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幕笼罩下的大通:自然景观的诗意展现
广州市发现古井遗址,见证“大通烟雨”历史
2003年7月,广州市启动了第四次文物普查,原芳村区文化局组织调查员对区域文物资源进行了全面搜查。经过一年的细致调查和实地考察,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协助下,于广州果子食品厂工地成功挖掘出烟雨井遗址,这一发现引发了广州市民的极大关注,千年古井重见天日。
烟雨井:古寺遗址中的神秘井泉
烟雨井原位于已消失的大通寺内。大通寺在南汉时期被称为宝光寺,始建于958年,是兴王府七寺之一。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天王殿前有一口深井,原名“龙霞井”,北宋时期更名为“烟雨井”。
大通烟雨的历史与传说
宋政和六年(1116年),经略使觉民为寺题额“大通慈应禅院”,寺名由此而来。清康熙六年(1667年),萧子奇捐资重修大通寺,并在烟雨井旁新建了六角亭、烟雨楼。清同治《番禺县志》记载,烟雨井常伴轻烟,是大通烟雨的所在地。据传,烟雨井与白鹅潭相连,有“扁担放井流,白鹅潭上收”的民谣。
大通烟雨的诗意描绘
大通烟雨被誉为旧羊城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纷纷题诗赞颂。如郑懋纬的《大通烟雨》和胡高德的《岭南名胜记》等诗篇,描绘了其神奇景象。
历史变迁与古迹的保护
大通烟雨历经沧桑,从古至今都是广州的游览胜地。然而,民国初年,因社会动荡,游客稀少,古刹遭到破坏。1939年,日寇占领芳村,大通寺被毁。2004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挖掘出烟雨井,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
烟雨井的发现与保护
2004年,烟雨井被成功挖掘,井口呈圆形,由石构件组成,井深约5米。200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这一千年古井得以保存至今。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