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问你年龄,那说说你属啥?过年了,这样的唠嗑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十二生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家都很熟悉。毕竟,每个中国人,自打出生以来就拥有自己的生肖。
关于十二生肖的来历、排序等,民间历来不乏讨论和争议,有的已绵延上千年。其中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排在十二生肖首位的为什么是鼠?可以说至今仍是悬案。
鼠年说鼠,团结君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鼠排在十二生肖首位的几个代表性说法。看看你更认同哪一种?
传说论
据说在黄帝大战蚩尤时期,为了文字记载,黄帝派仓颉造字,但造好字后发现很多老百姓都不识字,连代表时日的天干地支这二十多个字都记不住,于是黄帝决定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每个时辰。但是用哪十二种动物代表让黄帝很纠结,便让仓颉下令,邀请所有动物在正月初一来宫殿门口集合,而前十二名就会成为代表属相。
于是,所有动物为此开展了一场激烈的比赛。老牛知道自己脚程慢,连喘气的功夫都不敢有,日夜兼程,最终以第一位的姿势到达。接着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猫也陆续赶来。黄帝为解决了此事颇为开心,命人去仓库里拿来喜烛祭天地。而此时的老鼠由于来的晚,但又不愿意空手而归,便钻到了仓库偷吃东西,正巧就把黄帝要的喜烛给咬出了两个大窟窿。被黄帝派去拿喜烛的人就看到了这么一幕,大惊失色,回去禀告黄帝说喜烛被老鼠咬破,而里面却装满了火药。
原来,这喜烛是蚩尤在打不过黄帝,假意归顺的时候送的礼物,企图要在黄帝上香的时候炸死黄帝,但却意外被老鼠咬破而被未能得逞。黄帝听出了一身冷汗,心想老鼠是立了大功,于是便提议封老鼠为十二属相之首,这也得到了所有群臣和动物的拥护。当然,猫除外,毕竟它就成了第十三名,无法位列其中。这也是自古猫鼠结仇的说法之一。
类似的民间传说还有不少。比如,玉皇大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猫与鼠结了仇。当时大象也来参赛,被老鼠钻进鼻子,给赶跑了,其余的动物,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却窜到牛背上,阴差阳错排在了第一位。尽管这些传说故事科学依据不足,但却体现了早期人们对十二生肖的先后排序做出解释的愿望。
阴阳论
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十二生肖当然也不例外。而区分动物的阴阳属性,主要是通过看动物足爪的方法。单趾为阳,双趾为阴,像牛有四趾为阴,虎有五趾为阳,兔有四趾为阴,龙有五趾为阳......而这些动物中,只有老鼠是特殊的,老鼠前足是四趾(本来是五趾,但因为前爪大拇指退化,只显示四趾),后足是五趾,被认为是前阴后阳,集阴阳于一身,因此才被排于十二生肖之首。
时辰论
在几种说法中,时辰论是影响面比较广的,也是较能被大众所接受的。时辰论的根据是动物习性与时辰的对应关系。
在古代,主要是以十二地支来记录全天十二个时辰的,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的凌晨一点是子时,根据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性,此时正是老鼠活动作为频繁的时候,所以,古人常称这段时间为子鼠。而凌晨一点到三点是丑时,牛习惯在夜间吃草,农夫们也会在这时间起来挑灯喂牛,所以被称为丑牛......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一天的时辰和动物搭配就被排列了出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而后来,人们把这种纪时法运动到纪年上,也就是如今的十二生肖。自然,对应十二地支,老鼠很自然被排于首位。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序及鼠排首位的原因,以上是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相关的解释和说法还有很多,不但丰富了十二生肖的文化内涵,也对人们了解十二生肖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与鼠有关的多是鼠目寸光等含有贬义的词语。然而,生肖之鼠也有着自己特殊的吉祥意义:
聪明的象征
鼠嗅觉敏感,警惕性高,身体灵巧,穿墙越壁,奔行如飞,还有游泳的本领。在保全性命的问题上,老鼠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智慧和才能。人们常用比老鼠还精来形容某人的机灵。自然界发生灾难比如地震、水灾、旱灾等时,鼠也往往能提早做出反应。也有民间说法认为鼠性通灵,能预知吉凶灾祸。
富足的象征
在中国有些地区,老鼠被奉为财神。浙江一带传说是老鼠咬破了天神的袋子,把五谷留在了人间。还有人提出更科学的观点:其一,人们希望老鼠能够给自己带来谷种,以使自己食物充足;其二,老鼠肯光顾的地方,一定是粮食非常充裕的,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人家可以免于饥饿之苦;其三,鼠洞里的粮食往往堆积如山,人们也希望像老鼠一样,使生活更加富足。由此,也就不难看出人们为什么把老鼠奉为财神了。
多子多福的象征
老鼠之所以家大业大,是因为其超强的生育能力。一只母鼠在自然状态下每胎可产出5到10只的幼鼠,最高甚至可以达到24只,并且老鼠的妊娠期只有21天,母鼠在分娩的当天就可以再次受孕。如果不是遇到天敌袭击或者人类大规模的捕杀活动的话,大部分老鼠都能够安享晚年、寿终正寝,而且子孙满堂,这是其它动物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鼠被民间视为多子多孙的象征。
(欢迎留言,说说你更认可哪种说法。)
作者:周福志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