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棠下新风貌:探索城市更新的典范
棠东:棠下历史文化之源
棠东,古称“棠下水月宫、甘棠树下传说风水宝地”,是棠下历史文化远古时代的摇篮。这里不仅是棠下人之路的起点,更是棠下西边丰乐大社与东边东南社、菱角社、东北社龙门领区范围的发源地。1953年,行政土改后,棠下被划分为棠东村和棠西村。随着时间的推移,“棠下”这一旧称渐渐被淡忘,棠东村成为甘棠树下地区唯一未更名的自然村。
棠下地区: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清乾隆初年,鹿步司棠下地区位于广州东部,与车陂村相邻。棠下范围东起车陂路,西至华师大东围墙,北至北环高速路,南临珠江。棠下东南涌、棠下涌从珠江流过,村庄分为东、西村,两河景色秀美。据《天河区志》记载,天河地区为古百越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南海郡,棠下属番禺管辖。棠下人以农业耕种为主,勤劳世代相传,形成了棠下人特有的文化传统。
棠下地铁站:地铁21号线的重要站点
东棠下21号地铁棠东站是广州地铁21号线的一座重要站点,位于天河区棠下东面的泰安北路与棠东东路路口的地底。作为快车经停站,站名因位于棠东村而命名。2019年12月20日,随着广州地铁21号线的启用,棠东站也同步开放。
棠德社区:广州市政府出资建设的解困小区
为妥善安置广州老城区拆迁户的住房问题,广州市政府出资建设了棠德社区。棠德社区形成于九十年代,其名称来源于古籍、古诗词中的“耕道而得道,棠德而得德”。棠德的意思是,像甘棠树下的经历那样,用勤劳双手世代相传去追求完美高尚的道德品质。棠德南下辖有棠下、东、西村。
中山大道:广州东西走向的干道之一
中山大道位于广州城区东部,始建于1925年,路线呈东西走向,全长约14公里。西接天河区天河路,东至黄埔区黄埔东路,横跨天河、黄埔二区。广州中山大道快速公交线(广州BRT)西起天河体育中心,东至黄埔夏园,共设26个BRT站点。其中,岗顶站和师大暨大站是世界上最长的BRT站点。
棠下春秋:棠下人勤劳智慧的见证
鹿步司棠下乡南宋初年开村,“棠下”这个名古已有之(亦称棠溪)。棠下的得名,取自“甘棠树下”之意,其源自一美丽的传说《棠下开村的故事》。而“棠溪”的得名,则是源于它有三条小河叫棠下涌、棠下新涌、棠下东南涌。这是棠下人赖以生存的珠江母亲河。广州东部面积最大的棠下街道,这片土地饱受古典乡村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勤劳世代相传的理性光芒。
棠下水月宫:棠下中心的灵魂风物
棠下水月宫是棠下中心的灵魂风物,它见证了棠下人甘棠树下的经历和棠下跌宕起伏的命运。在水月宫的神灵,棠下人称她为水月观音菩萨,棠下东、西村以水月宫为界。
棠下村的传说: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棠下村的开村有一个十分美丽的传说。水月宫一带绿草如茵,溪水晶莹,花香鸟语,翠竹横斜,杨柳依依,还有一株高大的甘棠树。一位衣衫褴褛、憨厚诚实的青年大汉路经此地,坐在甘棠树下,顿觉得沁人心扉,不知不觉就睡着。梦中一位白发老翁告诉他这是块风水宝地,是个好有发展前途的地方。青年一觉醒来,举目四望,发现此地果然是个好地方,便决定扎根于此。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开辟出一块块良田。此后不懈努力,世代相传,这里就成了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的村庄。
棠下水月宫:天河区最有灵气寺庙
天河区最有灵气寺庙水月宫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