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除了年俗以外,最能体现节日气氛的就是食物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最初只是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保障,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物逐渐摆脱果腹的基本功能,变得多样起来,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传统和特色。春节作为我国最早祭祀自然万物、祈求丰收的节日,春节食品也最受到重视,因此春节食品种类繁多,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都摆到了餐桌上,但是最能反映年味的反倒是饺子、馄饨、花糕、枣卷、汤圆、年糕等食物,他们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子孙繁衍、健康长寿、繁荣昌盛;这也是人们过年共同的愿望。
春节的食物中,最能体现过年气氛的,北方是饺子,南方是年糕,虽然这两样食物平时都能吃到,但是过年时候的不一样,北方人如果不吃饺子,感觉年都没过,除夕晚上吃饺子,初一早晨吃饺子,很多地方一直到初八每天都在吃饺子,南方人无法理解北方人对饺子的热爱,饺子不仅是北方人们喜爱吃的食物,还成为了一种仪式化的食物,过年吃饺子已经成为了一种仪式。
北方人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呢?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饺子是交子的谐音,是在子时两天相交时候吃的食物的意思,确实,北方很多地方过年都在凌晨12点吃饺子,但如果以此来解释,未免有倒退的意思,而且一个年俗食物是用时间来定义,这恐怕难以说明过年吃饺子的真正含义;还有观点认为:古代人们要吃在除夕子时吃饺子,有岁更交子之意,就连乾隆皇帝也是按照这种习俗来过年的,在子时必吃饺子,这在《乾隆帝起居注》都有记载,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饺子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是人们春节必吃的食品,应该有其更深层的意义。
说起来,饺子和馄饨有一点的联系,饺子和馄饨在今天是两种不同的食品。其实饺子就是馄饨的一种,是由馄饨发展而来的。关于饺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那就是张仲景,张仲景回家的时候遇饥民,这些人都无家可归,很多人生了病,于是张仲景利用药材和食物制作了馅,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后,连汤带食盛在碗里送给百姓,百姓服下后,浑身发汗、血脉通畅,两耳变暖。从此,人们从冬至吃到除夕,成为春节时期的民俗食品。
张仲景制作饺子只是传说,而史书中的记载在三国时期的《广雅》,那时已有被称为馄饨的食品,但馄饨长什么样子,没有记载。北齐时颜之推说:今之馄饨,行如僵月,天下通食也。从这一记载可以获得两条信息:一是当时的馄饨形如惬月,与今天之饺子颇为相似;二是当时已经是很常见的食物,因为他说馄饨为天下通食。《正字通》记载的更清楚:饨,今馄饨,即饺饵别名。俗屑米面为末,空中裹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其形状和做法和今天的饺子无异。饺子古称饺饵,可见,古代饺子就是馄饨。关于馄饨的得名,《资暇录》中有记载:以其混饨之形。《通雅·,饮食类》引程大昌言:馄饨,出于浑氏屯氏。
馄饨和混沌音同,字形也相似,二者有什么关系吗?我们不看哲学概念的混沌,而是看看其他的记载,《庄子,应帝王》载:南海之帝为愉,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愉与忽时相与遇于混饨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愉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这里的混沌就是混沌大神,他没有眼鼻耳口目七窍,是一个封闭的统一体,而馄饨的外观跟混沌大神是类似的。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推测,饺子是馄饨演化而来的,而馄饨代表的就是世界未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混沌状态的结束就是宇宙大地的开始,就是万物出现的开始。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希望万物新生,因为只打(吃)破混沌(馄饨),万物才能开始新生,吃馄饨不是为了美味的享用,而是为了信念的礼仪规定。过年也是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到来,又是一年的开始。
在北方,各省市也有结婚时吃饺子的习俗,其寓意很明确祈求妇女生育、子孙繁衍。饺就是交,饺子就是有两角的馄饨,象征男女相交、阴阳相合得子。大年初一早晨吃饺子,寓意春之将至,天地合而后万物生焉。((礼记·郊特性》)这正是因为饺子就是混沌,是万物生前的母体。在春节吃饺子其内在实质是寓意着新生,这一意识自有人类以来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其最终的目的是祈求人类的生育和繁衍。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一现实的原因,即使饺子是混沌,代表着宇宙的开端,也不会在民间具有生存的强大生命力。正是这两种原因,使得春节吃饺子这一习俗盛而不衰,成为一种仪式化的习俗。
现如今,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吃饺子的含义,但是习惯这种强大的力量让人们都认为吃饺子象征着明年更加美好,再加上现在食材丰富,饺子也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好吃,饺子正逐渐成为全国人民都喜爱的食物,这得益于交通的发达和物流的迅速,再加上制作方便,存储方便。
不过,虽然全国人民都喜爱吃饺子,但吃饺子并不是全国人民的年俗,这依然是北方人民的年俗,这就是习俗强大的力量,而这也让全国保留了更多的年俗,而不是千篇一律,让各个地方过年风俗更加有趣。
今年,你吃饺子了吗?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