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宁强葬俗比较繁杂,具体包括送终、移床、烧倒头纸、寿鞋、灵堂门签、灵塔、招魂幡、孝伞、入殓、守灵、吊唁、出殡等,接下来随小编一起看一下,汉中宁强传统葬俗。
送终:老人生命垂危的时候,子女等亲属要守在身边,听其遗言,这习俗在当地称为送终。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被人们视为人生一大憾事。
移床:老人临危的时候,家人要将其挪到正厅(堂屋)临时铺设的床板上。传统习俗认为,老人如果死在床上,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进而无法超度。有些地方把死者是否死在床上,视为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如果子女在床上去世,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
烧倒头纸:在许多地方,老人去世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叫烧落气纸。当地在烧纸时还要鸣放鞭炮,一表示死者归西,二向邻居报丧,邻居听到鞭炮声会不约而至前来帮忙。
寿鞋:死人穿的鞋子叫寿鞋,寿鞋的鞋底上要绣莲花、梅花、中间绣一变形寿字。在葬礼上,莲花表示佛,有佛送逝者到极乐世界的意思。梅花则预示着幸福安康,寓意寿终正寝。寿鞋一般由死者的女儿或儿媳来做,如果没有女儿或儿媳,要请外边的人给做。
报丧: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尽快穿上孝服,包上孝帕,向亲友报丧或登门通报死讯。如果是远方的亲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宁强羌族与汉族不同,羌族人是用钱串子来报丧的。钱串子又叫长钱,由白纸剪成。在汉中其他地方,钱串子用于清明节前祭祖时插坟头上用的。宁强县除此外,羌族人还用钱串子向村子里的人报丧。羌人家中有人去世后,孝子就自己或请人剪一串长约两米的钱串子挂在大门口,向街坊邻居报信,邻居们看到后会主动前来帮忙料理丧事。钱串子挂的方位根据死者的性别来确定,通常为男左女右,邻居们根据挂的方位,就知道是谁去世了。
灵堂门签:放在灵堂门厅上的门签,又称吊子,为宁强县羌族丧俗中的剪纸。吊子每幅长58厘米,款38厘米,共由五幅组成,当地人称一堂。吊子颜色以黑、蓝、白色为主,根据死者性别不同,选用不同的图案。男的用仙鹤,通常与松树结合,象征着高寿或寿终正寝。女的用荷花,荷花下是一只升子,有高升、升天的意思。松鹤和荷花一般是固定的图案,80岁以下的人通用。80岁以上的人,有用寿字代替仙鹤和荷花的。在过去生前改嫁过的女人去世后用牡丹,现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剪纸艺人对改嫁过的女人也剪荷花,如果剪成牡丹,就会被人们认为这个女人生前为追求富贵而改嫁,有不纯洁的意思。
灵塔:灵塔也叫吊丧塔,相传商周时期,周文王、姜子牙带领羌人征战,当时宁强内的羌人参加敢死队征战,其将士多有丧亡,由于是在战场,尸首多不能回家,将士们看到,心里非常难过,为了避免动摇军心,姜子牙想了个办法,制作纸塔收进死者亡魂送回故乡,所以称之为灵塔,这一习俗一直被羌族人沿用至今。
灵塔由40厘米见方的白纸剪成,悬挂在灵堂的顶棚,为倒装。羌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在家中停留三天,灵塔就是死者灵魂暂住的地方,死者的亡魂会在灵塔中看着亲人为其操办后事,看自己的子孙是不是尽了孝道。因此制作灵塔是羌族人葬礼的重要习俗。
招魂幡:依照当地习俗,丧葬时要用招魂幡招引亡魂,这一习俗源于人们的古老认识:一个人死后,灵魂不会随肉体一起死去,而是在熟悉的地方自由飘荡,这样的话亡魂就不能顺利到达阴间,于是人们就剪制出招魂幡,用它来控制死者的亡魂,使亡魂与肉体一起埋到坟墓中去,或者说被送到人们心目中的天堂。
在出殡的时候,由亲人在棺材前手执招魂幡,幡阵中一般配有金童接引西方路,玉女随行极乐天的对联。招魂幡和灵塔须在棺材下葬前焚毁,寓意灵魂与肉体一起安葬、安息。
孝伞:儿女为死者制作孝伞,这是流传至今的宁强县羌人葬俗,孝伞通常有死者的儿女制作或购买。儿子用白色的,称为孝伞。出嫁女儿用彩色的,称为花伞。死者所有的女儿需要每人制作一顶。孝伞的伞体高50-60厘米,伞面周长160-180厘米。用绳子和竹竿串联围成,状如无顶圆柱体。
入殓:死者入棺入棺前,子女要为其整容。诸如剃头、刮脸、擦洗身子、穿寿衣等,然后再用纸钱盖住脸。为死者穿寿衣时不能把眼泪滴到逝者身上,否则以后就会梦不到逝者。宁强当地习俗,逝者的寿衣必须是单数,一般穷三件、富七件、不穷不富穿五件。穿好寿衣后,要依照阴阳先生选择的时刻,正式把遗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守灵:逝者家人从老人死后到入棺之前,要昼夜轮流守在死者铺侧,以表示对逝者的孝敬,这在当地称为守铺。死者入棺以后,家人要守护、睡卧在灵棺旁,这在当地称为守灵。逝者正式入棺前,为了表示子女的孝心,子女们会请阴阳先生为死去的亲人念经超度。期间左邻右舍(非族亲)会前来帮忙干些活,诸如妇女洗碗摘菜;男人则干些担才、挑水等的体力活。
吊唁:吊唁时当地葬俗中比较隆重的场面,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一样。死者子女听到消息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最快速度赶回奔丧。出嫁的女儿要做好纸活,诸如纸车、纸马、纸童男女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子女还为去世的老人送上纸车、纸楼等,然后找亲朋帮忙送纸活一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时要放鞭炮,以表示女儿已到。丧家听到鞭炮响,也要放鞭炮并打着纸伞跪在来者必经路中央、背对着来着以示迎接。到家后要烧纸、哭悼,直到有人劝慰时才停止哭泣。
来吊唁的亲朋,多会带些礼品或礼金,70年代的葬礼,多数是一把挂面、一封饼干、10张草纸,基本上算是大礼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送礼多用现金,金额视与死者关系远近而定,直系亲属有拿500元、1000元的,非直系亲属通常100-300不等,视各自经济情况而定。
出殡:出殡又叫上山,出殡要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吉时,这在当地叫开殃榜。出殡前要先起灵、装陷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陶罐里,出殡时由大儿子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
出殡的程序一般是先转棺,也即把棺材移入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品,由知客主持礼仪,丧主跪拜。等阴阳先生读完祭文后,引导孝男开始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后,盖封棺盖,然后用绳索捆好棺材。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扛引魂幡,次子拿灵位牌(遗像),其余孝子们要手持哭丧棒,随时准备出殡。
一切准备就绪后即可起杠,伴随着起杠的还有两项仪式。一是孝子跪拜,感谢亲朋前来帮忙,送别老人上山。二是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差别。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乐器齐全;穷人家的葬礼,可能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小一些。
在传统丧礼出殡路上,还有几项礼仪,如抛撒纸钱,燃放鞭炮等。抛纸钱是抛撒用白纸做成的状如铜钱的纸钱,-般由专人在孝子前而抛撒。在起杠后,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都要然放鞭炮、抛撒纸钱,进行路祭,下葬时,更需如此。大多数山里路都不好走,抬棺的人自然不少,男女老少齐上阵,年轻青壮者自然要抬扛子,体力不行者则拉的拉、推的推吆喝着将棺材送上山。(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