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必去的几个地方 为什么康熙、乾隆多次去五台山呢

问题描述 五台山必去的几个地方

推荐答案

1.

塔院寺

塔院寺位居台怀镇中心,以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而得名。这座大白塔高达54.56米,周围为125.6米,始建于元大德五年,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塔院寺内还有座文殊塔,传说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头发。

2.

显通寺

位于塔院寺后,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寺宇面积八万余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上殿堂七重,自前至后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梁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殿。无梁殿来说,高达21米,没有一根梁木,全用砖块砌成,外檐砖刻斗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建造奇特。

3.

菩萨顶

与其他寺院不同,在菩萨顶随处可以见到红衣大喇嘛,明朝永乐年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山,便选择居于菩萨顶。除此之外,这里还被誉为“皇帝行宫”:清康熙、乾隆二帝几次朝拜五台山,都住在此处,正因如此,庙宇顶部全都由金黄色琉璃瓦砌成,尽显皇家风范。

其他回答

为什么康熙、乾隆多次去五台山呢

大家都知道,清朝的皇帝们都很喜欢去五台山——也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去参拜,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皇帝,亲自去过多次不说,还在寺院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一直流传至今。

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有疑惑,他们去五台山去得这么勤快,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难道真的是这几位帝王都对佛教如此虔诚吗?但是天下佛教圣地众多,又为何非要只去五台山这一座呢?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少林寺不也很殊胜么?

其实这个原因很复杂,从官方的解释来说,清朝的这些帝王们本身在藏传佛教中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自然要多去自己的道场,此外五台山本身也是藏传佛教的宗教中心,常去那里礼佛也有助于团结藏族,稳定统治。

但其实这背后还有一层原因没说出来——当然也没法说,那就是因为康熙皇帝的“皇阿玛”顺治皇帝就出家在五台山上,他这个儿子自然要常来拜见了。

而顺治皇帝,堪称清朝十三帝中最神秘的一位,官方说法他24岁时候就死于天花,但实际上却有极大的可能是出家为僧,遁入空门了,只不过这事对于皇族来说太丢脸了,自然不能明说。

接下来咱们就来聊聊这位顺治爷的一生,方便起见,就用他辞别时候留下的一首偈子(类似诗,但蕴含禅意,一般为高僧或者居士所作)来做小标题好了。

由于皇太极早故,顺治六岁就登基了,但是权柄主要在其叔父摄政王多尔衮手里掌握着,这里又不得不提他母亲孝庄太后,据说又是她靠着自己的魅力笼络着多尔衮——甚至还传言顺治是多尔衮的儿子,让他只是“摄政”而不是“夺位”,否则以多尔衮的强势性格和滔天权势,只有六岁的顺治万万不是对手。

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顺治逐渐长大了,又随着多尔衮的意外身亡而重掌权柄,但是这其中绝对充满了艰辛心酸,用“忧国忧民事转烦”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顺治(福临)人如其名,确实是“福气临门”,就在顺治元年(10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大明朝灭亡。

而傲慢的李自成刚一进京城,就开始志得意满,放纵自流,手下以刘宗敏为首的大将们更是横征暴敛,强行抢夺官员富商们的财物和女人,搞的北京城人心惶惶,更是激怒了本打算投降的明朝重将山海关守将吴三桂。

对此李自成不仅没有自觉,反而变本加厉,刘宗敏抢走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而李自成又灭了吴三桂在京城的家人,硬是把本打算投靠农民军的吴三桂逼到了对立面,然后吴三桂大开山海关放关外的清兵入关,并联手绞杀了李自成的农民军。

十月初一,顺治正式在北京故宫登基,标志着清朝正式统治全中国——“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而且在顺治七年多尔衮意外死后,顺治开始亲自掌权,他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实施了一系列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的措施,把之前多尔衮倡导的“尊满抑汉”的错误政策进行了纠正,同时开始大量的吸收先进的汉文化。

所以说,顺治皇帝真正亲政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为后续的“康乾盛世”开了一个好头,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称为是明君。

当时有一位著名的高僧玉林琇,顺治听闻他的名声后就召见他来京,玉林琇多次推辞未果只能前来,顺治和他交谈后大喜,封他为“大觉禅师”,并以禅门师长礼待玉林琇,自称弟子,并且请玉林琇为他起了法名——行痴。

看过金庸大师的《鹿鼎记》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当时韦小宝奉了康熙的圣旨去五台山寻找父亲,最后花了好大力气才见到的,就是这位行痴和尚。

也许就从这个时候开始,顺治就已经有了出家为僧的念头,不过仍在“来时糊涂去时迷”之中,但是契机马上就要来了。

这个契机不是别的,而是一个人,一个对顺治极其重要的人——董鄂妃。

顺治是个十分痴情之人,董鄂妃死后他自己也觉得人生索然无味,再加上之前在佛学中的领悟,让他觉得自己前世本就是出家人,投胎错误才来到了帝王之家,现在该是回去的时候了。

朕今撒手归山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董鄂妃病逝于八月,而九,十月间,顺治就已经彻底心灰意冷,动了出家的念头,并由非常投缘的僧人茆溪森剃度成了光头天子。

虽然茆溪森本师玉林琇奉诏到京,听说他的徒弟为皇帝剃发,勃然大怒,立即命令众人堆积柴火准备烧死茆溪森,这才逼得顺治改变了出家的念头,也救了茆溪森一命。

但这个不过只是一个小波折罢了,所谓“哀,莫大于心死”,顺治此时心已经随着董鄂妃的病逝而去,活着也不过是一句毫无灵魂的行尸走肉罢了,因此仅仅只是一年后(顺治十八年),他就再次出家为僧,据说是上了五台山,不管这大清江山的千秋万代,通通都与他无关了。

不过也幸亏他的接任者玄烨(康熙)非常争气,大清朝在他的治理下更加繁荣。

当然了,这种事情对于皇家来说实在是太丢脸了,因此只能在正史中掩饰其为“因病驾崩”,但是从后世种种痕迹来看,这位皇帝出家为僧的概率明显更大一些,之后的康熙等君主经常去五台山也就不足为奇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