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哪座山适合野战(杭州野外游玩推荐)

与复杂工作相适应,人民警察警种的专业化细分也越来越显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杭州警队中两个特殊的警种。他们一文一武、一静一动,尽管很少会与普通市民接触,却都是人民警察队伍中的“重器”。

全天候运行,既当“耳朵”又当“脑子”

不用跑的他们成了“最忙的人”

杭州市公安局情指中心是杭州重大事件指挥调度、分析研判的中枢,而它的另一个重要职能,老百姓再熟悉不过了——110。正因如此,有人说,情指中心的民警不用到处跑,却比任何其他岗位的同事都要忙。

为什么情指中心的民警会成为“最忙的人”?3组新鲜热辣的2022年警情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第一组数据:2022年,杭州全市共接警470.45万余起, 主城区共接警221.67万余起。

这样的接警数据本已庞大,而接听并受理远非一次接警的结束,数据背后隐藏的问题需要民警及时揪出来,情指中心110接处警分中心干的就是这个活。“哪类纠纷比较多,需要民警把工作再做深一点?哪些区域的治安事件有多发趋势,需要强化警力巡逻?我们都要从海量数据中抽丝剥茧,归纳研判。”110接处警分中心副大队长韩阳说,这样才能为布警巡逻和基层治理提供保障。

韩阳每周都要组织复盘会,对4万条警情进行集中分析,有时还要和周边城市的数据进行碰撞,发掘隐藏的线索。去年11月,韩阳和同事从我市多个城区的警情中关注到了这样一条线索——有一伙人专盯在建工地,以打工为幌子,一入职就挑三拣四,继而要求工地赔偿,谈不拢就报警“讨说法”,有敲诈勒索的嫌疑。“类似情况在余杭区发生了百余起,而湖州、嘉兴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韩阳说,中心根据这一线索梳理出了多名可疑人员,最终协助相关城市警方将该团伙全部成员抓获。

第二组数据:2022年,杭州全市联动分流非警务类事件58.6万余起,同比上升86.7%。民警8分钟到场率达到90%以上,平均现场处结率70%。

联动分流非警务类相比去年提升了86.7%,意味着什么?呼叫响应分中心副大队长周济认为,“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派出所减负了,民警出警数少了,能更专注于市民真正需要110的警情。”

他举例说,民警值一天班,过去时常要疲于应付一些消费类、劳资纠纷等不属于公安部门管辖的报警。反过来说,民警精力一旦分散,也很难专注于解决盗窃、救助类等公安工作。

为此,周济和团队从去年5月开始筹备,通过反复的论证和试点,最终在年末把“非警务报警”这一选项正式嵌入进110报警平台。

小小改变,将带来巨大变化。以前都说“有事打110”,这个观念在未来会有所改变。周济解释,如今110已经与社会联动平台打通,非警务内容的报警会由镇、街综合治理人员或是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前往解决,并时刻与派出所保持联动。

“一方面,我们也和报警人做好解释工作,今后打110,出现的不一定会是警察。另一方面,联动平台的考核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以解决市民问题为核心,共同把这套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好。”周济说。

第三组数据:110接处警分中心平均每天接警约6000起,相当于每小时就有约250个报警电话呼入。除了春节长假警情较少,夏季警情略多,其他时间警情数相对稳定。

这种稳定在前段时间被打破了。由于新冠病毒感染,去年12月中下旬,不少接警员出现了感染症状,值班人数几乎减半。这意味着,在岗的接线员必须承担起翻倍的工作量。“最难的应该是12月20日到25日吧,我做110接警十来年了,感觉那段时间是最不容易的,没有之一。”接警员郑海琴说,“但我们扛过来了。”

那些天,郑海琴最担心的是3件事——人手不足,难以排班;身边同事的身体开始撑不住;群众拨打110报警要长时间等候。“家里人刷到短视频,说我们的12345接线员声音嘶哑了都还在工作,其实我们也是一样的。”她说,不少同事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症状后,回家休息了两天,症状减轻了就立即返岗,值一次班要接160个到180个报警电话,实在撑不住了再回家,“让大家感动的是,来报警的市民就算再着急,语气也都保持温和,会对我们说很多的‘谢谢’,他们知道我们也不容易。”

要当“王牌部队”,只有拿实力说话

这支10周岁的队伍越发“锋利”

今天是杭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利箭突击队成立10周年的日子。半个月前,队员们就为突击队的10周岁生日准备了一份厚礼——在全省公安特警狙击比武竞赛中,由他们领衔的队伍斩获团体冠军,4名参赛队员更是在个人总决赛中包揽前四。

回到杭州,队员们将奖杯擦得锃亮,摆在荣誉墙最中间的位置。傲人的成绩,反映的是过硬的实力,而关于实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013年1月10日的吴山广场上,一支荷枪实弹、统一佩戴黑色面罩的特警队伍惊艳亮相,让不少杭州市民近距离认识了曾经只能在电影中看到的“飞虎队”——这就是利箭突击队的“首秀”。

不少城市都有特警突击队,像北京的“雪豹”、重庆的“闪电”、昆明的“云豹”,听起来都挺“猛”的。杭州特警突击队为什么叫“利箭”呢?“我们建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攻坚处突任务,队名又必须与城市特色相融合。”现任特警机动一大队副大队长的周小平是利箭突击队的首任队长,他说,“大家讨论再三,想到了‘钱王射潮’的典故,最终定下了‘利箭’这个队名,寓意这支队伍要成为守护杭城最锋利的王牌力量。”

10年里,利箭突击队始终以“王牌部队”为目标,屡次圆满完成急难险重的处置任务,无论是在比武竞赛中,还是实战处置中,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尤其是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协助抓获了多名涉枪涉黑犯罪分子。

利箭突击队的首批队员中有一个枪法神准的纯爷们儿,可不少人头一次听到他的名字,都会误认为这是个小姑娘——现任利箭突击队二中队中队长,他叫沈园园。

出生于1982年的沈园园绝对算得上是利箭突击队的一张“金名片”,曾在国内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服役的他不仅是射击冠军,还是公安部特级教官。 最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的,始终是他的自律。无论酷暑还是严寒,每天早晨,大伙儿都能在操场上看到他跑步训练的身影。“我的身材,20年不变。”这是沈园园的“名言”。

沈园园还是利箭突击队攻坚破拆小组的领头人。2017年,他带着一群队员从无到有,从国内外先进破拆技术着手,尝试攻克室内破门中要面对的困关。几年下来,他不仅研究出多套实用的技战法,还先后带队完成了多次实战破拆任务,协助抓获犯罪嫌疑人30余名。“传奇”,这是同事们对沈园园的评价。

当年周小平、沈园园这一批突击队员仅有10人,集结了杭州特警队伍里跑得最快、打得最准的一流高手。后来,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利箭突击队的人数逐步增加,目前稳定在70人。

利箭突击队的规矩是,新队员入队意味着老队员的离开,因此老队员必须保持最佳状态,而新队员更要青出于蓝。利箭突击队队员的平均年龄保持在32岁左右, 90后占了58.5,综合实力强劲。

李彬,利箭突击队一中队的一名分队长,也是全省公安特警狙击比武竞赛新晋“枪王”。“早些年我们练狙击,受限于枪械和经验,只能打百米开外的1元硬币。”他回忆,后来,随着训练水平不断提高,射击目标越来越小,从1元硬币到1角硬币,再到刀刃、牙签,“再后来,目标会不断移动,我们也不再静止射击,难度越来越高。”

为了解决射击中的难题,李彬钻研起了流体力学,他的笔记本上满是绘图和算式,非常专业。即便如此,他也有赢不了的人——在夜间狙击科目中,他的搭档廖声林胜他一筹。廖声林是一名优秀的退役武警,于2017年加入利箭突击队,精通手枪射击、步枪射击和攀岩,获得过2021年杭州公安枪王争霸赛的冠军。“狙击只是他去年发掘出来的新特长罢了。”李彬笑着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