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藏寨在哪里?丹巴藏寨几月去最美(丹巴藏寨 门票)
可以这样说:
丹巴藏寨的美,是自在之美,怡然之美!
在这里,人居是自然的点缀,自然是人居的寄托。
丹巴人的视野是尽满苍翠,丹巴人的胸怀是花满乾坤。
这就是藏式民居的自然属性——悠然尘世喧嚣之外,怡然自得,天人合一。
这也是《中国国家地理》在选美中国特辑中将丹巴列为中国最美乡村之首的原因。
丹巴概况
诗意地栖居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其东面和东北面是著名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风景区和黄龙、九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南面和西南有蜀山之王贡嘎山风景名胜区、海螺沟冰川公园和情歌的故乡康定;向西则是通往藏区深处的道孚、炉霍。
这里河流纵横、山谷深切,大金川、革什扎河、东谷河、小金川相汇而成著名的大渡河;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藏区四大神山———墨尔多神山;还有被称之为“中国乃至世界石砌建筑和设防民居的奇迹”、“人类文明的丰碑”的千年古碉群。丹巴县因此享有“大渡河畔第一城”、“千碉之乡”的美誉。
绮丽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藏、汉、回、羌等15 个民族,其中以嘉绒藏族为主。碉群和藏寨共同成为丹巴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杂志截图
丹巴位于“藏彝走廊”中心区域的大渡河流域,作为藏羌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藏彝走廊”以特殊的自然地理为基础,凭借其汉藏交界地带的特殊位置,成为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迁徙交流的主要交通地带。丹巴藏寨的布局经过精心选址,具有朴素的规划思想,传统民居的建设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结合紧密,并将各种宗教、文化要素融入其中。
中路藏寨、甲居藏寨、梭坡藏寨,是丹巴地区现存最完好的嘉绒藏族村寨,他们离丹巴县城不远,却又都保留了嘉绒藏族最原始的建筑和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他们都同处于墨尔多神山脚下,大金川、小金川大渡河三条大河交汇之处。
丹巴藏寨四季有景,春天桃花、梨花雪白,深秋时金黄火红,冬季时银装素裹,是摄影者的天堂。
丹巴藏寨交通
丹巴县县城位于大渡河畔的章谷镇,海拔1800米,距康定137公里,距成都368公里,从成都出发有三条路可到达丹巴。
从丹巴县城逆大渡河而上,在县城西侧丹巴县客运中心过桥后北上,沿公路及沿途指示牌行驶约10公里可到达甲居藏寨。甲居藏寨目前不收门票,但大客车无允许进入,自驾小车可直接进入。
从丹巴县城往省道303小金县方向行驶约4公里,右转离开省道,过桥,有乡道直通中路。中路位于墨尔多神山俯瞰下的一片半山台地,前往道路比较狭窄,务必谨慎驾驶。中路藏寨无门票。
从丹巴县城沿S211省道,顺大渡河南下,约4.5公里后可在路左侧看见一座桥,过桥后沿盘山路而上,可进入梭坡碉楼群。
丹巴四季美景
丹巴的春天比平原的来得晚,却比平原的春天更灿烂。初春的藏寨,宁静祥和,阳光穿透透嫩绿的新芽和各色的鲜花,一片生机勃勃。
这里没有喧嚣的车流,没有漫山遍野的游客,只有天空下巍巍屹立的墨尔多山和村寨中高耸的碉楼向人们诉说着山寨的历史。偶尔,还有喜鹊黑白的身影鸣叫着从田间划过。
当第一缕清晨的阳光照亮了寨子,刹那间,原本灰暗的景色有了一丝亮色。慢慢的,阳光逐渐照亮了农田,照亮了屋舍,照亮了碉楼,树梢、梨花都慢慢的亮了起来。屋顶的经幡,在晨风中飘荡,色彩鲜艳。沉寂了一夜的寨子,顿时鲜活了起来。找一片高地,看着春天的云雾在山间升腾变化。穿梭在碉楼与群山间,飘荡在绿树和田野间,弥漫在树树梨花、桃花之间。明暗中勾勒出远处村寨每一栋房屋、每一层梯田的轮廓,层次分明地由远及近。
中路春色,摄影:游侠© 常远
甲居春色,摄影:© 渔舟晚唱
摄影:© 陶摄迷
相比较而言,甲居藏寨和梭坡藏寨并没有非常适合拍摄大全景的平台,拍摄甲居和梭坡时,更多的可以选择小景和中景,例如一栋梨花盛开的民居或梨花特写。
中路藏寨拍摄点位
盛开,每年根据气候不同有前后约1周的偏差。
虽然不及春季的浓妆艳抹,但丹巴的夏季清冷舒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即使最热的7、8月间,最高气温也才22.5℃,周围群山环绕,植被茂盛,空气异常清新,可谓最适宜的消暑胜地。
到了夏季,五彩缤纷的丛树林渐渐褪了色,变得肃穆冷清,但那阴郁葱葱大片绿色仍然壮观的一览无遗,阴郁翠绿的样子好似穿了身军衣。到了夏收时节,田间的稻谷变成了金灿灿的一片黄,黄绿相间的经典搭配,铺满了整个丹巴。
夏季的丹巴多雨,湿气厚重,因此天空变得云雾缭绕,空灵梦幻。山与山之间变得遥远朦胧,有一种错觉,仿佛来到了黄山,又身处桂林,小心翼翼的漫步在是雾、是梦、是雨的幻境里。
丹巴的夏季,摄影:雪域修罗
每年藏历七月初十开始,持续一周的墨尔多庙会将在墨尔多山的山脚下的墨尔多寺举行。关于墨尔多庙会,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丹巴有位坚强勇敢,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的藏族青年叫做墨尔多。他曾为吐蕃王朝所招,率兵远征,打击巴尔布的入侵,班师回朝,凯旋而归。后人为了敬仰他的忠勇,把原有的格尔隆山改名为墨尔多山,并在山脚下建庙宇给他塑像。从此以后,墨尔多山成了苯教的大自在神山,墨尔多将军成了嘉戎地区守护神。藏区群众每逢农历七月初十——墨尔多将军神诞辰日,从各地云集墨尔多庙,参拜墨尔多将军,进香还愿,转墨尔多神山。“七月十”自然也就成了嘉戎地区一年一度的“墨尔多转山会”。
届时,成千上万的僧人、信徒和游客会专程来到这里,祈求山神保佑,来年平平安安。不过一般虔诚朝圣的信徒又会多选择拽着横条,沿着墨尔多山一圈,以祈求今生消灾避难。每年的庙会还会有藏戏的表演,藏戏起源于8世纪的宗教艺术,后来逐渐从宗教剥离开来,但藏戏唱的内容仍旧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唱腔高亢雄壮。虽然根据人来定曲,但每一曲都有人伴唱。以夸张的表演方式展示,一直流传至今,它是一种跟中国的戏曲完全不同的方式,值得一听。
墨尔多庙会,图片由@德吉 提供
墨尔多庙会,图片由@德吉 提供
丹巴藏戏,图片来自搜狐旅游网
墨尔多寺位于丹巴县岳扎乡,从丹巴向小金方向即可到达
霜降一过,丹巴藏寨里的树叶渐渐地由青转黄、变红。秋风阵阵,落叶翻飞,层林尽染。
丹巴藏寨的秋色不同于九月底大气滂沱的新疆,也不同于十月中雪峰掩映下金色的稻城;丹巴的秋天来得稍晚,直到十一月,各色的彩林才逐渐显露出来。然而,丹巴的秋色竟那么的立体,丹巴的秋色,魔幻而奇特,大片的彩林中充满了浓厚的生活的气息。
《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中,撰稿人祝勇这样写到:“……绛红色的石屋,掩映在彩林中……房前屋后遍布着苹果树、梨树、核桃树,每到秋天,树上的果实吃不完,会掉落到树下。在深夜里,有时可以听到果实掉落的声音。居民与自然在这里达成了高度的和谐……”
中路秋色
摄影:游侠 © 人生如梦
中路秋色,摄影@游侠士官长
甲居秋色,摄影:游侠 © 对弈天地
图片来自游侠客摄影网
丹巴藏寨的冬天,没有春天的繁花似锦,没有夏天的葱绿浓艳,更没有秋季的绚烂多彩;丹巴的冬天多了一些凛冽,多了一丝幽静,然而,当大雪纷飞之后,银装素裹的丹巴又是另一番景象。
当那满山的核桃树、苹果树、梨树被厚厚的雪覆盖以后,真个寨子给人的感觉是幽静,却不肃杀,人们忙于年节,整理田园。厚厚的积雪,过滤了一切杂音,唯有阵阵喜鹊的鸣叫回荡着。座座碉楼高高耸立,如同一个个严阵以待的卫兵,守卫者神山下幽静的村落。
由于地处民族交汇的要道,基因交流异常频繁,价值融入了西夏王族的血统,因此丹巴自古盛产美女。美人谷,便是人们对丹巴巴底一带的称呼,多说无益,一切用照片说话。
摄影:游侠@常远
美丽的丹巴姑娘德吉和拉姆姐妹
说过了美景和美人,该聊聊美食了。否则一帮老饕该着急了。
香猪腿
香猪腿是丹巴的土特产品之一,嘉绒语称“巴阿米”。丹巴境内除了河坝一带汉族集居区不做香猪腿而外,其余各个村寨都做香猪腿。每年腊月,家家户户宰杀年猪,取香猪腿。香猪腿是由肥猪的四条腿做成,具体做法是:将猪宰杀后去毛剖肚,砍下四个“肘肋”,顺着猪蹄将每个“坐凳”的外皮剥开,去掉肥肉,就做成了造型完整的猪腿。猪腿做成后,一般在露天冻上两三晚上,之后,挂在阴凉通风的房间里,放一段时间就可食用。一头猪可以取四个香猪腿,两个前腿叫叉, 两个后腿叫腿,前腿稍小,一般重八九斤,大的可重十四五斤;后腿略大,一般重十四五斤,大的可重二十四五斤。
丹巴境内各个地方风俗不同,香猪腿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半扇门、太平桥、格什扎、边耳、丹东、巴旺、聂呷一带做捆香猪腿,巴底、梭坡、中路一带为了晾晒方便,把猪腿的瘦肉片去一部分,梭坡、中路一带把猪腿瘦肉厚的地方片开,但不割下来,然后在瘦肉的边沿上用木棒穿成环型状晾晒,看似罗盘。
香肠
和汉地川味香肠类似,所不同的是,猪肉原料采用的当地跑山猪,和城市里的香肠比起来,味道更佳。
咂酒
嘉绒语称“恰卤”。咂酒由青稞酿制而成,首先取一定数量的青稞粒,一般5斤、8斤或10斤,在大铁锅中用水煮成八成熟后,放在簸箕里晾开,待冷却后放上一定比例的酒曲,合匀。之后装入大铁锅中发酵三至四天,待闻到酒香味后,装入坛中并加水,放置一天以上,即可取汁食用,这个汁就是咂酒。
咂酒味甘甜淳厚,十 分爽口,看似不醉人,但甘甜之中略带苦涩,酒劲足,不胜酒力者应少饮为宜。曾有人写《饮咂酒诗》说:“成石杂粮一瓮收,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抱住撑天柱,咂尽黄河水倒流”。充分展示了咂酒的魅力和饮咂酒的那种惬意。丹巴境内巴底、半扇门的上半乡、太平桥乡一带的群众喜爱煮咂酒,平日家家都备有咂酒,亲朋间礼尚往来、人情世故都送咂酒。喝咂酒是当地的一大习俗。
《章谷屯志(略)》记载了清朝后期宅垄土屯区的饮食习俗时说:“夷人(封建统治者对藏族的贬称)寨中置巨瓮或木桶,富者大铜瓶盛酒,于内植竹竿十余枝,跌坐于地互相吸饮,不杯杓劝酧(酬),无餚核(指熟食的鱼肉干果),惟各布猪膘、牛肉、‘得木 鸟’(火烧子馍馍),醉饱而散”。
现在,巴底乡、半扇门的上半乡、太平桥乡的大多数村寨仍然保留着这些习俗。在节日或庆典之时,在大坝子中间放一个大的坛子或木桶,里面盛满含有酒糟的咂酒,然后插入麦杆数根,众人围个大圆圈跳锅庄,口渴时依次吸之;或一人手持葫芦,里盛咂酒,在众人中依次转之;或众人盘腿围坐,传一壶咂酒,称喝“转转酒”。
摄影:摄影部落@昼烛
酸菜包子、火烧子馍馍
酸菜包子是以丹巴当地自制的酸菜和腊肉为包心做成的,味道酸、辣齐全,十分可口。火烧子馍馍就是面合匀后,把面团捏成圆形或椭圆型的大饼,烧烫烙片,然后把 大饼放在烙片上正反各烙一次,之后把大饼埋入火塘中的“子毛灰”里烘烤,烤熟即成。火烧子馍馍有的地方包酸菜腊肉包心,有的地方把烤熟的大饼从中间剖开,洒一层辣椒粉,合少许花椒粉、碾细的大蒜沫和盐,然后用滚烫的熟清油淋在辣椒粉上,之后把大饼合笼食用。《章谷屯志(略)》记载了藏民做和吃火烧子馍馍的 情景。“荞面等物用作铧 锣(面食)中馅以虀(酸菜),呼为‘得木鸟’(火烧子馍馍),入灰火中炙,令熟,男女同坐于地,手擘(音同‘拨’)以食,随啜(饮)茶数瓯(小茶杯)。”
血肠
嘉绒语称“大西不布”。血肠有两种,一种是猪血肠,其灌法是:把鲜肉肥瘦搭配,切成肉丁,取一定数量的玉米面或荞面、麻籽炒熟,拌生姜、大蒜、盐等调料,与猪血拌匀,呈粘稠的面糊状,然后灌进大肠、小肠,灌的时候不能灌的太多,被免肠子爆裂。之后,把灌好的肠子在滚烫的开水里煮熟,在煮的过程中,用针尖不地的在肠子上扎小孔放气,以免压力上升后局部爆裂。
另一种是酸菜血肠,其灌法是:用腊肉炒新鲜酸菜,然后灌进猪大肠煮熟即成。吃血肠有讲究,煮熟的血肠腥味浓烈,不上口,所以,血肠一般用火烤,烤成半黄再食用。血肠味道鲜美可口,余味无穷。是丹巴嘉绒地区的特色食品。
丹巴大部分地方都有灌血肠的习俗,每到农历冬月腊月宰杀年猪时,家家灌猪血肠,并互送亲友。但各个地方风俗有所不同,境内聂呷乡、巴旺乡等地大多灌酸菜血肠;太平桥、半扇门高山半高山一带多灌猪血血肠;丹东乡一带多灌牛血肠。
丹巴的美食除了上述几种之外,还有酸奶、酸菜面块、酸菜炒腊肉、松茸炖鸡、荞面搅团、腊肉片、烘烤土豆、过水桥面等等。种种美食汇聚在丹巴平常百姓家的餐桌上,形成了这里独特的农家味道,要想知道具体的味道如何,还需要您亲子前往丹巴,走进藏寨亲自品尝。
——关于一个嘉绒姑娘的民宿梦
“我叫德吉,我的名字在藏语里象征幸福。我出生在誉为东女国的丹巴县中路乡,我的祖辈都生活在这神秘的国度。中路是我的根,藏语翻译是:“人和神向往的地方”,去过中路的人应该都知道中路是充满惊喜和神秘感的世外桃源,它坐落在小金河畔,每当我向外来朋友介绍的时候都会说它就像王的手托举的城堡,一个托举着的王国,因为站在险峻的山脚你无法想像上面是手掌般平坦,祥和又宁静的山河,易守难攻的地势是王的严峻。”
这是一个叫德吉的姑娘写下的文字,充满着身为嘉绒人的自豪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于是,一座名为“德吉康瓦”的民宿开始在中路乡基卡依村,一片可以俯瞰整个寨子的台地上开始动工修建。
德吉,意为幸福;康瓦,曾是东女国最后女王的宫殿。德吉康瓦——幸福的宫殿,一个嘉绒姑娘,就这样朝着自己的梦想一步步走来。
游侠客德吉康瓦民宿店长——德吉
游侠客 德吉康瓦民宿效果图
看过了美景,撩过了美女,品尝了美食,住进了浓郁民族特色的德吉康瓦。
当夜色渐渐来临,月亮爬上了天空,我们燃起篝火。人们高举酒杯,载歌载舞,姑娘小伙一起,跳起锅庄、高唱酒歌。请到嘉绒来哟,请到丹巴来。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寨,五谷飘香乐开怀,乐开怀。美酒高举起哟,墨尔多神山祥云来,祥云来。
请到嘉绒来哟,请到丹巴来。千年古碉挺立云天外,党岭风光情满怀,情满怀。嘉绒姑娘美哟,嘉绒藏寨迎客来,迎客来。
这就是丹巴,这就是嘉绒。绝美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丰盛的美食让人心满意足;更有寨子中醇香的美酒和动人的姑娘……
丹巴藏寨,你邀你前来:在每一个最美的季节,看见山川出云泽被大地,等待春播秋忙,夏耕冬藏,聆听平凡的神谕;穿越最远的距离,唤醒沉睡的记忆。丹巴,在每一个可以听见月光落地的夜里,陪你一同醉去。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