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雚字本义是什么?目前有两种解读,一种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读,认为雚,小爵也,意思是说,雚是一种叫爵的小酒杯。此说未被后世采纳。另一种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字训古学家顾野王《玉篇》的解读,认为雚是水鸟。宋代《集韵》更进一步猜测,或作鹳。后来,很多辞书都把雚认定为水鸟白鹳。
雚字甲骨文字形
后世不认可许慎的小爵说,是有道理的,其依据就是《诗经·国风·豳[bīn]风·东山》的一句诗雚鸣于垤[dié]。换句话说,后世用雚鸣于垤否定了许慎的小爵说,但认为雚字本义是水鸟或为白鹳也是依据不足,但后世的权威辞书均采纳了雚本义是鹳的解读,换句话说,认为鹳的初文是雚。如,雚,同鹳,鸟名(《辞海》,1999年合订本第750页),雚,水鸟名……《诗经·豳风·东山》‘雚鸣于垤’今作鹳(《辞源》1983年版第3315页),雚,水鸟名(《王力古汉语字典》2000年版第1611页)。
另外,各辞书都认为,雚是一种草,即芄兰。此草的果实成熟后会炸裂,果皮有小鸟羽毛般纹络,种子上有蒲公英那样的绒毛。裂开的两瓣果壳与果蒂相连加上绒毛,看上去很像两只亲吻的小鸟。这是雚字的引申义,不是本义。
芄兰果实炸裂确实像鸟,雚字的引申义之一(网络图片)
古人之所以把雚误读为鹳,关键在雚鸣于垤的垤字上。垤,《辞源》解释为蚁塚,蚁洞口的小土堆。实际上,凡是会挖掘地穴的动物,其洞口都会形成小土堆。雚鸣于垤中的垤,是雚自己挖的地穴洞口形成的小土堆。古人观察不细,误以为是水鸟白鹳站在小土堆上鸣叫。
一般情况下,猫头鹰生活在森林当中,昼伏夜出,又称夜猫子。这导致古人习惯地认为,在垤(土堆)上鸣叫的鸟是水鸟,猜测是白鹳。宋代《集韵》对雚的解读或作鹳中的或实际上是一种不肯定的猜测,后世则把这种猜测当成肯定,强行把诗经中的雚鸣于垤改作鹳鸣于垤,误读至今。
三只纵纹腹小鸮在巢穴洞口(视频截图)
从现代研究看,世界上现有240多种猫头鹰,很多白天捕猎,也不在森林中生活。比如雚鸣于垤中的雚,就是一种穴居猫头鹰,学名纵纹腹小鸮。这种猫头鹰会自己挖地穴,在地穴里孵蛋,养育后代。它们挖掘的地穴洞口四周会形成土堆,如蚂蚁窝洞口的土堆一样。
这种穴居的猫头鹰,本名纵纹腹小鸮。这种猫头鹰通常把巢穴建在悬崖的缝隙、岩洞、废弃建筑物的洞穴等处,有时也在树洞或自己挖掘洞穴。诗经中所说的雚鸣于垤中的雚正是描述的这种会自己挖地穴的猫头鹰。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看到站在自己洞口土堆上鸣叫的纵纹腹小鸮鸣叫,于是用雚鸣于垤记录这种情景。
纵纹腹小鸮这种猫头鹰,在我国广泛分布,新疆、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广西、贵州、陕西、宁夏等地均有它的身影。
诗经里的豳风,指的是豳方国的民歌。豳地即现在陕西旬邑、彬州一带,是周族部落的发祥地。旬邑至今还生活穴居的纵纹腹小鸮。可能古人对豳字的本义不甚了解,就以邠[bīn]字代替,后来邠字又被彬[bīn]字代替。于是,豳地演变为今天的彬州。
猫头鹰种类很多,生活习性不同,因此猫头鹰用不同的名字命名。如,雚是猫头鹰的通称,權是站在枝头的猫头鹰,鸮是用鸣叫命名的猫头鹰,鸱是用俯冲捕猎命名的猫头鹰,枭是站在远处树上的猫头鹰,鸺是白天休息夜晚捕猎的猫头鹰,鹠是不迁徙固定栖息地的猫头鹰名。
有长长耳羽的猫头鹰领角鸮(网络图片)
雚,甲骨文字形是一种有耳羽的猫头鹰,楷书的雚字的艹就是猫头鹰的耳羽,吅是它的两只大而圆的眼睛,隹指它的身体。
雚字从甲骨文到楷书演变
通过上述考证,大家终于明白,雚鸣于垤不是白鹳在蚂蚁洞口鸣叫,而是一种穴居的猫头鹰(雚)在自己挖的地穴洞口的土堆上鸣叫。雚鸣于垤再也不能写作鹳鸣于垤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