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丨陕西拥有的9处世界文化遗产(陕西的三项世界文化遗产)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这一天,我们都会开展很多活动,来让更多的人认识、感知文化遗产的信息,体会岁月积淀的魅力。那么什么是世界遗产呢?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当今全球共有1092处世界遗产地,分布在167个国家, 包括845处文化遗产,209处自然遗产和38处混合遗产。目前,中国拥有53处世界遗产地,位居全球第二。
世界遗产在西安
我们经常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陕西做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西安又是十三个朝代的建都之地,有上千年的都城史。历史留给陕西的文化遗产大体有这么几类:大遗址、古墓葬(帝王陵墓)、古建筑、明清城等。据调查统计,陕西的文物点有三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单体数量超过4200个。
截止2018年陕西省共有3项9处世界遗产:一是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 二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包括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 三是长城(与其他省份共有)。
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是1987年我国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6大项目之一,在世界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其规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根据考古工作发现,秦陵的陵基为近覆斗方形,夯土筑成,陵基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围绕封土堆,在地面上还筑有两重南北向长方形城垣,内城和外城的四面均有城门,城的四角还筑有角楼。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它是秦始皇陵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已发现了三个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
兵马俑坑均为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坑内埋藏有陶质兵马俑7000余件,木质战车100余辆。秦兵马俑皆仿真人、真马制成。其中,武士俑高约1.8米,面目各异,从服饰、甲胃和排列位置可以区分出它们的不同身份,出土武器多为经过铬处理的青铜制品,至今仍锋利如新。
秦始皇兵马俑也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同样也是外国元首来中国最爱去的地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美国总统克林顿、里根、印度总理莫迪、法国总统萨科齐、英国首相伊丽莎白二世、韩国总统朴槿惠、英国首相布莱尔等等,都在兵马俑留下了脚印。
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世界独一无二,当然是轻松入选啦。
“丝绸之路:天山廊道的路网”地跨三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构成路网申遗要素的22处遗址在中国,其中陕西省7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城固张骞墓)丝绸之路的天山廊道东头是黄土高原上的长安,向西翻越秦岭和祁连山,穿河西走廊,过敦煌的玉门关,从楼兰/哈密继续沿天山南北两侧到达伊犁河,楚河与塔拉斯河谷地。
丝绸之路是一个道路网络,它将亚洲、次大陆、中亚、西亚和近东的古代社会相互连接起来,为世界一些重要文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世界卓越的远距离交流的通道网络,以及贸易活动产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作用,也给所有相关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而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陕西的7处项目也都是大有来头。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北部,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极高的都城遗址,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未央宫作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宫殿,前后历经1041年,西汉、王莽政权、东汉献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多个政权曾在此存在,可以说印证了其最初的名号“未央”。不过它也曾经历过多次的政权更迭,在战火中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直至隋唐时期,西南崛起一座举世瞩目的新都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终于退下历史的舞台。
汉长安城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汉族、汉人、汉语、汉文化等历史概念诞生于此,文景之治、抗击匈奴、独尊儒术、汉武盛世、昭宣中兴、编撰《史记》等历史事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京师,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4平方千米,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
唐初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太宗贞观8年(634年)在太极宫东北禁苑内地势高大的龙首原高地建永安宫,次年改为大明宫,这座宫殿最初是唐太宗李世民为高祖李渊(当时的太上皇)避暑而建造,后期成为唐代皇帝主要居住的地方。
唐大明宫周长7.6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北京紫禁城,3个凡尔赛宫,12个克里姆林宫,15个白金汉宫,500个足球场,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之一。
随着唐帝国的衰竭,大明宫厄运也随之而来。公元755年,镇守大唐北疆的节度使安禄山造反。唐玄宗李隆基出逃四川。叛军进入长安城后烧杀抢掠,大明宫自然也逃不过叛军的摧残。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巍峨的丹凤门,恢弘雄伟的含元殿,保护展示细节无不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兼容并蓄的盛唐胸襟。淡棕黄色的丹凤门就是一个“遗址保护罩”,游客可以登上丹凤门城楼远眺,一睹大墙内外风光,也可以到一楼进入内部保护展馆,观摩遗址的沧桑与震撼。
在崇明门东南角区域,在这里的河道遗址景观,浅浅的河床用沙子铺设成水波纹样,自然式青石板与汀步错落,以沙代水、以石代岛,借用了“日式枯山水”展示手法,极少的要素构成了丰富的意蕴,体现了沧桑的遗址审美与大气的盛唐辉煌。
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大雁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而后经历代改建、修缮,逐渐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砖仿木结构,成为可登临的楼阁式塔。
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进一步佐证了大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大雁塔内收藏的贝叶经也是弥足珍贵的佛教文物。
现在的大雁塔作为西安地标性建筑之一,除了千年历史沉淀,它的无敌夜景也吸引着无数人神往,共叹大唐盛景。
小雁塔的功能和大雁塔几乎相同,都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不同的是,大雁塔的高僧是玄奘法师,小雁塔的高僧是义净法师。
小雁塔是我国早期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代表,密檐式塔层数比较高,檐层比较密集,每层砖砌迭涩挑出,檐底有棱角牙子作装饰,每层在南北正中还开有半圆形的券窗,塔体由下向上层层内收。
可以看到小雁塔的五层以下收分不大,六层以上急剧收杀,塔的轮廓曲线圆和秀丽,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挺拔、修长、俊俏。原有15层,上有塔刹,下有地宫,今天看到的小雁塔因历经千年磨难,塔顶、塔刹损毁,残存13层,高43.3米。
小雁塔其实是一个大景区,它包括西安博物院、唐小雁塔荐福寺、园林游览区三个部分,既能看到珍贵文物,又能游览人文古迹,还能逛园林。而且这里游人相对较少,比起人山人海的大雁塔景区、陕西历史博物馆,小雁塔简直是超值的旅行地了。
除了历史古迹,这里还有非常有趣的体验类活动,比如皮影戏,手工剪纸、木板年画、泥塑面塑、篆刻、陶埙演奏、手工油纸伞等还能体验拓印碑文,让你大呼神奇。
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的少陵原畔,是我国佛教法相宗的祖庭之一,也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玄奘大师的长眠之地,在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寺内最有名的就是兴教寺塔,也就是玄奘大师的舍利灵塔,这里存放着玄奘法师的舍利子。整座寺院环境幽静、肃穆,有种深山藏古寺之感,静静的走一走,很放松很惬意,感受到心灵的宁静。
寺院现由殿房、藏经楼和塔院三部分组成;正院中轴线,将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和卧佛殿一线贯通,构成了寺院的主体建筑。寺院的山门为楼阁型砖砌,正上方镶嵌着“护国兴教寺”五个大字,山门内钟鼓二楼东西相对。
兴教寺的藏经楼非常值得一提,藏经楼位于东跨院偏门内,五楹架构,建筑宏伟,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屹立于参天古柏浓荫掩映之中,周围花竹密茂,雅致幽静,别有天地。
藏经楼为二层:一层陈列有关玄奘法师的画像和书画,以及周恩来、尼赫鲁等领导人瞻仰玄奘法师墓地的照片;二层珍藏有《碛砂藏经》、《大正藏经》、《频伽藏经》、《续藏经》、《大中华藏经》等五藏大藏经,达万卷之多。还珍藏有巴利文《贝叶经》数片。
彬县大佛寺石窟,南依清凉山,北傍泾河水,凿岩为窟、雕石成像,大佛寺石窟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彬州浅水塬大战中所阵亡的将士超度亡魂所建,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改名“庆寿寺”。明代后人们因佛像高大雄伟而称其为大佛寺。
整个石窟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共有大小石窟130多所。佛龛446处、造像1980多尊,历代题刻170多幅,自西向东分僧房窟、千佛洞、大佛窟、佛洞和丈八佛窟五个部分。
大佛寺石窟是整个石窟的中心,窟内的主尊大佛就是自古被称为“关中第一奇观”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高20米,高5.2米,手高4.5米,指高2米,指甲盖50公分,姿态自然丰满,慈祥而又威严。
大佛寺塑像和石雕反映了我国初唐时期精湛的艺术和造型风格,大佛寺还保存了自唐宋以来历代游人留下的题刻177幅,碑碣6通,诗文优雅,书法中草、隶、篆皆有,游人观摩,无不赞叹。
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对古代中亚西亚进行实地勘察的人,他对当时西域地理,人文,风俗,社会等领域的研究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东方的哥伦布”。
公元前139年,张骞开始了第一次出使西域,从长安城出发,往西出陇西,经过武威,酒泉,跨过玉门关,经达楼兰,再往西到达龟兹,再往西到达大宛,康居,最后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国。
张骞病逝后归葬汉中故里,张骞墓便建在现在城固县团结乡饶家营北约200米处。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历史上的各类长城在陕西境内横跨榆林、延安、铜川、渭南、韩城等五个市,现存长城1838公里。其中,榆林由于地处陕西最北,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边疆地区,长城遗存尤为丰富,各类长城遗存总长约1600多公里。
而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所说并能明确辨认的明长城,在陕境内主要分布于榆林市的府谷县、神木县、榆阳区、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以及延安市的吴起县境内,东与内蒙古准格尔旗长城相接,再向东隔黄河是山西明长城,西与宁夏明长城相接。
墙体长1170公里,单体建筑1151座,关堡112座,相关遗存53处,是比较完整并能清晰地看到墙体、烽火台、营堡等遗迹的长城遗存。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而言,保护是前提,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才能为人们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读懂文化背后的故事,解密岁月遗留的历史,体验传承至今的艺术,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