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书院:心灵成长的圣地


明心书院:芳村区的历史瑰宝

位于荔湾区的芳村明心路5号,这片土地曾经是明心书院的所在地。这里原本占地15亩,后来扩建至30多亩。
明心书院:心灵成长的圣地


书院概况

明心书院,这片范围东起明心路,南临芳村大道,西接陆居路,北至二沙地。书院的创办者是1882年的美国基督教女传教士马西。它最初借用鹤洞真光女子中学的场地试办盲人教养所,1884年在明心里(今明心路)建立了“正心书院”,后改名为“明心书院”。建国后,市民政局接管并更名为“盲人教养所”。1978年,书院的西侧改为东升紧固件厂,东侧改为广州市塑料软包装厂。如今,明心书院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明心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但其根源可追溯至1889年。那时,广州博济医院的美籍华人医师冯西在医院内收养了四位盲幼女,并将她们送入医院附设的女塾学习。随着盲女人数的增加,冯西在仁济街租赁房舍设立盲人女塾,并聘请了巴陵会盲婴院的赖玛女士任教。1912年,冯西在芳村明心里征地建筑校舍,将女塾改名为明心书院,成为广州第一所盲人学校。
明心书院:心灵成长的圣地


鼎盛时期与传承

上世纪30年代是明心书院的鼎盛时期,当时有100多名盲童在此学习。盲童们一边上学,一边学习手艺,如编织、打毛衣等。他们不仅学习盲文和基础文化知识,还学习音乐等课程。这种半工半读的方式让他们不仅掌握了谋生的技能,还能自给自足,支持学校的生活费用。
明心书院:心灵成长的圣地


变迁与保护

抗战时期,明心书院由教会办学。抗战胜利后,书院增设了初中班,直到解放前停办。解放后,书院由政府接管,改为“盲人教养所”,成为收容残疾人和盲人的中心。文革期间,书院还做过工厂厂房,直到七八年前成为民办学校桃李小学的校址。校方筹资18万元对校舍进行修葺。

风貌与建筑特点

明心书院位于芳村区白鹅潭酒吧街附近,这里的明心路以其清雅的名字吸引着人们。书院的主教学楼体现了民国时期西方建筑特色,如清水红砖墙、木楼板木屋架、拱券廊等。值得一提的是,该教学楼的无障碍设计理念在当时是先进的。这座珍贵的文物在历经风雨后依然保持着风韵。

无障碍设计理念

广州在9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无障碍设计理念。明心书院的主教学楼为了方便盲人行走,采取了无门槛设计。这栋建筑在2001年底差点被拆除,但最终在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得到了保护。这座建筑现存的21间房间中没有门槛,二、三楼的木质楼板也保留了当年的风貌,体现了无障碍通道的设计理念。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