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夷山,甚至在外地经销武夷岩茶的店(馆)中,及有的茶书茶文中,都把茶的名丛误写为名枞,老丛写为老枞。这在产茶当地和茶界人士中,尚知其意,而业外人士若按字面去解释,则感到莫名其妙。
名丛,是从武夷菜茶中挑选出来的优异茶叶。在历史上,由于大都采用有性的茶籽繁育,非常容易产生变异。武夷山茶农及茶家,则根据这些茶树的不同特征和情形,遴选出各种茶丛,冠以名称,单独制作。早在明代就有珍品白鸡冠,清代及民国初年,名称越来越多,竟达千余种。其大体是根据生产环境、茶树形态、叶片形状、叶子颜色、发芽迟早、茶品香型、传说故事、种植年代等方面来命名。至今尚见记载的达280个。这些茶名颇具文彩、富有内涵,且品质优异,深得认同,为武夷岩茶一大特色。2002年国家批准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条例中,将名丛统归作为武夷山一大类产品茶,并订有感观标准。老丛则是指树龄较长,且有丛味的茶树或茶品,多指水仙。
丛解释为:聚集,如:丛生(见《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版,40页);丛字的繁体字为叢,释之为:丛生的草木(见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2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11月,891页);叢字的异体为欉。 欉,俗叢字,草木丛生。(见许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第二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10月版,1323);清《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510页有解曰草木叢生曰欉;百度注:古同丛。
据查欉用于武夷名丛,最早见诸于林馥泉1943年《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铅印本)。后来有人将此字想当然地简化拼合成枞字。
枞 与丛。 枞字,《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1275页注释有三:①树木名:柳杉、松;②姓:如汉代有枞公;③县名,枞阳:在安徽省南部。其繁体为樅,音(zong,冲);清《康熙字典》, 495页有释:樅,松叶柏身。太庙梁材用此又姓。
据以上的注释,丛枞含义根本不同,因此名丛和老丛的丛不可用枞。陈家懋《中国茶经》、王镇恒《中国名茶志》上也均用丛字。
来源:闽北日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