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堂古墓群:探秘古代文明的遗迹
广州黄埔姬堂村的古墓群发现记
1994年,在广州黄埔区姬堂,考古学家们挖出了四座晋代古墓。其中,3号墓最为完整,陪葬品也最为丰富。墓主人是“牙门将宣威将军武猛都尉关内侯南海郡增城县西乡梁盖”。这座墓结构复杂,分为多个房间,总长度达8.52米,包括雨道、前室、耳室、过道和后室。这批墓葬中,出土了水田模型、水井、牛栏等展现晋代庄园生活的文物,还有灶、罐、手镯等反映晋人日常生活的物品,为研究晋代广州人的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
姬堂墓群位于广州市大沙镇姬堂村彭山。1994年,这里发现了三座墓葬。1号墓位于最东边,是一个单室券顶墓,长5.15米,宽1.52米,高1.43米,朝北。墓壁两侧有灯台,后壁有后龛。墓中的棺木骨架已经腐烂,只剩下铁钉。随葬品共有51件,包括金手镯、铜镯、铜指环、金银钗、铜镜和陶盆、罐、耳杯盘、桶等。
2号墓位于1号墓的西侧,平面呈中字形,全长7.18米。墓分为甬道、前室和棺室三部分,并有后龛。墓砖上刻有“永嘉元年正月十五日张秀士家作砖”、“九百”等铭文。随葬品包括青釉罐、印花壶、釜和盂、盘、槅、碗、鸡屋、马厩、灶、囷、水田等模型用器,以及残铁剑、铜钱、珠饰等。
3号墓位于最西边,保存完好。墓分为甬道、前室、耳室、过道和棺室五部分,全长8.52米。其中,耳室是用晋代砖砌成的,其他房间则使用了东汉晚期的旧墓砖。这些砖上印有钱文和几何图案,有的还印有“熹平四年”、“四年四月”、“用官大吉”等字样。各个房间都有随葬品,如水田、牛栏、井、猪羊圈的模型,前室的四角有灯台,室内有槅、耳环盘、盅、盂、四耳罐等青釉器,西耳室中有铜釜、铜甑,还有青釉罐、碗、盆等。棺室中有金钗、铜镜、铜小耳杯、铁削、镊子、剪刀、砚和墨锭,以及刻有墓主人信息的滑石铭牌和滑石谒牌,还有银印、滑石印章、铜带钩、铜弩机、铁环首刀、环首刀剑和全套鎏金铜带饰。
这3座墓出土的青釉和陶器在器型、釉色、制作特点上都很相似。2号墓的墓砖上刻有永嘉元年(307年)的纪年,3号墓的墓砖上刻有熹平四年(175年)的纪年,说明这些墓葬属于东汉后期,距今已有132年。这也表明3号墓的建造者是从一座东汉墓中拆下了大量旧砖来建造墓室。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