季龙将尽杀嶷众;勒躬贯甲胄,出自阊阖,夹击之。曜军大溃,石堪执曜,送之以徇于军,斩首五万余级,枕尸于金谷;浚自投于水,束而出之,斩于襄国市。勒杀浚麾下精兵万人……在其征战期间,成规模杀戮甚多,仅《晋书》记录的总数就有数十万之众。东晋史学家孙盛著《晋阳秋》《魏氏春秋》《文集》等书,词直理正,咸称良史,《晋阳秋》载永嘉五年春帝正月,太傅东海王司马越之东奔也,石勒追之,梦尸于宁平,数十万敛受害仅此一战就杀了晋人数十万,还没包括其他。所以按华夏圣学观点,杀者不祥。石勒身死后子孙立刻被杀尽,应该是生前杀业太重,祸及子孙。才会一经身死,全系尽诛。

他的侄子石虎掌权夺位期间,不仅残忍暴虐,而且荒淫,多次强征民夫数十万修太武殿/东西宫/未央宫/洛阳宫诸工程,强夺民女数万为女官,虽然强征的仅为三万,但是民间因此而自杀的却是难以计数,因为有多民间家庭不甘送妻女进宫被辱自行选择自杀,就算全家自杀也是常见,《晋书石季龙载记下》记:于襄国起太武殿,于鄴造东西宫,至是皆就。太武殿基高二丈八尺,以文石碎之,下穿伏室,置卫士五百人于其中。东西七十五步,南北六十五步。皆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穷极枝巧。又起灵风台九殿于显阳殿后,选士庶之女以充之。后庭服绮縠、玩珍奇者万余人,内置女官十有八等,教宫人星占及马步射。置女太史于灵台,仰观灾祥,以考外太史之虚实。又置女鼓吹羽仪,杂伎工巧,皆与外侔。增置女官二十四等,东宫十有二等,诸公侯七十余国皆为置女官九等。先是,大发百姓女二十已下十三已上三万余人,为三等之第以分之。郡县要媚其旨,务于美淑,夺人妇者九千余人。百姓妻有美色,豪势因而胁之,率多自杀。石宣及诸公又私令采发者,亦垂一万。总会鄴宫。季龙临轩简第诸女,大悦冠军苻洪谏曰:……盘于游田,耽于女德,三代之亡恆必由此。而忽为猎车千乘,养兽万里,夺人妻女,十万盈宫……假设符洪的进谏属实,那么石虎强征民女数字应该是十万,而不止是四万,古史记录君主后宫佳丽三千,已经是超越常人想象,但是石羯政权则是三十多倍以上的数字。强征这么多的民女作什么?房玄龄等人是文人,写的比较婉转,但是民间诸多史料,则记录羯族的许多残暴事例。羯族为游牧民族,不懂种植,在进入中原时,经常缺乏牛羊食用,就抢掠民间,而天下大乱,再逢旱蝗诸灾,民粮也缺,抢不到粮食,就直接杀人为食。《晋阳秋》载司冀青雍蝗,茅草皆尽。石勒与蝗竞取民禾,百姓谓胡蝗。对于羯族的军粮问题,《晋书》没什么记录,但在《资治通鉴卷八十八》有记录石勒自葛陂北行,所过皆坚壁清野,虏掠无所获,军中饥甚,士卒相食这一部份记录的是石勒军中掠夺不到食物时,军队士卒互相杀食,有关杀民为食充为军粮的记录则没有查到,仅依常理推测,既然能够互相杀害为食以度过饥荒,也就不是不杀平民为食,而是找不到平民,估计大乱之余,已经基本上搜索不到,《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有记录孝怀皇帝中永嘉四年……石勒济河,拔白马,王弥以三万众会之,共寇徐、豫、兗州……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 这时是310年,诸州大蝗,连草木都食尽了。《晋书 列传第二十九》载石勒追及于苦县宁平城,将军钱端出兵距勒,战死,军溃。勒命焚越柩曰:此人乱天下,吾为天下报之,故烧其骨以告天地。于是数十万众,勒以骑围而射之,相践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王弥弟璋焚其余众,并食之。有关石羯军队大规模食人,主要是这一段,这段内容记录的是司马越一系几十万人被石勒包围屠杀后被食的内容,但是仅此一段,并不证明石羯不备军粮,专以人为军粮,只能证明其残忍凶暴,因为石羯进入中原连续几十年,要说短时间无粮以人为食,还能够解释,要说长期以人为食,那么史料不可能都不记录,但在《晋书》《晋阳秋》《资治通鉴》中都没有更多的记录。现在的许多网络文章有说石羯在无食时,以汉人或掠夺汉女为食,称两脚羊。但是在《晋书》《晋阳秋》《资治通鉴》中仅是许多有关屠杀/强掠/淫杀/虐杀之类记录。到了宋朝,庄绰撰《鸡肋篇》,卷中记录靖康金狄乱华,斗米至数千且不可得,杀人以食,通称两脚羊。这是有关两脚羊的最早记录。所以,在没有更多的文献发现之前,有关石羯长期以汉人汉女为军粮的说法,不具备足够的证据。

石虎残暴不仁,在历史上是数得着的,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述,在他死前,本应是彭城王石遵/燕王石斌最有机会继位,因为石遵善于礼乐教化,石斌善于军事战争,对于一个帝国来讲,要么文,要么武,总得选择一个。可能也是天灭石羯,石虎死后,诸子争位,石世/石遵/石鉴相继争位为帝,但是都极短,石世仅在位三十三天就被石遵杀了,石遵也仅在位一百八十三天被石鉴杀了,石鉴仅在位一百零三天被石闵杀了,为了避免后患,石闵同时把石虎子孙三十八名尽皆屠杀,《晋书 石季龙载记下》载季龙十三子,五人为冉闵所杀,八人自相残害。原先石虎在世时已经有流传一句预言灭石者陵,尔后石闵受封为兰陵公,石虎不喜,便将兰陵改名武兴郡,改石闵的兰陵公为武兴公,兰陵即今山东临沂,是古代很著名的一个郡,西历前380年楚国占领鲁国次室亭,改名兰陵,此后一直以此为名,到隋朝时设临沂县,元朝设沂州府,民国二年设临沂县,共和国建立后设苍山县,1994年改临沂市,2014年恢复兰陵县。史上以兰陵美酒称著,又有十分著名的历史人物荀子,左丘明,以及大名鼎鼎的兰陵王高长恭等人。而石虎死后,石氏子孙的确被石闵杀尽,这倒是十分令人惊讶预言的准确性。也许有人会说预言此说不可信,但是这一预言是记载于《晋书》,并非虚构,是以房玄龄为代表的二十一名学者撰写,以房玄龄等人的学识与地位,还不至于说谎,因为这二十一人是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撰写《晋书》,如果妄写,就成了欺君。初,谶言灭石者陵,寻而石闵徙兰陵公,季龙恶之,改兰陵为武兴郡,至是终为闵所灭。始勒以成帝咸和三年僭立,二主四子,凡二十三年,以穆帝永和五年灭。

这段时间,石氏诸子争位,互相残杀,发生的众多大事,唯有一件事影响至今,就是杀胡令。这是一个重头戏,也是作者作本文的重要原因,必须要在此详细叙述,《晋书 冉闵传》原文主要记冉闵称帝开始的二年内的事,杀胡令一事记录在石氏争位期间,内容如下: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亦欲诛闵等。时鉴在中台,伏都率三十余人将升台挟鉴以攻之。临见伏都毁阁道,鉴问其故。伏都曰:李农等反,巳在东掖门,臣严率卫士,谨先启知。鉴曰:卿是功臣,好为官陈力。朕从台观卿,勿虑无报也。于是伏都及铢率众攻闵、农,不克,屯于凤阳门。闵、农率众数千毁金明门而入。鉴惧闵之诛己也,驰招闵、农,开门内之,谓曰:孙伏都反,卿宜速讨之。闵、农攻斩伏都等,自凤阳至琨华,横尸相枕,流血成渠。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使尚书王简、少府王郁帅众数千,守鉴于御龙观,悬食给之。令城内曰: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石瞻石闵是在冉隆战死后被迫成为石羯养子,实际上只是乞活军交给石羯的质子,对石羯根本不可能有忠心,在《晋书》中也没有多少乞活军对他们父子特别关照的记录,质子就意味着无足轻重,属于可以被放弃的,所以只是一种利益交换而已。在石氏诸子争位中,冉闵有能力,自然而然成为一名重要的掌权人物,但是因为汉族的身份,也成为一部份羯人的眼中钉,肉中刺,羯军将领孙伏都与刘铢等人率领羯士三千名埋伏,试图暗杀冉闵,当时皇帝是石鉴,知道此事后并不阻止,反面说腾从台观卿,勿虑无报也这话意思说明石鉴是支持羯人杀李农冉闵,而石鉴能够当皇帝,石闵是有出了很大的支持,这纯粹就是过河拆桥。在得到石鉴的支持后,伏都与刘铢率众公开攻击石闵,不过没成功,屯驻凤阳门,而石闵李农率领几千军士毁掉金明门攻入,这时候石鉴觉得局势不妙,害怕石闵知道详情后会诛杀自己,就打开皇宫大门,说孙伏都反,卿宜速讨之这个皇帝,眼看情势不妙,立刻出卖为自己效忠的手下,而孙伏都与刘铢等人屯驻凤阳门,防范石闵李农,却防范不了石鉴自己主动打开宫门,于是石闵李农攻斩孙伏都众,从凤阳门到琨华门,到处都是羯士的死尸,下令内外六夷有敢称兵杖者斩之。意思就是只要有胡人拿兵器的,一律杀。这是第一次发布杀胡令。当时是乱世,胡人有兵器是正常的事,汉人有兵器才是不正常的事,参与此事的虽然只是三千名羯士,但是是不是还有其他人,谁也不知道,对石闵李农来说,既然分不清楚,那么只要是胡人就杀,以免被胡人杀。胡人在邺城有数十万人,真正参与的是少数,其他人也想活命,于是纷纷斩杀守城关的人,试图打开城门逃离,也有翻过城门逃出去的,数不胜数。城内大乱,不能控制。石闵又下一道命令,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这话意思就是谁愿意与我同一条心就留下,不愿同一条心的就任由你去,同时打开城门,不许阻碍。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赵人即汉人,即使相隔百里之远也纷纷赶入城内,而无数羯人抢着离开城,拥堵的城门都塞住了。石闵这时候才发现,胡人不能为已所用,既然不为已所用,那么就是敌人,离开城的羯人肯定是去投靠石祗,石虎诸子中,此刻还有石祗在襄国有势力,又是石虎的儿子,而石闵已经杀了石虎多个儿子,已经成为死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石闵又下了第三道杀胡令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煤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原先的命令本有不同心者各任所之,现在看来情势不妙,立刻改令为杀尽胡人,以免投靠石祗,增强羯人的实力。为了鼓励汉人杀胡,又下令奖励,文武各官皆予以升迁。一天之内,就斩胡人数万首级,不分贵贱男女老少皆斩,胡人在此番命令之下,被屠杀二十多万,尸体陈诸邺城外面,无人收拾,甚至于被野狗豺狼所食,以前石虎在世时,曾经在为了狩猎,而专门建立兽园,规定如果百姓碰到野兽,不许伤害,如果向野兽扔一石头也要以犯兽为罪名处死。当时有许多百姓为了自保而违反禁令,却也真的被处死,有的官员擅自作威作福,勒索百姓献妻子女儿或者牛马财富,如果百姓不给,就诬蔑百姓犯兽予以处死,这样的情形有记录的就有百余家。《晋书 石季龙上》季龙性既好猎,其后体重,不能跨鞍,乃造猎车千乘,辕长三丈,高一丈八尺,罝高一丈七尺,格兽车四十乘,立三级行楼二层于其上,克期将校猎。自灵昌津南至荥阳,东极阳都,使御史监察,其中禽兽有犯者罪至大辟。御史因之擅作威福,百姓有美女好牛马者,求之不得,便诬以犯兽论,死者百余家,海岱、河济间人无宁志矣。古代人少地广兽多,二十多万胡人数日之内被杀死,又无人掩埋,于是诸多野兽赶来食尸,羯族言行类同禽兽,死后被禽兽所食,也算报应。而屯据四方的冉闵部下,接到冉闵诏书后也大杀羯人,经常分不清羯人与其他胡人,只要是高鼻梁深眼孔大胡子的就一律杀掉,以至于有不少并不是羯人的胡人也被杀了。冉闵这时候已经是后赵主要掌权人物,在后赵境内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奉行杀胡令,对羯人展开屠杀,《晋书》说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羯人经考据是西域康居人,后来康居国被匈奴征服,从此羁属匈奴,所以《晋书》称匈奴别部,羌渠之胄,《魏书 羯胡石勒传》有记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在外貌上高鼻深目多须崇尚袄教,推行火葬,这显然与匈奴不是同族。按这些史料,可以判定羯人是匈奴治下的一个部落,与匈奴关系密切,但并不是匈奴人。《史记 大宛传》记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人皆深目多须颠。《隋书 康国传》其王本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因被匈奴所破西遁,其人皆深目多须,这些记录都说明,羯人与西域胡人外貌相似,为白人特点。在信仰方面,羯人信仰胡天,即袄教。《隋书 礼仪志》后主末年,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舞,以事胡天……后周欲招徕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亲焉祭胡天是西域胡人的习俗,《魏书 康国传》胡律,置于袄祠,将决罚,则取而断之……人皆深目高鼻多须……奉佛,为胡书。在丧葬方面,石勒曾下令其烧葬令如本族当时西域石国也是实行火葬,这与汉族的土葬习俗形成鲜明对比。在姓氏上,羯人的姓氏也包括许多西域姓氏,如石/尔朱/乙速孤/沮渠/康/支等,石勒之所以姓石,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就是石国人之部帅,所以姓石。《隋书 西域传》载月氏族之康国,其枝庶有石国,其王姓石,石勒小名匐勒,翻译成汉语是部酋,石勒的姓名意译就是石国的部酋。从这些史料分析,羯人来源于西域,在被匈奴征服后,跟随匈奴迁入中原,在晋室内乱后,随匈奴起事,从汉朝到晋朝,前后约三百年,长期迁徙过程中,其独特的白种人外貌并没有消失,在当时是十分明显的标志。因此,邺城以外的冉闵部下屯据之地,在实施杀胡令时,也错杀了不少其他胡族,估计就有其他从区域迁入的胡人,《晋书》记录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至于现在,有的网络文章,混淆是非,故意说冉闵杀胡令有杀了不少外貌相似羯人的汉人,这就不对了,汉人的外貌为典型的黄种人,与白种人羯人的外貌相差太大,但如果说是错杀了其他外貌相似的胡族,那倒是可能。晋朝时,进入中原的胡族主要为匈奴/羯/鲜卑/羌/氐,此外按照史料,晋朝时除了五胡族还有丁零(铁勒/高车)/扶余(高句丽)/肃慎/乌桓(乌丸)/库莫奚/苗/越诸族,这些民族有的在外貌上与羯族相似,在杀胡令下达后,有部份被错杀,那是有可能,但要说冉闵的部下错杀了汉族,那差太远了。打个比喻,就好象现在2021年,美国有发生许多反华事件,有许多白种人与黑种人故意袭击华人,但也错袭击了倭人/南朝鲜人/越南人/菲律宾人/泰国人等,因为白种人与黑种人很难在外貌上有效分辨亚洲人,但肯定不会发生对白黑种人袭击,晋朝时期多个胡族外貌相似,也是同一道理,绝不会发生把汉族人与胡族人弄混的现象。有识之士,不应该被网络文章影响,也跟着说杀胡令所杀的二十多万人,有一半是汉人,这是经不起历史考据的。短短数日,杀羯族为主的胡人二十多万名,这是一件十分震动的大事,虽然说针对的是羯族,但是其他胡族也十分恐惧,一方面是外貌相似容易被错杀,另一方面是各自在中原都有作过针对汉族的恶劣事件,仅仅在于羯族最狠,其他胡族比较轻,仅此而已。而中原本就是汉族祖居地,按《晋书卷十四地理志》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也就是说,西晋初年,中原人口为1616万3863人。虽经战乱与南迁,人口减少一半以上,但仍有数百万人,而诸胡族人口太少,合起来也比不上汉族,所以诸胡族担心万一汉族恢复势力,也用胡人的手段对付自己,那么羯族的命运就会立刻落到其他胡族的头上,所以《晋书》记录,在杀胡令后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徙户,指的是很多在中原徙御/徙役的人及家人,原本是周边境诸州的住户,相对后赵都城邺城来说,青州即山东南部与东晋东部相接,雍州即甘肃内蒙古与西域相接,幽州即京津与慕容鲜卑相接,荆州与东晋北部相接,这都是后赵的边境州,这部份的徙户与氐羌胡蛮总计数百万人,各自还归本土,道路有千里之遥,一路上互相杀掠,饥饿病疫而死,能返归本土者,只有二三成,假设数百万之众全部留在中原,按正常人口增长,只需要一二百年,会增长到数千万之众,那也就意昧着汉族将不再占有人口优势,中原就会成为胡族杂居之地,所以现在的网络文章有许多人认为,冉闵的杀胡令,带来的主要效果就是保住了汉族发展空间,没有杀胡令,汉族就只能在江南才能生存发展,而一二百年后,当诸胡进一步壮大了,势必会威胁江南汉族的生存。所以,杀胡令表面上是只杀北方胡族,保存北方汉族生命,客观上却也同时保住了南方汉族免遭后患。杀胡令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则是从此以后,其他各胡族强化吸收汉族文化,尽量化胡为夏,不至于引起汉族太大的仇恨。因为他们看到了汉族在被逼以后,也一样会反抗与屠杀胡族,自然不敢对汉族太狠,以免象羯族一样,在失势时会被全族尽诛。历史上冉魏后赵之争暴发之前,鲜卑族根本就进不了关内,正是冉魏兴起,后赵被灭,在这一过程中慕容鲜卑趁机进攻,而守城的后赵将士无心抵抗,再加上都是胡族,与其被冉闵的杀胡令杀掉,倒不如投靠慕容鲜卑,还有一条活路,而慕容鲜卑此时在慕容俊/慕容恪等人领导下,处在上升期,进入中原后,吸取羯族的教训,对汉族就相对宽容,也主动采取汉化政策,主动改汉姓,尊奉孔子,尊敬道教,拉拢汉族,减少仇恨,这一政策与羯族视汉族如牛羊的作法,完全不同。不能不说与冉闵杀胡令没有关系。五胡乱华后,由于隋唐是鲜卑族汉化后产生,而鲜卑族入关杀冉闵的缘故,所以唐人撰写《晋书》,对冉闵的评价不高,东晋诸文人撰写的诸多史书,因为冉闵曾经称帝,与晋帝形成冲突,所以从正统角度出发,对冉闵的评价也不高,在这之后一千多年,胡汉双方的史料都故意回避或贬低冉闵的历史地位,仅记录杀胡令及后果。但是这段历史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冉闵此举为中原汉族恢复发展空间作出重大贡献,是南北朝历史时期的一个转折点:即汉族并不是可以随意屠杀/强奸/抢掠的民族,逼急了也会屠灭胡族,在没有办法作到灭尽汉族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胡族稍微有点思维的智士都要考虑后果,而羯族的灭族就是一个典型后果,这是冉闵给其他胡族带来的一个警惕作用,这一作用也有效的保护了汉族。历史是无法篡改抹杀的。任何真实的事件,其存在都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所以当网络时代兴起后,历史不再是属于少数帝王将相文人学者所能把控,中国史学界逐渐从专家历史转为平民历史,即由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平民,通过网络公开发表各自的研究文章,在充分提交历史翔实资料的前提下,对冉闵的历史作用进行进一步分析。某些专家学者从文人清高角度或者少数民族角度或者政治角度出发,故意轻视网民文章,以冉瞻冉闵曾经担任羯族君主的高官/称帝之举存在个人野心动机/存在滥杀汉族/存在与东晋为敌事迹/属历史失败者等理由,贬低网民支持冉闵的文章。只不过这一系列说法经不起历史的考据,除非《晋书》《资治通鉴》《晋阳秋》《十六国春秋》等史书,全部被专家学者否定。作者著此文,所引用史料,也全部一一注明,相信经得起史学界的考据,并对史学界这一千多年来对冉闵的贬低与抹杀的理由,作此详细说明。杀胡令是属于五胡乱华时,汉族被大量屠杀后为了谋取生存而被迫激起的反抗之举,从客观历史角度上讲,是汉族抗击胡族侵略的正义行为,冉魏政权存在仅二年多,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有如流星一般,照亮天空,在那一刻,历史给予了冉魏政权应有的地位。千年暗室,一灯驱灭。南北朝史,近三百年黑暗,属于汉族的光辉极少,冉魏正是其中之一,就象流星一样,虽然短暂,但不掩其光芒照耀千古。

历史总归是历史,不是个别王朝个别文人以几部史书加上千余年时光就能够篡改贬低抹杀的。

《晋书》原文:其司徒申钟、司空郎闿等四十八人上尊号于闵,闵固让李农,农以死固请,于是僭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曰永兴,国号大魏,复姓冉氏。这一句是记录在石闵杀石鉴后,后赵四十八名高官们给石闵上尊号,奉为帝。石闵辞让给李农,但是李农坚决不应,以死相请,石闵这才接受皇帝位于邺城南郊,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兴,改国号为大魏,恢复冉姓,《晋书》这一段的记录比较简单,在《资治通鉴 晋纪》中则有更详细的记录司徒申钟等上尊号于闵,闵以让李农,农固辞。闵曰:吾属故晋人也,今晋室犹存,请与诸君分割州郡,各称牧、守、公、侯,奉表迎晋天子还都洛阳,何如?尚书胡睦进曰:陛下圣德应天,宜登在位,晋氏衰微,远窜江表,岂能总驭英雄,混壹四海乎!闵曰:胡尚书之言,可谓识机知命矣。乃即皇帝位,大赦,改元永兴,国号大魏。现在的网络文章有许多批评冉闵的理由,其中有一条就是指冉闵自行称帝,属于心怀异志,并非汉人忠臣。应该讲,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所叙述的内容,更加详细的叙述当时的过程。晋室当时已经衰败,远遁江南,自弃中原,而且屡次破坏以祖逖为代表的恢复中原旧士的北伐壮举,中原汉族其实对晋室是十分失望,而匈奴人刘氏/羯人石氏/氐人符氏/鲜卑人慕容氏拓跋氏段氏宇文氏/羌人姚氏都可以称王称帝,为什么汉人就不能。胡眭所说的理由就是晋室衰微,又自弃中原,已经失去圣德,不能驾驭英雄,统一四海,冉闵完全可以取代。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皇帝轮流作的思想,从不认为一姓一氏可以永久称帝。《孟子》有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吕氏春秋》为杂家代表,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有能有德者坐定天下并非不可《六韬》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六韬》一书收录入《隋书 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尚撰,在1972年的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中也有《太公》等五十多枚,从成书年代上讲,至少是战国时代。1973年出土的河北定县竹简中,同样有《六韬》在内。《史记》则直接记录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可见,至少在周朝,中国人就已经认定,天下不可能永远属于一姓一氏,而是有道有德者得之,而什么样才算有道有德,能够得人民拥护就是。司马氏自弃中原,就意味着失民,冉闵能够从羯族手中解救汉人,即得其民,从华夏圣学角度上讲,冉闵称帝,并无不妥,完全符合华夏圣学之道。杀胡令下达后,汉人从百里远奔入邺城,是冉闵得民心之证明。晋室的天下是夺自曹魏,曹魏的天下夺自刘汉,刘汉的天下夺自秦赢,秦赢的天下夺自姬周,姬周的天下夺自商子,商子的天下夺自夏姒,夏姒的天下夺自伯益。按出土文物《清华简》记录,从华胥氏至尧舜禹是禅让制,前后总计四千年,从夏姒开始,天下就是在诸姓之间争夺。但清华简的史料目前仅一份,按孤证不立的传统,还需要出土更多文物才能证明真实性,否则的话上古四千年禅让制依然只能是传说。所以,冉闵称帝不应该成为批评他的理由,除非批评他的人也同样的批评历朝创建君主,冉闵之所以被批评,主要还是在于他建立的冉魏只有二年就被鲜卑族灭亡,而隋唐又都有鲜卑血统,所以房玄龄等人撰写《晋书》时对冉闵内容,写的并不详细,部份评论也不公平。作者在参考《晋阳秋》《资治通鉴》《十六国春秋》等书后,才撰写本文,尽量以详细的史料,对冉魏历史作一叙述。冉闵汉人出身,不为胡人,他的帝位是在杀石羯一族后获得,何过之有?石勒石虎杀人如麻,屠城无数,残害汉人,淫害汉女,贵兽轻人,前后数代称帝二十三年,又有什么天理?

冉闵改年号为永兴,是因为他是武兴公(兰陵公),所以取永兴,国号为魏,因为邺城以前是春秋时期魏国的陪都,204年曹操击败袁绍后进占邺城,营建邺都,后成为曹魏都城,所以历史也把冉闵所建的魏称冉魏。

《晋书》原文:追尊其祖隆元皇帝,考瞻烈祖高皇帝,尊母王氏为皇太后,立妻董氏为皇后,子智为皇太子。以李农为太宰、领太尉、录尚书事,封齐王,农诸子皆封为县公。封其子胤、明、裕皆为王。文武进位三等,封爵有差。遣使者持节赦诸屯结,皆不从。

白话解:冉闵称帝后,追封祖父冉隆为元皇帝,父亲冉瞻为烈祖高皇帝,母亲王氏还在,尊为皇太后,立妻子董氏为皇后,儿子冉智为皇太子。石姓当时是羯族的国姓,冉姓则是汉族的儒家传统大姓,冉闵恢复汉姓,就是宣布弃胡归汉,不再是羯赵质子,从政治角度上讲,也有利于争取汉族的支持,虽然此时胡族已经进入中原三十多年,但是汉人毕竟是根本,去掉南迁的中原士族,依然有许多汉人留在中原。按《晋书 地理志》记载,西晋初人口为一千多万,当时的江南还没有开发,汉人主要聚集在中原,战乱与南迁减少了几百万人,但是留存的汉人依然有数百万之众,对于冉魏来讲,如果能够得到数百万的汉人认可并支持,那么政权稳定是不难的。所以,弃石姓复冉姓,是冉魏政权能够生存下去的必须策略,另外冉隆是死于石勒,冉瞻冉闵连续两代都是石羯的质子,本身就不具对羯族的太多忠心,石羯势力兴盛时虚于委蛇,石羯势力衰败时设法反攻,相比石羯对待汉人的残暴不仁,何过之有?有的网络文章诬蔑冉闵身受石勒石虎的养育之恩,却反杀石虎子孙,是属于恩将仇报,这其实是没有读《晋书》《资治通鉴》才会有的胡说。

冉闵任李农为太宰,太宰就是宰相,为文官之首,太尉是武官之首,也就是文武之首官皆授李农掌握,再封齐王,李农也的确有功,对冉魏政权建立有大功,石鉴当上皇帝后,曾经忌惮石闵的军权,派乐平王石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主兵在夜里袭击石闵与李农,失败后担心二人知道,就先诛杀三人,再然后趁石闵李农领军出外对付新兴王石祗,派宦官召抚军将军张沈率兵夺邺城,宦官却将此事通报石李二人,激起二人返回邺城,废石鉴,杀尽石虎子孙。那么李农是什么人呢?按史书记载,李农与冉闵一样,都是乞活军出身,冉瞻冉闵父子是创建者之一冉隆的后裔,属于身份高,地位尊,李农则是掌握实权,应该是乞活军的实权派,而且在石勒时代就已经任职司空,339年位居抚军将军,后任征东将军,营州牧,负责对慕容鲜卑,在梁椟叛乱时,李农独自统兵平叛。而冉闵名义为候,却无太多实权,二人实际地位相差太大。到了石虎死后,李农一度因为张豺谋害而逃到广宗,广宗是乞活军的大本营,今河北省东南部广宗县。一个人在最危险时往往是逃到自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李农在遇到生命危险时,第一反应是逃到广宗乞活军,可见李农应该是乞活军当时的主要人物。史料中,对李农的记载不多,仅从现有的资料作此判断。李农的三个儿子也都封王,诸位文武百官进位三等,就是连升三级,反正乱世之中,封官只不过是一张诏令的事,不费什么成本,所以稍微有点实力有点本事的人,拿到司空/王爵之类的封号,并不算了不起,在乱世中能够活下去,并且长久发展,那才是真本事。只不过,冉闵遣使者到各个坞堡屯驻之地,各地都不顺从。毕竟,石虎死后,石羯一族太乱,每隔一二个月就换一个皇帝,现在突然又冒出来一个汉人皇帝,也不知道在乱世中到底有多少份量?各地能够屯据的,必然是羯人或者已经投靠羯人的部份汉军,放在民国时代,就叫伪军,当时后赵立国二十三年,虽然此刻亡国,但是势力依然庞大,屯据者们在杀胡令后拒绝冉闵的号令,并不稀奇。《资治通鉴 晋纪》则记录遣使者持节赦诸军屯,皆不从这一点与《晋书》是一致的。

《晋书》原文:石祗闻鉴死,僭称尊号于襄国,诸六夷据州郡拥兵者皆应之。闵遣使临江告晋曰: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朝廷不答。

白话解:石祗是石虎之子,受封为新兴王,石鉴被冉闵杀后,石祗在襄国称帝,改年号永宁,在冉闵称帝前后,与冉闵多次大战,互有伤亡,最后被部下刘显杀掉,刘显投降冉闵,把石祗首级送到邺城,冉闵下令把石祗首级在路口焚烧。石祗是石羯的最后一个皇帝,在石羯政权中享有特殊地位,当时石虎死后不到一年,羯人依然掌握很大势力,所以石祗即帝位,诸六夷据州郡拥兵者皆应之,那时能够拥有军队占据州郡的也只有羯人为主的胡族,汉族难有掌握州郡的,所以冉闵即帝位,他们不应,石祗即帝位,他们纷纷应之。这很符合同族相应,异族不应的道理。五胡乱华,就是胡汉相争,胡人怎么可能响应冉闵。冉魏政权是北方唯一的汉人政权,但在合法性上还有很大的欠缺,当时汉人政权唯一公认的合法政权就是东晋,东晋远在江南,离中原上千里,所以冉闵派遣使者隔着长江通知晋室:胡人羯族逆乱中原,现在已经被诛,如果能够一起来共同讨伐,可以派军前来。只不过东晋只管自己偏安江南,连祖逖北伐都不支持,又怎么可能支持冉闵?所以《晋书》记载朝廷不答。冉闵的使者甚至于不能过江,只能隔江告晋,可见晋室对冉闵并不信任。现在的网络文章,有的幻想东晋如果能够与冉闵联合,就可以恢复中原,这真正是不懂历史才会说的话,司马氏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也不至于祖逖/桓温几度北伐都失败,更不至于苛待南逃的流民军,激起苏峻祖约叛乱。追查原因,在于司马氏得国不正,本身就是篡夺曹魏帝位,所以也自然而然防范所有的臣子,把所有拥有实力的臣子都视为潜在的篡位者,只要自己帝位保住,哪管中原沦陷。

《晋书》原文:闵诛李农及其三子,并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晋卢江太守袁真攻其合肥,执南蛮校尉桑坦,其百姓而还。

白话解:这段内容很特别,冉闵诛李农及其三子,以及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这都是当时冉闵政权中实权人物,李农在前面已经介绍,属于乞活军重要将领,其他诸官会一起被诛,应该就是属于李农派系,只不过史书没有给出明确的诛杀理由,仅记录此事。《资治通鉴》也没有给出解释。对此,作者尝试解释一下其中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权力之争,冉瞻冉闵父子虽然是乞活军合法继承人,但是长期被石羯放在身边就近看管,等于远离大本营,而在这三十多年,乞活军不可能没人领导,李农应该就是一名主要领导者,乞活军自然而然最熟悉的就是李农,不是冉闵。如果冉闵没有夺位称帝,那么不存在与李农的矛盾,二人可以长期共同发展,但是在冉闵称帝后,他真正能够依靠的兵力除了汉人力量,并没有其他的力量。《晋书石季龙载记下》豺与张举谋诛李农,而举与农素善,以豺谋告之。农惧,率骑百余奔广宗,率乞活数万家保于上白。刘氏使张举等统宿卫精卒围之。李农能够率领乞活军数万家,按照每家四口计算,也就是相当于十余万或者二十余万的势力,这在后赵境内,绝对不是小势力,所以李农在后赵,始终被重用,有过多次单独领军的记录。乞活军是后赵境内主要的汉人军队,冉闵当然想控制在手。其次,李农在后赵时期,作为一名重要的领军实权人物,也是各方争取的人物之一,李农作为冉魏政权的太宰兼太尉,掌握文武百官,尚书令掌握政权,侍中与中常侍掌握宫廷,影响力都很大。冉闵是皇帝,直接受控于这几人,只要有一点不对劲,里外相应,可以直接杀掉冉闵,重演石氏内斗的局面。按照历史上常见情况,如果李农是政权的忠心拥护者,那么冤杀之后,乞活军必定军心不稳,如果不是忠心拥护者,就是看到后赵境内诸州实权派,并不拥护冉闵,都只拥护石祗,而东晋也对冉闵漠然置之,冉闵此刻实际上处在孤立状态,李农信心有动摇,可能对冉闵不利。而能够成为后赵实权人物,说明也作过不少对石羯政权有利对汉人不利的事情,乱世之中为了求生存,乞活军可以最终投降石勒,让冉瞻人石勒作质子,那么为了再次求生存,为什么不可以牺牲冉闵以平息石羯一族的仇恨?冉闵下手杀李农,从当时的形势分析,属于发现李农存在异心,为了避免历史重演,所以动手。冉闵处于后赵各方反对势力的包围之中,需要增强支持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把支持自己的力量杀掉,冉闵杀李系人马,留下忠心冉魏汉人政权的部下。这段解释,是因为史料中没有详细叙述原因,根据当时胡汉相争的状态与冉魏政权刚刚建立时的状态作的分析,以后如有更多史料,再作补充。仅从杀李农之后多次获得胜战来看,乞活军此时倒是军心大振,并没有颓丧。

东晋此时已经知道北方大乱,但是除了不支持冉闵,趁乱还攻打冉魏。《晋书 》晋卢江太守袁真攻其合肥,执南蛮校尉桑坦,迁其百姓而还。《资治通鉴 晋纪》五月,庐江太守袁真攻魏合肥,克之,虏其居民而还。袁真出身于江南四大士族之一王谢袁萧,为袁氏代表,东晋著名将领。北方现在大乱,后赵冉魏互相攻斗,东晋趁机出兵,攻克合肥,俘虏守将桑坦,将当地百姓迁回东晋。《晋书》写迁《资治通鉴》写虏。因为《晋书》是唐朝写的,年代离东晋近,对东晋趁火打劫的行为用迁字,给人一种感觉,这些百姓自愿回归东晋。《资治通鉴》是宋朝人写的,用的是虏字,直接写明是强行俘虏。古代文人的春秋笔法,在这两部史书中,一目了然。

《晋书》原文:石祗遣其相国石琨率众十万伐鄴,进据邯郸。祗镇南刘国自繁阳会琨。闵大败琨于邯郸,死者万余。刘国还屯繁阳。苻健自枋头入关。

白话解:石祗这时候已经称帝,任石琨为相国,相国就是宰相,仅是称呼不同。石琨是石虎之子,石祗的弟弟,石虎在时封石琨为汝阴王,石遵在位时,封为大将军。石鉴在位时,封为大都督。石祗称帝后,封为相国。乱世之中,稍微有点地位有点本事,高官厚爵如流水一样送过来,不值钱呀!历史上,能够当相国的,必须要有安邦定国之才,石琨算什么东西,随便一下就是相国。没有这个本事,就坐不安稳。冉闵手下有多少人,没有计算,但是肯定没有十万,因为当时的胡人并不服从他的命令,皆不从,只有汉人,而汉人之中又出了李农这样动摇之人,所以冉闵手下的军力应该不多,主要还是在于汉人齐心,冉闵本身勇敢善战,既然石琨占据邯郸,就在邯郸与之一战,石琨十万之众也挡不住,战死一万余人,大败。石祗另一名部下刘国本来从繁阳来,与石琨会合,见石琨大败,又还归繁阳,符健这时候自枋头入关。符健是氐人,前秦的实际开创者,当时暗自计划谋取关中,假装接受石祗的命令,在枋头修宫室,督促部下种麦子,做出一种无意攻打关中的样子,有的人知道内情不肯种麦子,符健就把他杀了示众,在邯郸之战后,石祗势力大衰,符健不再伪装,从枋头进入关中。可惜那个不肯种麦子的聪明人,白死了。乱世之中,作傻子不易活,做聪明人也不易活。

《晋书》原文:张贺度、段勤与刘国、靳豚会于昌城,将攻鄴。闵遣尚书左仆射刘群为行台都督,使其将王泰、崔通、周成等帅步骑十二万次于黄城,闵躬统精卒八万继之,战于苍亭。贺度等大败,死者二万八千,追斩勒豚于阴安乡,尽俘其众,振旅而归。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亘百余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之。

白话解:张贺度是羯族大姓出身,当时羯族张姓还有张旬督(《晋书 石勒载记》)张越(追随石勒的最早的十八骑之一,任尚书仆射)张豺(《晋书 石季龙载记》石世称帝时任丞相)牙门将张弥,雍州刺史张茂等,当时张姓是除了石姓以外的主要胡族大姓。段勤是鲜卑人,属段部,为段末波之子,段部鲜卑以前依附晋室,但在石勒崛起后逐渐亲近石勒,段末波并且与石虎结为兄弟,现在石虎已死,石祗为永宁皇帝,段勤率段部鲜卑军来会合。刘国与靳豚都是匈奴人,属于汉化改姓,苍亭之战,是冉魏政权与后赵石祗政权之间一场大战,张/段/刘/靳四将汇集在昌城,今河南省南乐县,历史上由黄帝之子昌意所筑,所以叫昌城或昌意城。四将皆是胡人,联合统军,应该是羯/匈奴/段部鲜卑的三族联军,也是石祗政权的一支主要兵力。冉闵统军也有二十万,遣尚书左仆射刘群(相当于左丞相)担任行台都督,这个职位是冉魏独有,历朝都没有再设,从苍亭之战的记录看,应该是让左相刘群负责统兵,因为尚书左仆射是文官,而行台在魏晋时是指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都督是军事长官,行台都督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出征在外的中央政务机构中负责军事的长官,冉闵任命刘群担任此职,负责统率王泰、崔通、周成等将,率领步兵十二万,驻守在黄城,故意示敌以弱,而冉闵亲自率领精锐八万隐葳在后,双方在苍亭激战。张贺度等人一开始误以为刘群军虚弱,就放心进攻,而刘群诸将采取守势,虽然示弱却不是真弱,而且守势的缘故,事先可以作好防御,当双方战到激烈之时,冉闵再率军出击,在张贺度联军之后出现,张贺度等人没有预料,此战大败,被冉闵杀二万八千人,靳豚在逃亡中被追上,斩于阴安乡,今河南省清丰县,《资治通鉴卷九十八》也有记录此战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会于昌城,将攻鄴。魏主闵自将击之,战于苍亭,贺度等大败,死者二万八千人,追斩靳豚于阴安,尽俘其众而归。这一战过后,石祗政权战力尽失,冉闵出征时为二十万,步兵十二万,精卒八万,俘虏之敌军除了部份击杀,大多数投降,所以返回时有三十多万,旌旗钟鼓绵亘百余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之。

这的确是难得的一场大胜战,冉魏政权至此才算消除了初建时面临随时被羯族消灭的担忧,终于获得了生存的机会。后赵政权则进入消亡状态,再也无法组合兵力与冉闵对抗。

《晋书》原文: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

白话解:饮至之礼,是古代出征奏凯至宗庙祭祀宴饮庆功礼。从周朝到清朝都始终保留。《左传 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明史 戚继光传》闽宿寇凡尽。于是继光至福州饮至,勒石平远台。清昭连《啸亭杂录 西域用兵始末》上先有旨,命阿以九月至热河行饮至之礼。冉闵这一战,意义重大,所以胜利返回,在苍亭举行饮至之礼。为什么是苍亭呢?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战胜地,当然有好运存在。其次这里也是古代苍颉造字的地方,东汉永光二年此地曾经建有苍颉祠,1966年也有出土了苍颉墓,内含大量龙山和仰韶时期的文物。而冉闵建立的魏政权,年号则叫永兴,在人们看来可以说巧合,也可以视为受有天命。苍颉毕竟是远古黄帝部落史官,创造文字,被视为字圣,华夏文化的开创者之一。冉闵的祖先冉雍则是儒家圣门五贤之一,参与修撰《论语》,冉闵属儒门世家子弟,祭祀字圣,也算正常。冉魏政权此番大胜,也极大的鼓舞了部份汉人士族的心,羯族政权建立才二十三年,绝大多数汉族士子都还记得晋室时汉族天下的光辉,不愿真心投靠羯族,何况羯族政权又十分残暴不仁,大失民心,所以此刻冉闵胜战,政权稳定,各方儒学士子皆按才授予职位,杀胡令下达后,清洗了大量羯人,有许多官职空闲,逐渐的恢复了一部份魏晋初年的盛景。《资治通鉴卷九十八》记故晋散骑常侍陇西辛谧,有高名,历刘、石之世,征辟皆不就;闵备礼征为太常。谧遗闵书,以为:物极则反,致至则危。君王功已成矣,宜因兹大捷,归身晋朝,必有由、夷之廉,享松、乔之寿矣。因不食而卒。此战是八月份,《资治通鉴》记录更详细,九月,冉闵准备礼物,请故晋散骑常侍辛谧为太常。辛谧著有《晋书本传》(已失传),当时是享有盛名的一位高士,经历了前赵后赵,前赵刘氏请他任太中大夫,他不去。后赵石氏请他出仕,辛谧也拒绝了。《晋书 隐逸传》有载颓然高迈,视荣利蔑如也,冉闵作为冉魏皇帝,也同样准备礼物,请他出仕,担任太常职位,这个职位类似宗伯,与太傅太师太宰太尉同一级别,地位尊崇。辛谧这次没有拒绝,接受了,但是却马上给冉闵致书一封,而后绝食而死,《晋书 隐逸传》记不食而卒,其书在《隐逸传》中有保存,内容太长,不便在此文中全部抄录,内容主要劝告冉闵归于晋室,以保全功名与气节。这种行为在历史上称为死谏,辛谧是一名隐士,不争名不争利,年纪也已经老迈,处世看的远,冉闵此刻虽然大胜,但是也同样有许多障碍,最主要就是周边全是胡族政权,全部是敌人,而唯一汉族政权东晋又不支持他,要想在这种状态下逆天而行,独自建国并且长久发展,辛谧认为是不可能的事,要想保存胜利果实,必须趁大胜的机会再次回归晋室,才能享有已有收获,才能得到松乔一样的寿命。历史上,真的有许多高人异士,十分了不起,这位辛谧也是一位,因为冉闵后来的发展过程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半点都改变不了。所以说,人力不能胜天。《晋书 隐逸传》《资治通鉴 晋纪》都有记录辛谧谏冉闵事。

《晋书》原文::闵率步骑十万攻石祗于襄国,署其子太原王胤为大单于、骠骑大将军。,以降胡一千配为麾下。光禄大夫韦謏启谏甚切,闵览之大怒,诛謏及其子孙。

白话解:苍亭之战是350年8月发生,到了11月,冉闵率领步骑十万进攻石祗。石祗政权位于襄国,今河北省刑台,在西历前236年,秦国灭赵国,在此设信都县,属巨鹿郡,在楚汉战争时期,项羽把信都改名为襄国,作为赵王赵歇和张耳的国都,西汉时设襄国县,石勒称帝时,设都于此,石虎夺位后迁都于邺,襄国改为郡。石虎死后,几经争夺,冉闵在邺称帝,石祗就在故都襄国称帝对抗。冉闵刚刚获胜就立刻出兵,这应该是有原因的,石祗政权是后赵最后一支石羯政权,冉魏要想全盘接管后赵区域,就必须灭掉石祗,消灭羯族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所以从战略上讲,挟大胜之余出击,这并没有错。前提是战术要重视对手,不能轻敌。冉闵封自己的儿子冉胤为大单于,骠骑大将军,以投降自己的胡族一千名配置为部下,这时候距离杀胡令已经过了数月,能杀的羯人已经都杀差不多了,杀不了的应该只有襄国城内的羯人,其他的胡族如匈奴/鲜卑/羌/氐诸族,与冉闵并没有太大的仇恨,从稳定政权度出发,引用胡族习惯的单于称号,封给儿子,再配置降胡给儿子当部下,这应该是为了缓和胡汉仇杀。《资治通鉴 晋纪》也有记十一月,魏主闵帅骑十万攻襄国。署其子太原王胤为大单于、骠骑大将军,以降胡一千配之为麾下。光禄大夫韦謏谏曰:胡、羯皆我之仇敌,今来归附,苟存性命耳;万一为变,悔之何及!请诛屏降胡,去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闵方欲抚纳群胡,大怒,诛謏及其子伯阳。 光禄大夫是皇帝身边的近臣,执掌议论之职,相当于今天的国策顾问,这段话在《晋书 儒林传》更加详细謏谏曰:今降胡数千,接之如旧,诚是招诱之恩。然胡羯本为仇敌,今之款附,苟全性命耳。或有刺客,变起须臾,败而悔之,何所及也!古人有言,一夫不可狃,而况千乎!愿诛屏降胡,去单于之号,深思圣五苞桑之诫也。闵志在绥抚,锐于澄定,闻其言,大怒,遂诛之,并杀其子伯阳韦謏的意思很明显,胡汉不两立,今降胡数千,固然接纳招降,但是胡羯为仇敌,今天来投降的只不过为了保存性命才来,并不忠诚,万一有变,也会反叛,悔不及也,请诛杀降胡,去掉冉胤的单于名号,这是胡人的称号,不适合汉人。应该说,这番话并没有错,只是错在说的时机不对,冉闵进攻石祗,正欲招抚,以尽快澄清海内,恢复平静,这是后赵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只要降了,冉魏政权就可以名正言顺招抚全境所有州郡军屯,所以冉闵此刻想的是尽快结束战乱,而韦謏显然不懂冉闵的心思,他看到了胡族的居心不良,没有看到冉魏政权的不稳,一言进谏不慎,冉闵将其诛杀,连儿子韦伯阳也被杀。韦謏的死,与辛谧的死谏类似,都是看到胡族不可信,汉族政权要想立足,必须依赖汉人,不能依赖胡人,辛谧给出的方案是投靠东晋,韦謏给出的方案是诛屏降胡以坚定北方汉人的心,断绝胡人的心。冉闵两条都不采纳,纯粹依靠个人勇猛,这也说明冉闵适合当一名单纯的武将,不适合当一名君主。

《晋书》原文:闵攻襄国百余日,为土山地道,筑室反耕。祗大惧,去皇帝之号,称赵王,遣使诣慕容俊、姚弋仲以乞师。会石琨自冀州援祗,弋仲复遣其子襄率骑三万八千至自滆头,俊遣将军悦绾率甲卒三万自龙城,三方劲卒合十余万。

白话解:冉闵攻打襄国的决心很坚定,连续百余日,在城外挖掘土山地道,建筑军屯,进行耕作,而石祗在苍亭之战后,已经失败,没有足够兵力与战将,从原先的攻势改为守势,现在襄国城是他唯一的依靠,如果城破,其他降胡还有活路,石祗则是必死无疑,所以十分恐惧,主动去掉皇帝的称号,改自称赵王,派遣太尉张举到鲜卑慕容,承诺送传国玉玺,愿意奉鲜卑慕容俊为帝,自己只称王,同时也派中军将军张春向羌族姚弋仲求援,姚弋仲此刻已经老病,不能带军,就让儿子姚襄率军,羌人也知道冉闵勇猛,难以获胜,姚弋仲同时也向鲜卑慕容俊派遣使者,慕容俊其实并没有把石祗的传国玺当一回事,他要作皇帝只要有实力就行,并不是非要有传国玉玺不可,但是他只要有入主中原的雄心,就必须要除掉冉闵,否则一旦冉魏政权稳定下来,就会成为北方汉族唯一的希望,到时候鲜卑族要想击败数百万汉族支持的冉闵,可就难上加难。石祗的弟弟石琨也知道襄国危机,带军从冀州前来援救,姚弋仲派儿子姚襄率领三万八千骑军赶来,慕容俊派将军悦绾带三万甲卒从龙城出发过来,这三方胡族的总兵力有十余万,这也是北方胡汉战争的又一场重要战争。襄国如果被冉闵攻破,那么羯族就全灭,仅存四族,而杀胡令实施过程中也有杀其他胡族,所以各胡族都不愿成为下一个羯族,同时也是因为各胡族针对汉族的恶劣行为都是一样,仅区别在于羯族作的最狠,其他各胡族相对轻一点。《资治通鉴 晋纪》魏主闵攻围襄国百馀日,赵主祗危急,乃去皇帝之号,称赵王;遣太尉张举乞师于燕,许送传国玺,中军将军张春乞师于姚弋仲。弋仲遣其子襄帅骑二万八千救赵,诫之曰:冉闵弃仁背义,屠灭石氏。我受人厚遇,当为复仇,老病不能自行;汝才十倍于闵,若不枭擒以来,不必复见我也!弋仲亦遣使告于燕,燕主俊遣御难将军悦绾将兵三万往会之。

那么为什么襄国战役,却没有氐族军队出现呢?很简单,氐族利用后赵冉魏争斗,夺取长安与凉州,自行建立前秦。《资治通鉴 晋纪》甲午,苻健入长安,以民心思晋,乃遣参军杜山伯诣建康献捷,并修好于桓温。于是秦、雍夷夏皆附之。赵凉州刺史石宁独据上邽不下,十二月,苻雄击斩之。 在氐人看来,羯汉相争,氐人得利,所以不论羯汉哪一方胜利,肯定在大战之后,难以马上恢复兵力,甚至于要结好氐人,以免受攻,所以襄国战役期间,氐人夺长安,占据秦雍二州,再斩凉州刺史石宁夺上邽,同时氐人符健主动修好东晋桓温,避免与东晋冲突。氐人能够在羯族退出历史舞台后建秦称帝,就是这时打下的基础,同时这也说明,有没有传国玉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实力。《资治通鉴卷九十九》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七年(辛亥,公元三五一年)   春,正月,丁酉,日有食之。……丙辰,健即天王、大单于位,国号大秦,大赦,改元皇始。前秦就是在后赵冉魏争战时建立,这一战的实际最大胜利者就是氐人,不是羯或汉。不论羯汉相战的结果如何,氐人已经顺利建国了。对于这一点,冉闵其实早就看出,在石虎刚死的时候,他就已经判断氐人将趁虚而入《资治通鉴 晋纪》武兴公闵言于遵曰:蒲洪,人杰也;今以洪镇关中,臣恐秦、雍之地非复国家之有。此虽先帝临终之命,然陛下践祚,自宜改图。只不过,当时石遵与石世石鉴诸王争位,无力对付氐人,白白便宜了前秦。

这一战役影响深远,冉闵也不愿同时对敌三族,如果仅是羯族一支,那么冉闵是必胜,但是世界上没有如果,冉闵勇猛是不假,却不是无敌,所以他派遣使者到鲜卑慕容俊游说,试图让慕容俊放弃援救石祗,这段内容在《晋书》中没有记录,《资治通鉴》非常详细,这也可以看出《晋书》作者对冉闵的记录与评价并不是十分公正。《资治通鉴卷九十九》冉闵闻俊欲救赵,遣大司马从事中郎广宁常炜使于燕。俊使封裕诘之曰:冉闵,石氏养息,负恩作逆,何敢辄称大号?炜曰:汤放桀,武王伐纣,以兴商、周之业;曹孟德养于宦官,莫知所出,卒立魏氏之基。苟非天命,安能成功!推此而言,何必致问!裕曰:人言冉闵初立,铸金为己像,以卜成败,而像不成,信乎?炜曰:不闻。裕曰:南来者皆云如是,何故隐之?炜曰:奸伪之人欲矫天命以惑人者,乃假符瑞、托蓍龟以自重,魏主握符玺,据中州,受命何疑;而更反真为伪,取决于金像乎!裕曰:传国玺果安在?炜曰:在鄴。裕曰:张举言在襄国。炜曰:杀胡之日,在鄴者殆无孑遗;时有迸漏者,皆潜伏沟渎中耳,彼安知玺之所在乎!彼求救者,为妄诞之辞,无所不可,况一玺乎!   俊犹以张举之言为信,乃积柴其旁,使裕以其私诱之,曰:君更熟思,无为徒取灰灭!炜正色曰:石氏贪暴,亲帅大兵攻燕国都。虽不克而返,然志在必取。故运资粮、聚器械于东北者,非以相资,乃欲相灭也。魏主诛剪石氏,虽不为燕,臣子之心,闻仇雠之灭,义当如何?而更为彼责我,不亦异乎!吾闻死者骨肉下于土,精魂升于天。蒙君之惠,速益薪纵火,使仆得上诉于帝足矣!左右请杀之,俊曰:彼不惮杀身而徇其主,忠臣也!且冉闵有罪,使臣何预焉!使出就馆。夜,使其乡人赵瞻往劳之,且曰:君何不以实言?王怒,欲处君于辽、碣之表,奈何?炜曰:吾结发以来,尚不欺布衣,况人主乎!曲意苟合,性所不能。直情尽言,虽沉东海,不敢避也!遂卧向壁,不复与瞻言。瞻具以白俊,俊乃囚炜于龙城。351年2月,冉闵派大司马从事中郎常炜出使慕容俊,常炜是广宁人,知识渊博,通晓经史,当时文名很盛,奉命出使鲜卑慕容部,舌战燕臣封裕,驳的封裕无话可说,《资治通鉴》全文记录。封裕诘问常炜:冉闵是石氏养大,却忘恩负义,背叛作逆,这种人有什么资格称皇帝?常炜反驳:商汤攻夏桀,周武王伐商纣王,分别兴盛商朝与周朝的帝王大业,曹操是太监曹腾的养子,却也能建立魏国。如果这不是天命,怎么能成功?依此类推论,你的问话,毫无意义,不必再问。封裕二诘:有人说,冉闵初立帝时,按照自己的相貌铸黄金像,以占卜成败,而像铸不成,你说有天命,为什么像铸不成?常炜反驳:没有这种事,我就是大司马给事中郎,我都不知道有这种事,谣言而已。封裕三诘:所有南方来燕地的人都这么说,你怎么可以隐藏?常炜反驳:奸伪之人会矫天命以迷惑人,假装有符瑞,占卜吉凶,把结果自我宣扬,魏主掌握玉玺,占有中原,受命为主,何来疑惑?何必需要铸金像作为建国称帝的依据?封裕四诘:传国玺到底在谁手上?常炜回答:在邺城。封裕五诘:张举说了,传国玺在襄国城。常炜反驳:杀胡令下的那天,邺城羯人无一遗漏,只有躲藏在沟渎中才幸免,他们怎么可能知道传国玺的所在。张举只不过是想求燕来救,以虚妄言词虚构传国玺引诱燕国出兵,让燕军与魏军战争,这样羯人就可以逃脱大难。燕主慕容俊看驳不倒常炜,就命令积柴于旁,故意作出火烧常炜的举动,再派封裕引诱常炜说:你再想想,性命攸关,不要白白牺牲,成为冉闵的灰烬。常炜正色回答:石氏贪婪残暴,曾经亲率大军攻燕,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志在必取,石虎在世时,运粮食兵器积聚,是为了要灭燕。魏主诛灭石氏,虽然初心不是为燕,但也对燕有益处。你们今天帮忙羯人,就是忘记昔日的仇恨,毫无为燕人谋划的道义。而且为了羯人来责备我,真正是奇怪。我常炜有听说,忠臣死难,骨肉埋于土中,精魂升于天上,我得魏主恩德,无以为报,你快快升火增薪,这样我的精魂可以尽快上升天庭,向天帝申诉。慕容俊身旁诸臣向慕容俊请求尽快杀掉常炜,慕容俊看演戏也够了,就亲自问常炜你不怕牺牲自己性命也要保护冉闵,真是忠臣,冉闵在我们看来是有罪的,但是你这个使者只是臣子,能有什么罪?《晋书 慕容俊传》有记录左右劝俊杀之,俊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间,此亦人臣常事。遂赦之。慕容俊没有烧杀常炜,欣赏他的忠诚与才能,派人安排常炜住在使馆,到了夜晚,又派中原同乡人赵瞻慰劳常炜,劝说你何不实话实说,如果惹燕主怒了,把你关在辽碣,一辈子也不放你,那可怎么办?常炜说我从小到大,都不欺骗人,布衣百姓如此,何况对待君主。曲意苛合,性所不能,直情直意,即使淹死在东海,也不回避。常炜再不搭理赵瞻,回头面向壁,不肯再说。慕容俊爱惜常炜是个人才,仍然不杀,只是囚禁在龙城。关押到八月,常炜始终不服,慕容俊只好释放,让他与家人在中山相聚,今河北定县。并赐妾一人,赐谷三百斛,后来慕容俊还请他担任廷尉监的官职,因为这个官职需要这种硬骨头的人才能担任,而且这时冉闵已经败亡。前面已经说了,《晋书》是唐人所著,而李唐有存在鲜卑血统,所以对冉闵并没有公正的记录与评价,这段记录保存在《资治通鉴》,宋朝是纯粹的汉人政权,不会有忌讳,所以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对待历史,要尽量客观,尽量多查资料,尽量分析,才能看出真实。冉闵政权作为汉族政权,得到当时汉人的支持,如名士辛士辛谧/儒士韦謏/才士常炜等众多人才,为之不惜牺牲生命,或死谏,或奔走,这点是历史无法抹杀的。

《晋书》原文:闵遣车骑胡睦距襄下场长芦,将军孙威候琨于黄丘,皆为敌所败,士卒略尽,睦、威单骑而还。闵将出击之,卫将军王泰谏曰:穷寇固迷,希望外援。今强救云集,欲吾出战,腹背击我。宜固垒勿出,观势而动,以挫其谋。今陛下亲戎,如失万全,大事去矣。请慎无出,臣请率诸将为陛下灭之。闵将从之,道士法饶进曰:太白经昴,当杀胡王,一战百克,不可失也。闵攘袂大言曰:吾战决矣,敢谏者斩!于是尽众出战。姚襄、悦绾、石琨等三面攻之,祗冲其后,闵师大败。闵潜于襄国行宫,与十余骑奔鄴。降胡栗特康等执冉胤及左仆射刘琦等送于祗,尽杀之。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等诸将士死者十余万人,于是人物歼矣。贼盗蜂起,司、冀大饥,人相食。

白话解:三方胡族联军来解救石祗,冉闵派部下胡眭抵挡姚襄,派孙威抵挡石琨,但是都被敌人所败,只能单骑逃还。胡族的战斗力强悍,面临生死之际,也会反扑,胡眭与孙威并不是才能突出的将领,抵不过姚襄与石琨,士卒全部战死,仅单骑逃还。冉闵打算亲自带军出击,卫将军王泰进谏说:石祗被包围久了,已经途穷末路,他希望有外援,如果三路来军,有如云集,正希望您出兵,这样可以内外夹攻,腹背并击,对我军不利,最好的办法是坚固堡垒,不要出动,观察形势,挫败敌人这一计谋,我军有屯田,不担心粮食,而敌军远来,人员数万,时间久了肯定坚持不了。您现在是皇帝,亲自出征,只要有万一之失,大事去矣!请谨慎不要出动,如果担心敌军,就让我率领诸将为您消灭他们。冉闵觉得王泰说的有道理,打算听从,这时却有一名道士,道号法饶,信口开河说:我观察太白星经过昂宿,这意味着可以顺利击杀胡王,一战就可以克敌制胜,机不可失,应该要出击。冉闵迷信星象之说,大声说我决定了,出击作战,再有进谏者斩。下令全部出击,羌族姚襄/鲜卑悦绾/羯族石琨三方合军进攻冉闵,石祗看到大战在前,自己带军冲杀在冉闵军队背后,冉闵前后受攻,全军崩溃大败。只能潜伏在襄国城的行宫中,躲避胡族联军,只带着十余骑逃回邺城。原先投降冉魏的胡人栗特康等人,这时看到冉闵兵败,突然翻脸,逮捕了冉胤与左仆射刘琦等人,送交石祗,石祗尽数杀掉,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等诸将士战死有十余万人,这是冉魏政权的重要领导层与乞活军为核心的汉兵,极大的削弱了冉魏政权,没有这些人,冉闵只凭一人力量,难以控制中原,于是贼寇四起,司冀州郡饥荒,导致人相食的现象产生。这一战的关键在于道士法饶进言,《资治通鉴卷九十九》也有记录道士法饶进曰:陛下围襄国经年,无尺寸之功,今贼至,又避不击,将何以使将士乎!且太白入昴,当杀胡王,百战百克,不可失也!从这里来看,有点怀疑道士法饶是什么缘故鼓吹出击,当时冉闵本来是听从王泰意见,仅让王泰诸将率将出征,自己留在军中稳定中军,这样即使王泰诸将不能击败三族联军,但也不至于背后再受到襄国城内石祗军队夹击,至少可以维持局势,不至于大败,冉魏政权的这十余万有生力量大部份可以得到保存,不会影响根本,道士法饶的话,明显是认为冉闵如果不出击,会有怯战避敌的嫌疑,将士们会怀疑冉闵不再勇猛。冉闵本身也是才能有限,只有武将之才,缺乏帝王大略,没有采纳王泰的正确意见,再加上原先投降自己的降胡栗特康等人又翻脸,把冉胤刘琦等人逮捕了投降石祗,可见出征前韦謏对降胡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但是这一教训太深刻了,深刻到要用冉闵这十余万人的性命来证明。

《晋书》原文: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闵悔之,诛法饶父子,支解之,赠韦謏大司徒。

白话解:在石虎死后的数月期间,冉闵曾经散尽仓库救济百姓,建立自己的私恩,吸引汉人士族与百姓投靠,与羯羌氐蛮胡诸胡族攻打征伐,没有一个月不在战争中。后赵境内各州的徙户与诸胡族,有数百余万人,为了躲避战祸与杀胡令,纷纷逃归本土,一路上互相杀掠,夺取食物,或者因为饥荒瘟疫而死,其中能返还本土者十有二三,也就是说数百余万人,只有二三成能活着返回,中原此刻又恢复成为汉族为主的人口状态,只不过混乱之下,也没有人能够正常农耕。这时候看到好不容易建立的魏国陷入大乱,冉闵后悔了,诛杀道士法饶父子,支解就是把肢体一节一节砍下来的一种残忍死刑,然后想起韦謏当时谏言,就追赠大司徒官职。《资治通鉴卷九十九》也有记载闵潜还,人无知者。鄴另震恐,讹言闵已没。射声校尉张艾请闵亲郊以安众心。闵从之,讹言乃息。闵支解法饶父子,赠韦謏大司徒。姚襄还还滠头,姚弋仲怒其不擒闵,杖之一百。 初,闵之为赵相也,悉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赵所徙青、雍、幽、荆四州人民及氐、羌、胡蛮数百万口,以赵法禁不行,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其能达者什有二、三。中原大乱。因以饥疫,人相食,无复耕者。 冉闵大败后潜逃回邺,当时人们都不知道,误以为冉闵已经战死,都十分震动恐惧,因为冉闵是汉人心中战神一样的人物,是邺城的支柱,如果冉闵死了,邺城就没有人能守得住。这时射声校尉张艾,请冉闵出面到郊外,让大家看到,这样才平息谣言,人心才稳定。所以说,对付谣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事实公开,而不是隐藏,任何不公开不透明都只会让谣言产生更恶劣的效果。不论盛世还是乱世,,不论政治军事还是其他,都是如此。姚襄得胜返回羌族,却被父亲姚弋仲打了一百棍,因为没有生擒冉闵,让他逃回邺城,留下了后患,只要冉闵重新组织汉族兵力,再杀回来,那么羌族就会有大祸。用现代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羌人姚襄做的不够绝,所以被父亲姚弋仲打了一百棍。

《晋书》原文:刘显次于明光宫,去鄴二十三里,闵惧,召卫将军王泰议之。泰恚其谋之不从,辞以疮甚。闵亲临问之,固称疾笃。闵怒,还宫,顾谓左右曰:巴奴,乃公岂假汝为命邪!要将先灭群胡,却斩王泰。于是尽众而战,大败显军,追奔及于阳平,斩首三万余级。显惧,密使请降,求杀祗为效,闵振旅而归。会有告王泰招集秦人,将奔关中,闵怒,诛泰,夷其三族。刘显果杀祗及其太宰赵鹿等十余人,传首于鄴,送质请命。骠骑石宁奔于柏人。闵命焚祗首于通衢。

白话解:石祗大胜之余,派刘显统军七万,再度攻邺,军队抵达明光宫,距离邺城只有二十三里,冉闵也怕了,他手下这时候已经失去了原先的十余万军队,不知道如何退敌。想起卫将军王泰,襄国战役没有听王泰的进谏,导致失败,王泰心里也很生气,气冉闵不听自己的计谋,导致这么多的汉军将士大败战死,堵气不肯见面,推辞说伤口有疮,不能出来。冉闵只好低声下气亲自到王府探问,王泰依然声称伤疮厉害,不肯商议军情。冉闵有武将之勇,但没有容人之宽宏气度,一怒之下还回宫中,对身边的人说我要先杀了群胡,再斩王泰。然后尽起余下的将士出战,击败刘显军七万,追杀到阳平,斩首三万余级。邺城之中此刻有多少余下的汉军,史书没有详细记录,但是肯定很少了,因为十余万精锐都已经在襄国战役中战死,当时会留下守邺城的只是少量部队,即使是精锐也不多。此刻胡汉仇杀已经数十年,汉族人都知道,冉闵如果败了,胡族重来,那么石羯残暴统治只有更甚,不会宽容,所以守邺一战必须胜,不能败,如果败了全城汉族都会被羯族屠杀,当时乱世之中,羯族人石勒石虎本就是以屠杀而称著,即使是屠城之余能够幸免,也免不了被强征妻子女儿,汉族此刻也没有退路。冉闵所带的这支最后一支汉军,只有数千人,已经是哀军,哀军死战,才能击败刘显领的羯军。刘显没有想到冉闵大败之余还这么能打,派遣使者秘密请降,请求杀石祗作为回报。冉闵答应,带胜利的汉军返回邺城,城中这时有人密告说王泰要投奔氐人的秦国,冉闵怒,诛杀王泰,夷三族。应该说,从王泰在襄国战役中的表现看,还是一名有勇有谋的将领,在襄国战役失败后并没有投降羯羌鲜卑三族联军,而是逃回邺城,如果说在冉闵胜利后还会去投靠氐人符健,在道理上说不过去,至于密告之语,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有多少可信度?所以,王泰可能就象韦謏一样,是属于错杀的。冉闵在继位以后,本来有不少人才,如辛谧/常炜/韦謏/胡眭/刘琦/王泰等文武诸官,但是逐渐的,要么自尽,要么被囚,要么错杀,要么战死,很是可惜。刘显返回襄国,杀了石祗与太宰赵鹿等十余人,把首级送到邺城,再送上质子,而石祗一族的石宁奔逃柏人,冉闵看到石祗首级后下令在通途大道上焚烧,再封刘显为上大将军,大单于,冀州牧。《资治通鉴卷九十九》刘显弑赵王祗及其丞相安乐王炳、太宰赵庶等十馀人,传首于鄴。骠骑将军石宁奔柏人。魏主闵焚祗首于通衢,拜显上大将军、大单于、冀州牧。

《晋书》原文:闵徐州刺史刘启以鄄城归顺。刘显复率众伐鄴,闵击败之。还,称号于襄国。闵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统、豫州牧冉遇、荆州刺史乐弘皆以城归顺。平南高崇、征虏吕护执洛州刺史郑系,以三河归顺。慕容彪攻陷中山,杀闵宁北白同、幽州刺史刘准,降于慕容俊。时有云黄赤色,起东北,长百余丈,一白鸟从云间西南去,占者恶之。

白话解:冉闵的部下徐州刺史刘启献鄄城归顺东晋,刘显反复无常,立刻再率众伐邺城,冉闵毕竟在襄国战役后军队实力衰败,又损失大量百姓,饥荒之年没有人耕作,没有粮食,所以陆续有人叛变。不过,冉闵的个人勇猛还在,刘显虽然人多,还是被冉闵击败。刘显返回襄国后,也自行称帝了。冉闵的其他部下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统、豫州牧冉遇、荆州刺史乐弘效仿刘启皆以城归顺东晋。《资治通鉴 晋纪》记录的是五月,赵兗州刺史刘启自鄄城来奔。秋,七月,刘显复引兵攻鄴,魏主闵击败之。显还,称帝于襄国。   八月,魏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统、荆州刺史乐弘、豫州牧张遇以廪丘、许昌等诸城来降;平南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执洛州刺史郑系,以其地来降。在这里,《资治通鉴 晋纪》有内容涉及到常炜悦绾还自襄国,俊乃知张举之妄而杀之。常炜有四男二女在中山,俊释炜之囚,使诸子就见之。炜上疏谢恩,俊手令答曰:卿本不为生计,孤以州里相存耳。今大乱之中,诸子尽至,岂非天所念邪!天且念卿,况于孤乎!赐妾一人,谷三百斛,使居凡城。悦绾从襄国返回后,慕容俊没有获得传国玺,终于知道羯族张举是在欺骗他,生气了,以此为借口杀掉,释放常炜,常炜有四子二女在中山,即河北定县,慕容俊派人让诸子相见,常炜被囚了数月,再度与家人团聚,上疏表示感谢。慕容俊手书回答:卿本不为了生计,大乱之中,诸子尽至,这也是天意照顾你。天都照顾你,何况是我。所以说,作一名奉行儒家忠诚之道的常炜,经受住了考验,即使是鲜卑人,也承认他的真实与忠诚。慕容鲜卑在这次后赵冉魏相争中,也获得极大好处,慕容鲜卑势力原本一直在关外,无法进关,现在石祗为了对付冉闵,而开关迎入,慕容彪是慕容鬼第八子,率鲜卑军攻陷中山,杀冉闵部下宁北守将白同,幽州刺史刘淮则投降鲜卑。当时有一种奇异天象,云朵为黄红色彩,起于东北,长百余丈,一只白鸟从云间西南飞过去,占卜者认为是恶事。按易经说法,东北方即鲜卑方向,鸟,即燕也,云起于东北方,表示鲜卑起事,向西南方飞过去,冉魏当时位置相对于是鲜卑,在西南方,可能是喻意有不好的事起于东北,发生在西南,与鲜卑有关。这一异象后不久就发生了鲜卑南下击杀冉闵一事。

《晋书》原文:刘显率众伐常山,太守苏亥告难于闵。闵留其大将军蒋干等辅其太子智守鄴,亲率骑八千救之。显所署大司马、清河王宁以枣强降于闵,收其余众,击显,败之,追奔及于襄国。显大将曹伏驹开门为应,遂入襄国,诛显及其公卿已下百余人,焚襄国宫室,迁其百姓于鄴。显领军范路率众千余,斩关奔于枋头。

白话解:刘显率众军伐常山,太守苏亥向冉闵告难,冉闵留下大将军蒋干等人辅助太子冉智守邺城,原先的太子冉胤已经被降胡栗特康出卖了,现在冉闵改立次子冉智为太子,亲自率领八千骑兵救援。数月前还有十余万精锐的冉魏,现在只余下这八千骑了,实力衰退太快了。刘显部下大司马清河王刘宁投降冉闵,冉闵击败刘显,追到襄国,刘显部下大将曹伏驹打开城门作内应,于是这次轻松攻入襄国城,诛杀刘显,刘显因为已经称帝,城内有带公卿名号的高官有百余人,皆被冉闵诛杀,焚烧襄国宫室,把百姓迁移到邺城,刘显另一部下范路带领一千余人,奔往氐秦。《资治通鉴卷九十九》同时记录石羯的最后一支内容赵汝阴王琨以其妻妾来奔,斩于建康市,石氏遂绝。 这句是记录后赵石虎的最后一名幸存的儿子石琨带妻妾逃奔东晋,但是东晋没有收纳,全部斩于建康菜市,石勒石虎与东晋交战数十年,杀东晋司马氏皇族与将士百姓达数十万人,东晋虽然无力征讨,但是对自动送上门的石虎的儿子石琨,则处以斩刑。至此,石羯皇族一系才算是彻底杀绝,不过残存的羯族还有一小部分,后来还祸乱许久,一直到被陈霸先消灭,才算把侵略中原的羯族全部灭尽。

《晋书》原文:时慕容俊已克幽、蓟,略地至于冀州。闵帅骑距之,与慕容恪相遇于魏昌城。闵大将军董闰、车骑张温言于闵曰: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闵怒曰: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马曰硃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俊立闵而问之曰:汝奴仆下才,何自妄称天子?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俊怒,鞭之三百,送于龙城,告廆、皝庙。俊送闵既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岁永和八年也。

白话解:冉闵杀了刘显后,与已经入关的慕容鲜卑正面相遇,当时慕容俊已经夺了幽州/蓟州,占有的地盘到达冀州。后赵境内不少部将面对冉闵的杀胡令,无法投降冉闵,就直接降了慕容鲜卑。需要说明,杀胡令下后始终没有取消,所以虽然杀了数十万胡族,间接驱逐百余万胡族,但是也引起许多胡族权势的忌惮与敌视,无法信任冉闵。冉闵骑兵拒慕容鲜卑,两军在昌城相遇。冉闵部下大将军董闰与车骑将军张温都看出冉闵的不利,向他进谏鲜卑乘胜而来,气势正劲,不能正面抵挡,请您避让他的气势,在他气势溢后再出击,可以取得胜利。应该来讲,冉闵此刻只有八千骑兵,慕容鲜卑人多,又刚入关夺了不小的地盘,气势强劲,冉闵的部下的进谏是有道理,在慕容鲜卑气势溢过后出击,就有取胜机会。但是冉闵的武将蛮劲又发作了说我自从出兵以来,即将平复幽州,斩慕容俊,今天才遇到慕容恪就避让,人们将会笑话我怕他。慕容恪是慕容俊的儿子,年轻有为,擅长兵法,是十六国时期著名兵家。《资治通鉴卷九十九》魏主闵既克襄国,因游食常山、中山诸郡。赵立义将军段勤聚胡、羯万馀人保据绎幕,自称赵帝。夏,四月,甲子,燕王俊遣慕容恪击魏,慕容霸等击勤。 按《资治通鉴》说法,邺城在迁入襄国百姓后,缺乏粮食,冉闵在常山与中山搜索粮食,后赵立义将军段勤即段部鲜卑,聚集羯人与其他胡人万余人自称后赵皇帝,到了四月,慕容俊派慕容恪击冉闵,派慕容霸击段勤。此刻乱世之中,有点实力的就自行称帝,连段勤这样的也称帝,真正是自讨苦吃。对于即将暴发的魏燕战争,《资治通鉴卷九十九》记司徒刘茂、特进郎闿相谓曰: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皆自杀。 冉魏政权是晋室南逃后北方经数十年建立的唯一汉族政权,当时汉胡对立,矛盾无法调和,不可能与胡族相融,但是这些汉人也不愿再度投降胡族,司徒刘茂与特进郎闿互相商量,我们这位君主自恃勇猛,不听谏言,此番出击,肯定不能生还,我们为什么要等待被胡人杀戮侮辱呢?于是纷纷自杀。对于这场冉闵的最后一战,依然是《资治通鉴》记录的更详细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冉闵与慕容恪相逢,双方十场激战,慕容鲜卑皆败,冉闵的勇猛,从这里可以看出,真的很厉害,鲜卑慕容部这时夺取多州,气势汹汹,但是在遭遇到冉闵后还是连败十阵,所以鲜卑军忌惮,而冉魏政权缺点在于仅冉闵一人勇猛,其他人相对不及,军中又缺少粮食,士卒饥疲,兵器再精,也发挥不出作用。慕容恪看出冉闵的破绽,但是冉闵也看出鲜卑军的破绽,那就是鲜卑军多骑兵,冉闵军此刻无粮,只能杀马为食,八千骑军都成了步兵,冉闵带军进入林中,试图引鲜卑军入林作战,以方便已方发挥步战的优势。慕容恪部下参军高开,跟慕容恪说我方骑兵,利于平地作战,若冉闵进入林中,就难以治服他,可以派轻骑故意挑衅,引诱冉闵到平地来,然后可以击败他。《资治通鉴 晋纪》恪从之。魏兵还就平地,恪分军为三部,谓诸将曰:闵性轻锐,又自以众少,必致死于我。我厚集中军之陈以待之,俟其合战,卿等从旁击之,无不克矣。乃择鲜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陈而前。闵所乘骏马曰硃龙,日行千里。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燕两军从旁夹击,大破之。围闵数重,闵溃围东走二十馀里,硃龙忽毙,为燕兵所执。燕人杀魏仆射刘群,执董闵、张温,及闵皆送于蓟。闵子操奔鲁口。高开被创而卒。慕容恪进屯常山,俊命恪镇中山。 慕容恪听从部下建议,在平地上分成三部,跟部下说,冉闵性情轻锐,兵力又少,此战必定死于我手,我集中中军优势兵力,列开阵势待他过来,在合围展开战斗后,你们再从旁边夹击,这样作肯定会胜的。慕容恪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这点与冉闵拒绝听从部下意见形成对比。慕容恪选择军中善射士兵五千人,用铁锁把马连接起来,作为方阵,陈列在前。这种战法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过几百年后,还有一次出现,就是金宋交战时金兀术使用过,称作拐子马,当时在攻打宋军时也是无往而不利,一直到后来岳飞率岳家军组建步兵敢死队,持扎马刀砍马腿才予以破解,但是步兵此时也很容易被冲过来的马撞死或者被敌人重装骑兵砍死。冉闵此时是中原汉族第一次碰到这种战术,没有经验,虽然冉闵自己勇猛异常,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击杀鲜卑兵三百余人,但是鲜卑兵是战马连在一起,就算战死了也不会散掉,内外数重包围,冉闵在中军冲杀许久也不能摆脱,冉闵的坐骑名叫朱龙马,类似吕布的赤免马,神骏异常,只不过再怎么神骏,也不能不休息,在这种特殊战术围攻之下,朱龙马得不到休息,暴毙,冉闵没有战马,就难以发挥战斗力,而且身边所有的将士都战死了,个人的武勇终于有限,鲜卑军在被杀三百人后,擒拿冉闵。这一战是冉闵的最后一战,跟随的仆射刘群被杀,董闰张温两名部将也被擒,送到蓟。慕容恪参军高开战斗中受创而死。冉闵一方是全军尽灭,鲜卑军也死了许多将士,惨胜。《晋书 慕容俊传》及战,败之,斩首七千余级,擒闵,送之,斩于龙城。也就是说冉闵部下七千余人全部阵亡被斩首,冉闵身份特殊,所以被擒,送到龙城再斩。《资治通鉴卷九十九》俊大赦,立闵而责之曰: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俊怒,鞭之三百,送于龙城。慕容俊取胜后,责备冉闵:你只是奴仆一样的人,怎么可以妄自称皇帝?冉闵并不服气说:天下大乱,你们夷狄禽兽之类都称帝,何况我本是中土英雄,怎么不能称皇帝?当时匈奴人刘氏/羯人石氏/氐人符健都已经已经称帝,慕容鲜卑虽然还没称帝,但是明眼人看出也要称帝了,否则为什么索要传国玺。慕容俊无话可说,又不能否认各个胡族在中原的妄为,就鞭冉闵三百鞭,送到龙城。此刻还没有杀冉闵,仅是加紧对冉魏政权的绞杀。为什么鞭三百呢?是因为冉闵在战斗中杀了三百名鲜卑勇士,所以鞭三百下。《资治通鉴》记录甲申,俊遣慕容评及中尉侯龛帅精骑万人攻鄴。癸巳,至鄴,魏蒋干及太子智闭城拒守。城外皆降于燕,刘宁及弟崇帅胡骑三千奔晋阳。   秦以张遇为征东大将军、豫州牧。   五月,秦主健攻张琚于宜秋,斩之。   鄴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蒋干遗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奉表请降,且求救于谢尚。庚寅,燕王俊遣广威将军慕容军、殿中将军慕舆根、右司马皇甫真等帅步骑二万助慕容评攻鄴。  辛卯,燕人斩冉于龙城。会大旱,蝗,燕王俊谓闵为祟,遣使祀之,谥曰悼武天王。

慕容鲜卑擒冉闵后,继续派慕容评与候龛率领精骑万人攻邺,慕容恪部队擒冉闵过程中,伤亡较大,在幽蓟休整。邺城中还有冉闵出征前留下的大将军蒋干与冉智,关闭城门拒守,城外则已经降于鲜卑军,因为人人都知道冉闵已经被擒,心理上已经失去了再度战胜的信念。邺城被包围许久,城中没有粮食,以至于人相食,后赵石虎时期从民间掠夺的女子在此时全部被食尽,这部份记录是《资治通鉴》,网络文章传说的数万名汉女被鲜卑军当成军粮,于此处不相符,在这里必须要说明。蒋干坚守邺城,还算尽心,在这时派官员请降东晋,向谢尚求救。慕容俊则又增派广威将军慕容军、殿中将军慕舆根、右司马皇甫真等帅步骑二万帮助慕容评攻邺城。冉闵此刻已经押送到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在遏陉山被斩杀。遏陉山,即今辽宁省朝阳市边杖子乡大西山村马山,这里以前是商周时期孤竹国的都城,春秋时胡族势力侵入,孤竹国成为胡族藩属,当时与孤竹国相邻的燕国屡屡被侵略,燕庄公不敌向齐国求援,齐桓公在相国管仲建议下,以尊王攘夷的旗号亲率大军援助燕国,孤竹国在这战中被灭,但是胡族依然在这里生息,因为位于匈奴以东,而匈奴人自称胡人,所以中原历史上把这里的部落称东胡,鲜卑与乌桓都源出东胡。冉闵被杀时,据说当时鲜卑人不准埋葬冉闵的尸体,弃之荒野。352年5月,遏陉山周围七里以内草木干枯,蝗虫四起,此后一直不下雨,到了十二月严冬,都是如此。而慕容鲜卑祖先源于此地,所以十分重视,慕容俊无奈,认为冉闵死后魂魄不散,化为厉鬼作崇,就派使者以天王之礼祭祀,祭祀一结束天就下雪了。这段记录在《晋书》《资治通鉴》都有,可以查询。鬼神之说,一向被现代科学认为是虚妄,不肯接受,但是如果按照量子力学来解释,倒是可以解释。因为冉闵一家三代,冉隆是流民军建立者,乞活军主要参建者,当时也是为了乱世之中的百姓才建立军队,寻求活路。冉隆战死后,冉瞻才十二岁,归降石羯成为质子,从未独立领军,后来死于匈奴。冉闵已经是第三代,在石羯政权中也仅两次跟随出征才有机会领军,一次对鲜卑,一次对东晋,在石羯政权中,并不受信任,也没有突出成就。石羯政权残暴不仁,石勒石虎及诸多子孙争位,祸及汉族百姓,冉闵诛杀石羯,属于汉胡相争因果,如果石羯这样残暴都可以称帝,那么冉闵以儒家世代出身,汉室将门子弟,为什么不能称帝?慕容俊虽然鞭冉闵三百,但并不能令人心服口服,冉闵死后英魂不散,按照量子力学所说,两个粒子之间互相影响,是超越时空的,遏陉山是东胡的祖源地,从粒子学上讲,与鲜卑慕容存在关连,冉闵被斩于遏陉山,就近影响遏陉山风水,而遏陉山风水的好坏,可以影响到慕容鲜卑的成败,引用华夏圣学中风水地理之说,可以正确解释,而且也与量子力学相符合。冉氏一家三代,都作过救助数万至数十万汉族百姓的事,这样的英魂被害,自然而然有一种符合天地正气的能量存在,不会削弱散去,如果聚而不散,在英魂影响范围以内,比如七里以内,导致此处的天地气象产生异常,始终不下雨不下雪,没什么好奇怪的。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这点,所以慕容鲜卑无奈之下,就祭祀冉闵,并且封他为武悼天王,承认他有资格作皇帝。武,是指冉闵勇猛无双,一个人可以击杀三百人,最后还是因为坐骑累死才失败,这当然称的上武。悼,是指年中早夭,冉闵死时不过三十岁,当然是年中早夭。天王是当时胡族君主的称号,汉人在秦朝以后都称皇帝,胡人称天王。在中国历史上,匈奴君主自称单于,拓跋鲜卑君主自称可汗,但是天王一称,按史书记录最早源于东周姬姓,《春秋 隐公元年》有记载秋七月,天王使宰亘来归惠公,仲子之冒。《礼记 曲礼下》也有记录崩,曰天王崩。复,曰天子复矣。告丧,曰天王登假。这里的天王,指的是周天子。在秦朝后,皇帝一词才开始流行。《庄子 天道》也有记录古代君主尧舜的对话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所以说,在尧舜禹时代到周朝,天王指的是天下共主。这个习惯也影响了东胡,慕容俊当时是慕容鲜卑领袖,当时自己都没有称帝,也仅是天王,他在夺取邺城后才称帝。所以以天王之礼祭祀冉闵,实际上就是承认冉闵是有资格作君主,可以与自己平起平坐,十六国君主都是胡族,有的就是称天王,只有受中原影响深的才称皇帝。祭祀完成后,天地再生变化,马上就下雪了,积雪深达膝盖。可见,鬼神之说,不可不信。嗯!除非有人抬杠,硬要否认《晋书》《资治通鉴》《春秋》《礼记》《庄子》与量子物理,把风水学说诬蔑成迷信。

《晋书冉闵传》原文:遣慕容评率众围鄴。刘宁及弟崇帅胡骑三千奔于晋阳,苏亥弃常山奔于新兴。鄴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冉智尚幼,蒋干遣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奉表归顺,且乞师于晋。濮阳太守戴施自仓垣次于棘津,止猗,不听进,责其传国玺。猗使嵩还鄴复命,干沈吟未决,施乃率壮士百余人入鄴,助守三台,谲之曰:且出玺付我。今凶寇在外,道路不通,未敢送也。须得玺,当驰白天子耳。天子闻玺已在吾处,信卿至诚,必遣军粮厚相救饷。干以为然,乃出玺付之。施宣言使督护何融迎粮,阴令怀玺送于京师。长水校尉马愿、龙骧田香开门降评。施、融、蒋干悬缒而下,奔于仓垣。评送闵妻董氏、太子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中书监聂熊,司隶校尉籍罴、中书令李垣及诸王公卿士于蓟。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自杀。

《晋书 慕容俊传》原文:既而蒋干率锐卒五千出城挑战,慕容评等击败之,斩首四千余级,干单骑还鄴。

白话解:冉闵失败后,冉魏政权的残余势力,留守邺城,冉智还小,不能治国,一切事务由大将军蒋干统领,蒋干向东晋奉表归顺,同时乞求救援。东晋谢尚派濮阳太守戴施赶来邺城,刘猗让缪嵩回邺城向蒋干复命,蒋干担心谢尚不会来救,沉吟未决,戴施率领壮士百余人进入邺城,协助守城,劝说用传国玺给我,我可以送到晋室,晋天子就会相信你的至诚,必会派军队来救。蒋干相信了,拿出传国玺托付戴施。谢家当时是王谢袁萧四族之一,名声很好,蒋干相信谢尚派来的人不会欺骗自己。《资治通鉴》记干以为然,出玺付之。施宣言使督护何融迎粮,阴令怀玺送于枋头。甲子,蒋干帅锐卒五千及晋兵出战,慕容评大破之,斩首四千级,干脱走入城。 应该说,蒋干也的确是冉魏最后一名忠臣,在被包围之下,依然坚守不降,并率最后五千名守城士卒与百名晋兵出战,不过慕容评此刻已经包围邺城,兵势强盛,击斩冉魏守城士兵四千余人,斩首,蒋干单骑逃回邺城。《晋书 慕容俊传》记载寻而慕容评攻克鄴城,送冉闵妻子僚属及其文物于中山。失去五千名守城兵力,又缺乏粮食,蒋干再也守不住城,慕容评发起进攻,在八月十三日,长水校尉马愿等人打开城门,让燕军进入,攻克邺城,把冉闵妻子董氏与冉智官属等人送到中山,再稍后送到蓟。慕容评送魏后董氏、太子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等及乘舆服御于蓟。但是也有冉魏官员不肯降,自杀以殉。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皆自杀。慕容俊诈称董氏奉献传国玺,封为奉玺君,封冉智为海宾候,封冉魏太尉申钟为大将军右长史。燕王俊诈云董氏得传国玺献之,赐号奉玺君,赐冉智爵海宾侯。以申钟为大将军右长史。慕容俊仿造一块玉玺,定年号为元玺,公开称帝。那么真正的传国玺在哪呢?其据说已经被谢尚迎回建康谢尚自枋头迎传国玺至建康,百僚毕贺。在这之前,东晋虽然号称是汉人的唯一合法政权,但是传国玺却没有,当时在后赵石勒石虎手上,石羯被冉闵屠灭后,则被冉闵获得,冉魏政权只存在二年多就灭了,这时候才又返回到晋室。不过,晋室获得传国玺一事,也不准确,因为有一种说法是蒋干当时因为没有看到晋军大部队,仅是为了要让谢尚相信,所以把仿造的传国玺授予戴施。

冉闵长子冉胤事先在襄国战役中已被石祗所杀,冉胤之子冉定由蒋干带领,在邺城城破时,与戴施系着绳子从城门上滑下来,逃到仓垣,投奔原先冉闵部将张遇,同时把冉闵的衣冠靴子埋在冉闵的故乡河南内黄县冉村,张遇与上官已/周成这些冉魏降将此刻已经投降东晋,但是东晋对他们并不待见,各将十分不满,蒋干带冉定前来会合,令他们精神大振。于是起兵反晋,而且战斗力不凡,这样一支败军也能击败晋军与羌人的联军,但毕竟是败军,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的补充,稍后在与氐人作战中,张遇被氐人符健所杀,蒋干被擒,符健逼问传国玺,蒋干经受住逼供,没有说出来,符健的部将干脆杀掉蒋干,对外则声称得到真正的传国玺,与此同时慕容俊称帝,诈称从董氏手中得到传国玺,其实各方都没有得到,随着蒋干被杀,传国玺就此失踪。这块从秦赵相争开始的和氏壁,被秦始皇当成受命于天的标志,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由玉工孙寿刻字,这个意思就是我称帝是天意,当上皇帝,可以让百姓平安长寿,国运永远昌盛。此后在历代帝位传承中视为得到天命的象征,没有得到传国玺的皇帝,往往被讥笑为白版皇帝,所以为什么诸君主都拼命争夺,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称帝是天命所定。但是在这场战乱中传国玺却从此消失,在这之后出现的东晋传国玺与前燕传国玺前秦传国玺都有可疑之处。冉定在乱军中逃生,按《冉氏族谱》记载有二子,名冉道周冉道传,冉道周后来在东晋作官,任职平南将军,冉道周之子冉轸在南梁任职,有子冉黎,冉黎有子冉安昌,为巴东将领,唐朝崛起后降唐,成为今天西南川渝贵一带冉姓始祖。

冉闵次子冉智,被慕容鲜卑俘虏,封为海宾候,354年冉魏旧臣黄门侍郎宋斌等人打算奉他为帝,反攻鲜卑,但是失败,慕容俊处死冉智等冉魏残存人士。

冉闵第三子冉明与第四子冉裕,都在战乱中下落不明,那个年代是胡汉相争的激烈之际,冉闵又是杀胡令的下达者与实施者,所以估计是凶多吉少,从此没了记录。

冉闵第五子冉操,逃到冉闵部将王午,王午被慕容鲜卑攻打,就把冉操送交慕容恪,此后没有了记录。《资治通鉴卷九十九》王午闻魏败,时邓恒已死,午自称安国王。八月,戊辰,燕王俊遣慕容恪、封弈、阳骛攻之,午闭城自守,送冉操诣燕军;燕人掠其禾稼而还。冉操在被送交慕容鲜卑后也没有记录,估计也是凶多吉少。

冉睿,冉闵诸子中,冉睿记录最少,《冉华墓志》记录说仕燕散骑常侍,海冥县候。在今河南省内黄县高堤乡有一个叫冉村寨的村庄,在2012年建有冉闵纪念园,因为这村据说是冉闵的故乡。1990年河南省偃师县城关镇杏元村有出土染华墓志铭,古代冉染相通,墓志主人染华,即是冉闵的后人,染华上溯即冉雅 冉兴 冉睿,染华为冉闵的第四代孙。按墓志铭记录,冉睿在燕国仕,冉兴在北魏任安远将军,冉雅任武卫将军,冉华任镇远将军。最特别的是染华墓志铭上称冉闵为魏平帝,这在史书上并没有看到,估计是冉闵的后代子孙给他上的谥号,并没有公开过。毕竟,1990年出土了大家才知道这个谥号,历朝史官不懂得,也很正常。

三 现有针对冉闵的部份争议问题

拐子马的前世后生

鲜卑慕容部独创的拐子马,按《晋书石季龙载记下》记录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这份记录比较简单,民间俗称连环马,首次记录于史,就是晋时,以前历代汉胡作战,都没有此类记录。应该是慕容恪为了对付冉闵这类武将,专门创造出来的,冉闵与部下七千余人,陷在阵中,重重被围,一个一个战死,虽然冉闵诸将勇猛,但是敌军始终不退,或者说没有办法退,因为马都是用铁锁连在一起,就算有少数士兵吓怕了,不敢对战冉军,也无法斩断铁锁逃开,不论死活都必须上前,一点一点消耗冉军的战斗力,按《晋书》记录是战死三百余名勇士,依然无法降服冉闵,而即使士兵死了,但是马儿依然被铁锁连着,依然一重一重地包围冉闵,如果不是冉闵的坐骑朱龙马累死了,鲜卑军依然不能击败。这一战术,在更早以前的商周时代,有类似的战车战术,是把四匹战马用绳子绑在一起,在1936年河南省安阳市出土的商朝车马坑,就有战车,每一车驾四匹马,称之为驷,每一乘战车载三名战士,《左传》称为驷乘,在商周之时,只有天子才有万乘战车,诸候视国力大小,有千乘,有百乘。《史记 张仪列传》记载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秦汉也保留大量战车争战天下,但在汉武帝时代,为了有效对付匈奴,主要发展骑军,车战逐渐消亡。从这一记录来看,把战马用绳子捆绑在一起,用于征战,古已有之。慕容恪用铁锁连马,选择精通射箭的勇士组成方阵,对付冉闵,很难说不是从中获得灵感。因为战车载三名甲士,其中一名是持箭射手,一名是持长柄兵器交战,一名为御手。区别仅是慕容恪不是用战车组成方阵,而是直接用勇士组成方阵。

《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传岳飞传》则有记录1139年金兀术与韩常兵逼郾城……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也就是说,金国起兵以来,经常用拐子马战术获胜,但是金宋交战久了,宋军也逐渐找到破解之术,所以郾城战役,岳家军命步卒以刀砍马足,按《宋史》所述,拐子马是三匹相连,只要有一匹被砍断马足,三匹都不能动。但是这也是牺牲步卒的情况下不得已的方法,因为当三匹战马奔驰而来时,砍马足的步卒在砍掉马足后,自己必会被战马撞死或踩踏而死或金军杀死,存活率极低。负责砍马足的步卒等于就是敢死队。《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传刘琦传》记录1140年顺昌战役方大战时,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敌又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皆女真为之,号长胜军,专以攻坚,战酣然后用之。自用兵以来,所向无前;至是,亦为锜军所杀。铁浮图是指重型装甲骑兵,用铁盔铁甲护身,在使用时,为了避免战士败退,在前进时,应该不是冲锋前进,是缓缓前进,但是很稳,只进不退,骑兵用重铠甲护身护马,后面再用拒马,这样子除非马上战士全部战死,否则不能结束战斗。宋军一向缺乏马匹,多数是步卒,以步卒对骑军,肯定是吃亏的,所以金兀术有说皆以此胜,但是在顺昌战役与郾城战役分别被岳刘击败。南宋杨汝翼撰《顺昌战胜破贼录》有叙述宗弼折箭为誓,顺昌城破,男子三岁以上全杀顺昌出战兵力,是守城的二万人,与城中居民一万人,金军是由金兀术韩常带领的十三万人,其中多数是汉军,即伪军。刘琦事先为表死战之心,派人将城外颖河停泊的船只悉沉河底,示以死战,不为东归计。有这样死战之心,再加上正确的对战方法:用大斧代替大刀砍杀,所以才能胜利。

冉闵与岳飞其实是同乡,冉闵为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岳飞为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冉闵在352年是第一位遇到拐子马并失败的汉人,岳飞是1139年第一位击败拐子马的汉人,鲜卑族兴起于东北,女真族也是兴起于东北,都侵略中原百余年,最后都被灭族,冥冥之中,仿佛自有天意。决非巧合一词可以形容。困缘果报,岂有虚哉!

冉闵为什么会缺粮食?

《晋书》《资治通鉴》都有叙述,冉闵之所以会遇鲜卑,主因还是在于冉闵率领军队攻克襄国城,迁百姓入邺城,这些百姓都是汉人,才会迁入邺城,但是这样一来,粮食不够,冉闵亲自带军到周边常山 中山搜索粮食魏主闵既克襄国,因游食常山、中山诸郡。鲜卑慕容部此时入关,夺了幽州,在常山遇到冉闵,才发生战事。但是问题产生了,为什么冉闵会缺乏粮食?原因得倒推到石虎末时,《晋书石季龙载记下》时沙门吴进言于季龙曰:胡运将衰,晋当复兴,宜若役晋人以厌其气。季龙于是使尚书张群发近郡男女十六万,车十万乘,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鄴北,广长数十里。……所过三州十五郡,资储靡有孑遗。原本汉人被征服了,晋室抛弃南逃,所以也只能忍了,但是有妖僧(沙门即僧侣)故意说,胡人的运气要衰败,晋人会复兴,不如利用徭役压制晋人气运。石虎十分迷信,就征发大量汉人筑华林苑,在这之前也已经征发数十万人修宫殿等,百姓都去服徭役,农田就少了耕作,而仓库中的储蓄没有补充,逐渐消耗干净。当冉闵夺权后,为了救护百姓,主要是汉人,因为胡人被屠杀二十多万人,逃跑上百万人,中原胡人已经很少了,《晋书》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应该客观讲,在乱世之中,稍微有点野心的人,都会囤积粮食,壮大实力,要象冉闵这样尽散仓库给百姓的野心家,是二十四史中找不到的。冉闵虽然是武将,但同时也是儒门世代传承,天性有仁,不愿看到百姓饥饿至死,所以才会散尽仓库救汉族百姓,但是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粮食要种植出来,需要半年以上的和平时间,而胡汉相斗激烈,农民根本就无法安静种植,粮食散尽后,无粮再食,于是冉闵带领军队去常山中山搜食,所以才会遇到鲜卑军。《晋书》因为是唐臣所撰,所以把冉闵的散尽粮食救护汉民之义举,改笔为以树私恩。忍不住说一句,即使是李唐初兴时,也没有开仓尽散粮食救助隋末灾民的记录。

冉闵如何救出被石虎强抢的汉女

《晋书》有记录大量石虎中抢汉女的内容于襄国建太武殿,于邺造东西宫……选士庶之女以充之。后庭服绮縠、玩珍奇者万余人,内置女官十有八等,教宫人星占及马步射。置女太史于灵台,仰观灾祥,以考外太史之虚实。又置女鼓吹羽仪,杂伎工巧,皆与外侔。……增置女官二十四等,东宫十有二等,诸公侯七十余国皆为置女官九等。先是,大发百姓女二十已下十三已上三万余人,为三等之第以分配之。郡县要媚其旨,务于美淑,夺人妇者九千余人。百姓妻有美色,豪势因而胁之,率多自杀。石宣及诸公又私令采发者,亦垂一万。总会鄴宫。季龙临轩简第诸女,大悦,封使者十二人皆为列侯。自初发至鄴,诸杀其夫及夺而遣之缢死者三千余人。……冠军苻洪谏曰:……夺人妻女,十万盈宫。……这个数字,仅公开记录的就达十万,没有记录的还不止于此,因为当时有许多汉女不愿被虏受辱,自尽,或者全家自尽,城外道旁边树木,经常可以看到自尽的女子或者全家之尸。而这些被虏的汉女,在石虎死后,冉闵夺权成功后,才算恢复自由身,只不过家人基本上已经死尽,城外又是胡人来攻,只能先在宫中居住,希望能够天下太平,最后幸存的还有数千人,可偏偏又遇到鲜卑慕容军包围邺城,城中无粮,鄴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网络上的说法是羯人与鲜卑人以人为军粮,杀之食尽,史书的记录是因为被围城无粮,城中自行相杀相食而尽,但是平心而论,如果鲜卑族没有侵略中原,冉闵必定能够平定后赵,冉魏政权可以稳定,只需要过了数月,就能够种出粮食,那么这些汉女就不可能被食。所以,核心问题还是五胡乱华,导致汉族直接或间接大量死亡。

冉闵被杀后殉死的汉臣与遇难的汉人

冉闵生前有救过数十万名汉人,这是后来当冉魏政权被灭时,有大量汉臣汉人殉死的原因,所谓因果不昧。在石虎死后,冉闵夺权成功,即散尽仓库解除徭役救护汉族百姓。按相关史料记录有数十万之众,这无论如何也抹杀不掉。所以冉闵虽然也有缺点,但是手下汉臣,有的死谏,有的死战,有的奔走别处寻求救援,有的南逃东晋,却没有大量投降五胡族。死谏的有隐士辛谧与光禄大夫韦謏,奔走燕地游说慕容俊不成被囚禁的有常炜,战死的有左仆射刘琦、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等诸将士死者十余万人,被冉闵错杀的卫将军王泰三族,随冉闵战死的刘群等八千骑,随蒋干战死的四千余人,自杀的司徒刘茂、特进郎闿、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被鲜卑慕容俊杀死的有冉智、闵妻董氏、太尉申钟、司空条攸、中书监聂熊,司隶校尉籍罴、中书令李垣及诸王公卿士。鲜卑慕容擒杀冉闵后,继续南下,数十万冉魏军民全部南逃东晋,东晋守将救援不及,以至于数十万人被鲜卑追上屠杀殆尽,无一降者,东晋守将未能及时接应而自尽谢罪,可惜史书没有记录姓名。特别是冉闵败亡后,部下蒋干坚守邺城,即使粮草食尽,城中已经人相食也坚决不降。

在夏商周秦西汉新莽东汉魏蜀吴西晋诸朝代国度之中,亡国之时没有这样无数大臣军民随之殉死的,冉魏是仅有一个。一直到后来,南宋亡国,才又有十万南宋军民殉死的事迹,但也只有十万人,而冉魏政权灭亡时有数十万之众殉死,全部是汉族。

冉闵不负汉族,汉族也不负冉闵。

冉闵坐骑朱龙马的来历

冉闵的坐骑是朱龙马,朱,红色也,龙,指的是此马神骏,就象龙一样。《史记》有记载,大宛国有宝马,日行千里,在肩膀附近会流血为红色,象血一样,故称汗血宝马。而羯族来源于西域石国,所以石勒率领的军队,熟悉良马。即今乌兹别克与土库曼,马名阿尔捷金马,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经测算平地上奔跑一千米为1分07秒,所以古人视为宝马。冷兵器时代,马是重要作战物资,汉胡交战经常处于劣势,就是缺乏良马。而朱龙马按照描述应该就是阿尔捷金马,所以冉闵当作坐骑。《三国志 魏书 吕布传》也有记录布有良马曰赤兔,曹瞒传曰: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赤兔马应该与朱龙马是同一类型。很巧合,吕布也是一名擅长用戟的勇猛武将。

冉闵热潮是怎么产生的

冉闵死后,事迹沉默许久,冉魏政权数十万人皆殉死,无人为之作传。而南北朝与隋唐多数是胡族或者胡人血统,所以也没人为冉闵说话。一直到了清朝末年,1903年革命党在倭国东京创办《江苏》杂志,同年发表《中国民族主义大豪杰冉闵传》,称振古铄今,扭转乾坤之英雄,1908年,革命党人在上海主持的《竞业旬报》也发表《中国伟人冉闵传略》,历史上的胡汉冲突,在反清的革命起义中大加报道,从这时候开始,学术界才开始对冉闵有深入研究,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历史上之民族英雄》,也把冉闵列入民族英雄行列,但是在后来,因为实施民族团结政策,新中国政府虽然没有否认革命党人时代对冉闵的研究,但有意识地减少了许多相关冉闵研究。再而后隔数十年,到了网络时代,因为网络平民化,而许多平民百姓已经掌握了相关历史知识,也能够深入二十四史进行各自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研究,冉闵再度返回现代历史研究的行列,作者浏览过不少相关文章,深觉冉闵研究缺乏足够的历史依据,不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存在一定史料缺乏,在此依赖相关史料,撰写本文。

冉闵可能是民间传说的托塔李天王的原型

在五胡乱华时,有一句谶言流传灭胡者李。在冉闵还没有恢复冉姓时,为了符合预言,当时石闵让石鉴改姓为李,而石闵当时也还算石氏一族,所以有一段很短的时间叫李闵,在称帝后才改回本姓冉。这个谶言准不准呢?非常准。因为过了二百多年,李渊建立唐朝,李世民创贞观之治,李治继承,隋唐两朝,屡次出兵,灭尽周边所有胡国,不论高句丽东突厥西突厥等,都被灭了或者汉化了。李唐时期,中国周边连续一百多年都没有胡患,一直到安史之乱后才又开始。所以说谶言真的很有道理,很值得的研究。有一句名言叫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论能不能解释,至少这一历史事实无法抹杀。五胡族侵略中原,实施残暴行为时,汉族百姓是欺盼灭胡的,在五胡族时期不敢公开纪念冉闵,就采用棘的近音字靖字,希望天下平靖。佛教在当时已经盛行,塔是佛教中用来安葬高僧的专用建筑,所以李靖的武器就是塔,以此喻意李靖用塔把反汉者送西。为什么李靖的儿子哪咤要杀东海龙族,因为冉闵是被杀害于龙城遏径山,所以故事中的东海龙族始终是哪吒的对头。石虎还在世时,很尊敬高僧佛图澄,建武十四年十一月,石虎在太武殿大宴群臣,佛图澄看到殿内石板有棘生出,说了一句谶语:棘子成林,将坏人衣:后来冉闵杀尽石羯皇族,直接应验了这一谶语,棘子者,棘奴也,即冉闵的小字。这些谶语都记录在《晋书》《资治通鉴》中,并非虚构。哪吒是棘族,与冉闵的棘相同。古人相信轮回转世,汉人无法寄希望于晋室,当时很多人都期盼,冉闵能够尽快转世,杀尽胡族。为什么李靖仅是一名陈塘关守将,却称天王,因为冉闵死后的封号是武悼天王。李靖的武器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与冉闵的武器戟是一样的。李靖在天庭的职位是护天大神,等同于天帝护卫总管,与冉闵在世时长期担任后赵宿卫将领一职一样。哪吒为什么要打死石矶娘娘,因为羯族国姓是石姓,而石勒石虎都是以残暴著称,所以不管有没有道理都要打死石羯。

四 五胡族的前世后生

匈奴族:史书对匈奴族的最早记录是战国时期,王国维著《鬼方昆夷猃狁考》认为匈奴是商时的鬼方,昆夷,西周时的猃狁,春秋战国时的狄,胡,义渠。历史上的匈奴对中原产生威胁是在刘邦时代,冒顿曾经带军包围刘邦在白登,这时候是匈奴的最高峰时刻,在这之后由于汉朝各帝励精图治,到汉武帝时成功击败匈奴,迫使分裂为北南两部,南匈奴迁入河套,成为汉朝的藩属。南匈奴在西历前53年对汉朝称臣,以臣属身份进入中原,这时候的匈奴势力已经衰退,东汉设置护匈奴中郎将管理匈奴,视为藩属,西历216年曹操把南匈奴分成五部,按左右南北中分化,左部帅即左贤王刘豹,生子刘渊,在304年建前赵,308年正式称帝,年号永凤。不过前赵仅存在25年,329年被后赵石虎攻灭。此后匈奴族赫连勃勃建立胡夏(建国也仅25年,被吐谷浑灭国)。北魏推行汉化政策后,许多匈奴人被鲜卑与汉族融合,逐渐消失在历史中。西迁的北匈奴,隔了二百多年后,抵达东欧,发动战争,逼迫东欧蛮族哥特人斯拉夫人西迁西罗马帝国,间接灭亡西罗马帝国,欧洲历史从此进入中世纪黑暗时代。

羯族:319年石勒建立后赵,352年冉闵屠杀石羯一族灭掉后赵,此国建立33年被灭。羯族残存一万多名,一开始投奔慕容鲜卑,与鲜卑一起攻击冉闵,后来这一支残余羯族,出了一人名叫候景,投靠南朝梁武帝,在进入江南后,纵兵杀掠,最后被王僧辩和陈霸先消灭。梁朝也因此而亡国,陈朝建立。羯族从此以后不复见于历史。查相关资料,据报道,按基因检测确定现在还有俄罗斯境内约一千余人为羯族后裔,当年凶名赫赫,现在仅存千余人,不知道羯族的祖先有没有后悔,做人不应该太绝。

鲜卑族:源出东胡,东胡在被匈奴击败后,退到乌桓山与鲜卑山,以山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与鲜卑族。鲜卑族有慕容部/拓跋部/宇文部/段部/秃发部/乞伏部,在八王之乱时,鲜卑军趁机抢劫邺城,同时掳走大量汉女,在行军途中不便快速行进,将领下令不得挟藏妇女,违者斩首,按照正常应该释放掠夺的妇女才对,但是鲜卑军不愿无偿释放,硬是把掳来的汉女全部沉入易水,今河北省易县境内,易水为之堵塞,《晋书》对此沉痛记录黔庶荼毒,自此始也。乌桓族后来逐渐融入鲜卑族,而鲜卑族分别建立前燕(慕容俊,建国34年,被前秦灭国)/后燕(慕容垂,建国26年,被北魏灭国)/西燕(慕容泓,建国11年,被后燕灭国)/南燕(慕容德,建国13年,被东晋刘裕灭国)/北燕(慕容云,建国30年,被北魏拓跋氏灭国),在北燕后,慕容部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一蹶不振。而慕容部另一分支吐谷浑部,则迁移到甘肃宁夏一带,不以鲜卑族为族名,以吐谷浑为名,在663年被吐蕃灭国,前后存在约350年,在元朝时为西宁州土人,今天的青海土族就是后裔,主要聚集在青海土族自治县。慕容部与吐谷浑之后,鲜卑族的乞伏部登场,乞伏国仁在陇西建国,号西秦,47年后被赫连胡夏灭国。国主乞伏慕末与宗族五百多人投降后被处死。乞伏鲜卑的残余人士分别逃往北魏/北凉/东魏/北齐/北周,逐渐改姓改籍贯,多数被汉族同化。乞伏部之后是拓跋鲜卑,拓跋鲜卑发源于大鲜卑山,即今天的大兴安岭北段,因为拓跋部众梳辫子,所以历史上也称索头鲜卑或索虏,338年拓跋珪建立代国,定都云中,376年代国被前秦符坚灭国,存国38年。386年,拓跋跬称魏王,398年建魏国,史称北魏,534年北魏分裂成东西魏,分别被汉族融合。由北齐北周取代,而后被隋唐取代。拓跋氏在汉化过程中,根据《易经》改元姓。唐朝诗人元稹元朝文学家元好问都是拓跋氏孝文帝的后裔。《元和姓纂 拓跋》记录开元后,右监门大将军西平公静边州都督拓跋守寂亦东北蕃也,孙乾晖银州刺史,侄澄岘今任银州刺史《辽史 西夏外纪》同样有记录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则赫连国也。《元史 李桓传》其先姓於弥氏,唐末赐姓李,世为夏国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静如撰写《西夏国名考》讲道於弥乃嵬名之异译。《金史 西夏传》北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从这些史料的记录基本上判断,鲜卑拓跋部在北魏结束后,虽然在中原衰微,但是过几百年又在西北依靠羌族再度崛起,建立西夏,只不过势力不如从前,需要与羌融合才能够聚集实力,所以史上认为的党项羌,准确而言应该是鲜卑拓跋部与羌融合而产生。881年李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唐僖宗封定难军节度使,赐五州之地,990年李继迁被辽国封为夏国主,建立党项羌政权,1038年李元昊称帝公开建国,1227年蒙古灭夏,夏末帝李蚬投降,但是蒙古军屠杀李蚬及王族,掘毁焚烧西夏宫室王陵,至此拓跋氏在历史上消失。秃发鲜卑也叫河西鲜卑,与拓跋鲜卑同一源流,397年建国南凉,414年西秦灭南凉,前后18年。秃发鲜卑归于北魏,有一分支由秃发樊尼率领,进入青海甘南,《旧唐书卷二百七》有说秃发樊尼是吐蕃的始祖,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古代发音时,秃发与吐蕃的发音相似。如果这一说法确认的话,那么唐宋时期与中原并立的吐蕃,今天的藏族,实际上就是秃发鲜卑的后裔。鲜卑柔然部,《魏书》载柔然与北魏同时兴起,在北方加上北燕同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军事上柔然与北魏多年交战,一直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才不敢复南。鲜卑段部,曾经建立辽西公国,受晋室封号,段部后来与慕容部相争,被慕容部灭。鲜卑宇文部,与慕容部同时兴起于辽东,最后也被慕容部击败。沉默了一百多年,宇文部又再兴起,宇文泰建立西魏,其子宇文觉建立北周,北周建国25年后被杨坚篡位。龙城在宋朝时也叫黄龙府,岳飞曾经写词《满江红》,意欲直捣黄龙府,破灭金国,在对阵女真拐子马时,岳飞作为冉闵的同乡,成功击败拐子马,也算是替冉闵出了一口气。北周灭国后,鲜卑族就不再有所作为,史书也不再有记录。根据公开报道,在基因测定中证实今天的锡伯族的祖先就是拓跋部的后裔,因为当时鲜卑族并不是全部进入中原,依然有少量留在大兴安岭,在语言上,锡伯族与鲜卑族的发音也近似,西伯利亚以前的旧名就是鲜卑利亚,后来才演变成为西伯利亚。

羌族:《晋书 卷一百一十六载记第十六》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按这记录,姚弋仲为代表的羌族,其实是舜的后裔,因为舜姓姚,名重华,所以他的后裔之中有姚姓,舜的后裔众多,有的被封在中原,建立陈国,有的封在边陲,成为羌族的祖先,弋仲有子四十二人,常戒诸子曰:吾本以晋室大乱,石氏待吾厚,故欲讨其贼臣以报其德。今石氏已灭,中原无主,自古以来未有戎狄作天子者。我死,汝便归晋,当竭尽臣节,无为不义之事。乃遣使请降。姚弋仲在世时,就主动向晋室请降,而晋室也接受了,因为羌族没做过什么对晋室不利的事情,不象石勒石虎,东晋在碰到石琨时则是斩杀全部亲族,但对姚羌则相对礼遇。后来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苌没有听命,在384年建后秦自行称帝,后秦对待百姓比较宽松爱护,《晋书》兴遣将镇东杨佛嵩攻陷洛阳。  班命郡国,百姓因荒自卖为奴婢者,悉免为良人……兴性俭约,车马无金玉之饰,自下化之,莫不敦尚清素。这里说的是姚兴在位时,命令诸郡县,如果有碰到百姓因为饥荒自行卖身为奴的,悉数免为良人。而且姚兴自性朴素,车马都不作金玉装饰,部下也都仿效,敦尚清素。后来刘裕北伐泓将妻子诣垒门而降。赞率宗室子弟百余人亦降于裕,裕尽杀之,余宗迁于江南。送泓于建康市斩之,时年三十……姚苌以孝武太元九年僭立,至泓三世,以安帝义熙十三年而灭,凡三十二年。还是姚弋仲看的准,只不过他控制不了姚苌,假设姚苌没有称帝,而是向晋室称臣,那么就不至于全族尽诛,可见为了这三十二年的皇帝位,把全族都送上断头台,姚苌不如姚弋仲。

氐族:巴氐族李特率军下汉中,302年自称镇北大将军,303年定年号建初,304年李特子李雄攻下成都,建国成,306年称帝,338年李氏内乱,李寿杀李期夺帝,改国号汉,史书为记录方便,将巴氐李氏政权称为成汉,347年东晋桓温攻成汉,灭国。如果是从302年起计算,政权前后存在时间45年。350年氐族人符洪占关中,称三秦王,但是不久被麻秋毒死,符健继位。351年符健称大秦天王,大单于。352年称帝,国号秦。385年,羌族姚苌命人缢死符坚,称符坚为壮烈天王。394年,符崇被西秦斩杀,前秦至此全部灭亡。总计存在43年。296年天水氐人杨茂搜建前仇池国,317年杨茂搜的二个儿子杨难敌与杨坚头内斗,导致国力衰败,371年前秦符坚派将军杨安攻仇池,灭国。前后存在75年。447年-477年,杨茂搜的后人杨文德建武都国,后来北魏灭国,存在30年。472年-553年,杨文度建立武兴国,后被北魏灭国,存在91年。479年,杨文香建立阴平国,580年,北周灭国,存在101年。383年,杨定自称仇池公,招氐汉民自立,建立后仇池国,442年,东晋刘宋灭国,存在59年。

卢水胡:这个胡族最早的祖先被认为是商代的卢方,在商代古墓妇好墓有出土一件玉器,刻有卢方皆入弌五字。《尚书 牧誓》也有记录卢,周武王称我友邦……卢 彭……,周武王伐纣后,卢方国与彭人部落合并成为彭卢,春秋时义渠国灭彭卢国,秦汉以后彭卢族吸纳匈奴/月氏/赀虏/杂胡/秦胡/羯/羌与汉,最后形成卢水胡。南北朝时,397年卢水胡族沮渠蒙逊聚众起事,401年建立北凉,439年北魏灭北凉。北凉宗室西迁高昌,在西域继续建国,460年被柔然灭国。1979年中国考古队有挖掘出土了高昌北凉国王沮渠无讳与沮渠安周墓。

白奴族:一支典型白种人外貌的胡族,随匈奴族侵略中原,白奴族应该就是当时西域的白种人,在被匈奴族击败后,掠夺为白奴,史书中的记录很少,在匈奴族失败后,就被汉族驱出中原。

库莫奚:准确说,这是宇文部鲜卑的别支,在被慕容部击败后,宇文部有一支窜匿松漠之间,并没有独立建国,仅以游牧方式在北方散居,南北朝后曾依附隋唐,最后依附契丹,部众也融入契丹,在契丹建立辽国后消失。

契丹:在库莫奚东,是鲜卑族中最后兴起的一个部落,在慕容部击败奚部时,契丹也同样被击败,不断北迁,最后依附高句丽,在唐朝击败高句丽后,无人抑制其发展,唐朝末年趁唐朝衰败而发展起来,建立辽国与西辽国,后来被女真/蒙古分别灭国。鲜卑族及分支才算结束。

前凉:这是汉族张轨在301年建立,376年被前秦符坚灭国。386年张天豫试图复国,但前秦立刻就灭了张天豫,至此前凉全部结束。前凉因为是汉族所建立,所以一直奉晋室为正统,没有称帝,只称公或假凉王/凉王。初始用晋室年号,320年后才改元。

西凉:由汉族李皓建国,400年建立,421年被北凉灭国,422年李氏西渡沙漠,占据伊吾,今新疆哈密,建立伊吾西凉,史称后西凉,442年伊吾西凉降北魏,改为伊吾王。李皓自述是汉朝李广后裔,《晋书》载皓,字元盛,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其后代有了李虎,李虎生子李渊,建立唐朝,李渊之后有李世民与李治,连续数十年对周边胡族动兵一一攻灭,灭胡者李的谶语,在此时产生最终效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

  • 拒绝感情里任何暧昧情绪的四大生肖

    69属鸡女命2020运势详解,69年农历4月29属鸡女2020年的运势 提起69属鸡女命2020运势详解,大家都知道,有人问69年农历4月29属鸡女2020年的运势如何?,另外,还…

    2023年8月21日
  • 会越来越富的女人面相旺夫(会克夫的六种女人面相)

    1、女人什么面相旺夫不是完全的面相吧?还要结合八字什么的吧2、会越来越富的女人面相是哪一种呢?看看马云你就知道了,这个就是精神寄托,不用相信,把你时间精力放到工作上你就会富裕3、哪…

    2022年11月14日
  • 懂得珍惜眼前人_不会错失爱情的四大星座

    本文共计88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分钟。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总是羡慕别人的爱情,不懂得如何珍惜身边的人,想要的越多,失去后就会越后悔。但也有一些人明白最好的就在眼前,他们全…

    2024年9月17日
  • 日月星辰中的“辰”,指的是什么,又是啥意思?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在这个世界上,宇宙的浩瀚无边始终让无数人神往,不少的人为了一睹那漫天的星光,不惜跋山涉水去到人人口中的观赏圣地。星光璀璨,月光皎洁,日月…

    2022年6月2日
  • 我恨双鱼座-双鱼座的人真的很讨厌吗?

    作为喜欢研究星座的的朋友,肯定最想知道我恨双鱼座这样的问题,今天无心风水网小编就带一起探寻星座知识的世界,同时一起来探讨下我恨双鱼座在我看来,是双鱼座哦,只是没有一个女孩,我真的很…

    2022年11月4日
  • 脸皮太薄不好意思做微商的生肖

    厚脸皮和脸皮薄有什么区别吗?有呀,脸皮厚了在意是事情就少了,心胸就开阔了,脸皮薄了,你会在小事上纠结死,是不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多。脸皮薄,因此不会拒绝的星座是哪一个?天秤座的人是…

    2023年12月22日
  • 老黄历看日子生肖运势查询(2024年1月7日)

    老黄历看日子生肖运势查询(2024年1月7日)公历日期:2024年1月7日 星期日 摩羯座农历日期:二〇二三年冬月廿六 日曜日干支纪年:癸卯年 水兔 纳音:金箔金干支纪月:乙丑月 …

    2024年1月7日
  • -->
  • 射手座8月5日运势大揭秘

    本文共计86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分钟。准备好迎接属于你们的闪耀时刻了吗?宇宙为你们铺设了一条金光大道,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天!让我们一同揭开这神秘面纱,亲爱的射手座朋友们…

    2024年8月5日
  • 天蝎男易爱上哪个星座女

      和金星天蝎男最配的金星金星水瓶金星天蝎座感性而又奥密,对待恋爱他们慎重而又坚决,爱上了一局部就不会转化,那么最疼天蝎女的星座男是谁呢?最吸引天蝎男的星座女是谁?沿途来看看吧  …

    2022年11月14日
  • 男属鸡的属相婚配表

      初一出生属鼠的人:初运平平,中运遇贵人帮助,荣贵发达可期,有望光..2022-04-06属鼠的属相婚配表(1922、1936、1948、1960、1972、1984、1996、…

    2022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