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观象看风水

1.看风水、看相、看生辰八字这些是来源于周易吗

一、《周易》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认识,“看风水、看相、看生辰八字”是属于数术范畴。

真实的情况是二者是两个体系的知识,从主体论和认识论、方法论等等都不同。只是有一些人利用大众对《周易》的不了解,进行附会,以增加其神秘感。

看看《火珠林》、《阳宅秘诀》、《雷庭心法》、《太清神鉴》、《人伦大统赋》等,都是对《周易》断章取义。现代的人写的就不在此例,往往是不能自圆其说。

二、这些问题说到底是哲学、宗教、方术的问题。建议你到佛教寺庙找一位老法师,他会说的更透彻些。

如果不方便的话,你可以读一下《觉海慈航》、《命自我立》。 三、下面给出一些参考资料: 1、周易 周易的起源与发展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的核心讲“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

而这三者也正好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又是中国管理哲学的核心。因此,值得重视和研究。

一、简易 简单管理是管理发展的方向。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普及化,是“简易”的路径。

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基因密码结构、基因代谢规律、基因进化规律,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 二、不易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因密码DNA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包括城市、政党、政府、企业、团队、产业、市场等所有组织系统,构成其生命系统的基因密码、DNA结构和基本代谢规律,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主要课题。

而易学的“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64卦”等准数学模型,为研究系统组织基因的DNA密码、结构和代谢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变易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变化就是变易,“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彖传”、“象传”、“文言”等,核心思想讲述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易经》以“全息”、“系统”、“变易”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变易”的类数学模型;为我们研究企业、团队等组织系统的生命周期,组织DNA代谢、遗传变易和生存竞争,如何更好地把握变革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路径。

2、堪舆学 堪舆学的起源与流派 堪舆学即风水学,其起源久矣!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春秋时,《尚书》中有:“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

的记载。至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乎?……堪舆家曰不可”的记载。

到明朝时,大军事家,也是堪舆名家,《郁离子》的作者刘基,在一次南游中行至大屿山一带,曾发感言:“奇哉大屿山,日后定可富甲天下!(大屿山,即香港第二大岛。)”而今事实证明了他的推断。

在我们对他精湛的堪舆造诣所折服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堪舆这门学术的神妙! 那么何为堪舆?《淮南子》中有:“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

它是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星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从而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寿夭穷通。因此堪舆(风水)与人之命运休戚相关。

从之所以叫风水上又可以看得出,风和水在整个堪舆界学术理论中的重要性。其实,研究风和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研究“气”。

《皇帝内经》曰:“气者,人之根本;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顺之则亨,逆之则否。”《易经》曰:“星宿带动天气,山川带动地气,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

因此,可以看出气对人的重要性。但为什么要研究风水呢?其实,气与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古书载: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又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水龙经》也有“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等等,都说明了风和水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从宏观上讲,靠水的地方就比不靠水的地方要发展的快。

比如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在二十世纪中叶,亚洲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得风气之先,于六、七十年代经济飞速增长,一跃而成为亚洲经济的排头兵,给整个亚洲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为世界所瞩目,被称作亚洲四小龙。然而当你去研究他们时发现,他们所处位置不同,语言文化不同,经济体制也不同,但是却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环海地区。

这种现实情况与风。

2.很多人相信风水先生,风水那类说法是真的灵吗

算命其实是有讲究的 按照易经算命是非常普遍的 其实很多算命人的话都是不伦不类 但是也有的是金玉良言 去算命 算命人绝不能将话说死 比如\"此事你大可放心 必有大成\" 那当事人就有可能不再努力奋斗 要说能不能相信 这就要看人了 主要看自己的因缘际会 能否遇上得道高人 或者自己学会也可以 但是自己算自己的切不可深谋 俗话说医者不自医 占者也不自占 但是浅浅一卦还是可以的 我信 但不是每个神棍的话都信 他们是不能算出未来的,风水只是利用自然的一些奇妙的所在来帮你改运而已 “风水”一词来源于郭璞《葬经》中所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即与地脉、地形有关的“生气”。

风水最简洁的表述可以叫“时空”,也即是所有建筑的时间和空间、形势和方位不同,其所秉之气也不同,最终吉凶祸福也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风水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山脉、山水的方向等。

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 《辞海》风水是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 易经与风水学的区别: 风水是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山脉、山水的方向等的中国古代方术。有顺风顺水,生机旺盛之说;易经是一门古代哲学。

两者不可混淆。以下内容为《中国易学史》的大致内容,非《风水史》。

风水的最终目的是对一个生态环境作出合理评估,以达到环境生态中物质能量信息的集中体现,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发展世界观! 【上古及先秦时期】 [编辑本段] 伏羲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和人类的始祖,姓风,建都于陈(今河南开封东)。《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认为八卦乃伏羲所画。 神农 亦称连山氏、烈山氏。

一说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为姜永(今湖北随县)人,相传伏羲氏所作之易,经十九传而至神农氏。

神农氏扩大了易象的运用,运用阴阳升降消长之象和理数,奠定了中医之基础。相传其复演八卦而为六十四卦,作《连山易》。

黄帝 古史中说他本姓公孙,因居姬水,故改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伏羲之易,至神农氏后又经八传而至黄帝。

其治易,用途甚广,深致远,制器尚象,发明了文字、音律、乾支、五行、天文、历算、舟车、宫室、杵臼、方矢及棺椁衣衾,并据易而立礼制,兴礼乐治百官,济万民,开拓中华之文化,还曾作兵家八阵法以破蚩尤。黄帝之易,以坤为首位,认为坤象地而属土,而地面上的万物,均由坤土之功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作《归藏易》。

周文王 商末周部落领袖,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故亦称伯昌。

周武王之父,武王有天下,追尊为文王,故又称文昌。相传其被囚羑里时,曾取法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取象于乾,裳取象于坤),演易而穷究天人之理,演伏羲八卦而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

姜尚 姜尚,名望,又称姜子牙。其祖原居东方、与禹一起治水有功,对于吕,遂以吕为氏。

因周文王曾封尚为专管军事的太师,故又称“师尚父”。传说,姜尚早年很穷,虽有才华,但怀才不遇,后听说文王求贤,遂到渭水支流钓鱼,果为文王所赏识。

文王被囚羑里归国后,重用姜尚,参与策划伐商大计,后来扶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民间常称他为姜太公。

传说古代兵书《六韬》为他所著。 周公 西周杰出政治家。

姓姬,名旦,亦称公旦,叔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

文王之子,武工之弟。相传他不仅精通易学,还曾作八卦爻辞。

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3.像风水、玄学、周易这些东西是迷信吗

中华先民,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李世民邀袁天罡、李淳风推算国运编写预言第一奇书《推背图》姜子牙《万年歌》预言三皇五帝后中国各朝代国运兴衰,鬼谷子通天彻地,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古代如此多的奇人异事,本领高深莫测,更是留传下了许多著作。

但是由于晦涩难懂、门派秘传封建王朝的当权者将真正帝王之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的内容,禁止流入民间小部分流入到民间的也是晦涩难懂,少有人能够理更有很多人学艺不精,招摇撞骗,更甚者都没有仔细的看过这些著作,认为流传了五千年的瑰宝是迷信胡说,在介绍这五方面内容之前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易经》,华夏文明离不开易经山医命卜相更是由此拓展而来,说起易经要提到三位大神:伏羲氏、周文王、孔子。

有人问卜,问题事业想要扩展但是拿不定主意,卜到屯卦,屯代表天地初始,小草刚刚冒头,力量是很脆弱的。虽然现在小有成就但是急于扩张是不好的,需要养精蓄锐,不适合贸然出击。都说易经是一本预测书籍,这么说太片面了,预测只是易经的一个功能,易经是无所不包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卦象看起来好像天书,看不懂,卦象看起来好像天书,看不懂那么怎么从六个横中得出信息?

要想看懂易经这部天书,需要扎实的基础,长时间的积累,更有专用用语,既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易经可以说是一套严谨完备的系统,64卦是一个循环 ,循环就是生命周期,世界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周期,人从婴儿壮年到暮年,朝代的开始兴盛灭亡,公司的开始,高速发展到倒闭64个卦描述了一个循环周期的各个状态。

4.易经的(取象)是根据什么规律定的

取象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这种思维方式是从古至今普遍地被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着的又颇具神秘色彩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发展形成于《易经》,是易学文化精神在现代思维方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

取象思维方式本文界定为: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的事理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核心是以具体事物为载体,靠想象去推知抽象事理,其本质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直接推论的逻辑方法。

它起源于原始时代,发展形成于《易经》。 原始人处于人类文明的史前期,他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已经具备了原始的取象思维能力,其思维水平如同孩童一样,头脑中只是存有特定的实物的物象,所使用的词都是他们所接触的实物符号,在他们的语言中,没有包括同一性质的物群的种属词汇,也没有表示一般概念的语词。

例如,他们只有这个人、那个人的有所指的概念,而没有“人”的一般概念;只有不同种的某一棵树的概念,而没有“树”的一般概念。随着思维的发展,他们逐渐地把某些专用名词移用到相关的物类,表示物类的共同性质,由此产生了表达取象思维的用语。

其特点是语言中尚没有这个语词,而找一个与之相近的、在某方面有关的实物表示出来。例如:“像石头”表示“硬”、“像太阳”表示“热”、“圆”等等。

这里“硬的”、“热的”、“圆的”等表示抽象的语词,是从他们印象最深的石头、太阳这些实物中抽取出来的,这是取象思维的初始阶段。 取象思维的初始阶段,就已表明人类思维已经进入到了简单的比附推论的阶段。

比附推论是取象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这种思维方式在《易经》中得到了发展、完善,使之逐步成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

《易经》中的卦象是其推测所占之事吉凶的主要依据。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等等,并试图以此表现出宇宙万物的变化,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卦爻辞也大多运用取象思维方式来阐释抽象道理。如《困.六三》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这是说一个人被石头绊了一跤,伸手又抓在蒺藜上面,回到家中,又不见了妻子,故筮遇此爻凶。这是把人处坎坷境地,又依靠坏人,必无好结果的抽象道理,寓于对具体事物的表述中,使人由具体的事象联想到抽象的事理,而有所感悟。

又如《乾》卦写龙隐龙现。《井》卦写井谷射鲋。

《大壮》卦写羝羊触藩等等。通过对“龙”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意在阐释与之有一定相关的抽象事理,即不是为了说明“龙”等具体事物本身,而是通过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描述,启发人们想象,去悟知出一个抽象的事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取象思维方式。

取象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比附推论的逻辑方法。所谓比附推论是指通过想象,由具体事物直接推知一个抽象事理的逻辑方法。

除上述分析外,又如《易经.大过》九二爻辞:“枯杨生 ,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这里将自然界的枯杨生 ,与人间的老夫娶少女联系起来,取其相似点,进行想象,然后比附推论出“无不利”的结论。

意在告诉求卦者,所占问之事将大吉大利。《易经》设卦观象,通过想象这一媒介,比附推论出“意”,象及卦爻辞是可见的,而“意”是不可见的,不好说清道明的,对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人们只要运用取象思维方式便可得到,这正是“得意忘象”、“得意忘形”、“得鱼忘筌”的思维秘密所在。

所得的“意”便是事理,所忘的“象”、“形”便是所选取的具体事物,而其思维过程是比附推论,思维方式是取象思维。 取象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与整体思维的互补,二是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取象思维与整体思维的互补,建构了《易经》的思维框架。《周易》古经,以它特有的表达形式,充分注意到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八卦及六十四卦是构成这一整体的基本框架。

在这里,人和自然是处在完全统一的结构之中的,这一整体观与取象思维方式互相补充,也就是说,在取象思维过程中,有整体思维,而整体思维赖以形成的基础又是取象之辞及卦象和卦的排列组合,而这当中也离不开取象思维。例如《乾》卦,以“龙”为具体取象物,通过龙的“潜”、“见”、“跃”、“飞”、“亢”等不同处境的描述,揭示了事物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这里取象思维和整体思维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得意忘象”是指“意”尽得而忘“象”;“得鱼忘筌”是抓到“鱼”而忘“筌”,尽得的要求就是全面、整体。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