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港:中国重要港口之一


黄埔港:历史的见证与今日的繁华

坐落在珠江口的北岸,广州东南部的黄埔港,自古以来就是华南地区沿海及远洋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从隋唐时期起,这里就是船舶进出广州的外港停泊地。孙中山先生在其著作《建国方略》中就曾提出在黄埔港建设南方大港的计划。民国26年(1937年),码头开始建设,次年6月,钢板桩岸码头和木码头建成。至1948年,黄埔区与市区间的中山公路(现称中山大道)、钢板桩码头、铁路专用线(黄埔铁路支线)以及仓库、宿舍、办公楼等辅助设施也相继落成。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修复和疏浚,1950年10月,黄埔港重新开港,规模不断扩大,设施不断完善。1961年客运站落成,1973年新港区在墩头东基开辟,1987年12月并入广州港,成立广州港务局,1986年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的“黄埔云樯”。
黄埔港:中国重要港口之一


黄埔港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北纬23°05'49",东经113°26'16"。
潮水:最大潮差2.40米,最小潮差2.0米。
航道吃水限制:散粮船9.14米,杂货船8.84米。
引水服务:强制引水,24小时工作,起始点为垃圾尾引水锚地。夜间(18:00-6:00)在新造油码头、航修站、南海船厂码头等区域严禁引航。
日落后至日出前船舶进港:允许。
拖轮及工作船情况:32艘拖轮,最大马力3200HP。
黄埔港:中国重要港口之一

浮吊情况:3台,最大负荷250T。
港口库场情况:仓库面积163565平方米,堆场面积449138平方米。
主要进出口货物:石油、煤炭、化肥、钢材、粮食、矿石、杂货。
锚地情况:包括垃圾尾、舢板洲、二虎、泥洲头、莲花山、大濠洲等,水深8.8-16.2米,可锚泊船舶吨位DWT 10000以上,用途包括引水检疫、候泊防台风、访台作等。

黄埔港名称由来

“黄埔”之名源于海珠区新洲镇的一个普通村子——黄埔村。这个村子原名“凤浦”,因清朝时期外国商船上的“夷人”将其发音为“Wanpooh”,逐渐演变为“黄埔”。随着外国船只和商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地名的变化,也开启了这段辉煌的历史。

黄埔港建设历程

许多人以为黄埔古港的位置就在如今的黄埔港附近,但实际上,它位于与黄埔港隔江相望的黄埔村。黄埔村与广州其他城郊村并无太大区别,新旧并存,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上世纪八十年代,广州市华侨研究会在黄埔村发现了一些港口文物,标志着对黄埔古港考证的新起点。专家们通过多次考察,使得黄埔古港的历史轮廓逐渐清晰,包括在北帝庙发现的一面被石灰封住的墙,以及上面刻有“黄埔税口四元”等字的石碑,进一步揭示了古港的历史。

黄埔港形成与后续发展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历史上资格最老、历代相传、长盛不衰的对外贸易港口。黄埔村在清朝时期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关,并在黄埔村设立黄埔挂号口后,黄埔村成为中外贸易的必经之地。鸦片战争后,广州对外贸易的首要地位被上海取代,黄埔古港逐渐失去昔日的繁荣,最终在清同治年间,粤海关的黄埔挂号口迁至长洲岛。

黄埔港景点

黄埔古港历史陈列馆位于黄埔村梁姓祠堂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展示了黄埔古港的辉煌历史。陈列馆内有一幅长达31米、高1.5米的大型汉白玉描金壁画,描绘了当年黄埔古港“一港通商”时期的繁荣景象。馆内还收藏了乾隆、嘉庆、道光时期重修南海神庙的碑刻,以及散落在黄埔古村内的历代建筑材料。

黄埔港古港地位

黄埔古港作为粤海关省城大关下属的一个税口,是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的必经口岸。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必须下锚于黄埔,粤海关黄埔挂号口负责征收船钞、引水费等,并办理外国商船进出黄埔港及外国商人由黄埔往返广州城的相关事宜。

黄埔港古港记忆

历史上的黄埔古港见证了中外贸易的繁荣。一位外国商人在日记中描述了当时黄埔港的繁忙景象,以及船只满载货物、整齐排列等待装运的壮观场景。
黄埔港:中国重要港口之一


黄埔港专家访谈

专家沙文钟认为黄埔古港的历史至少有1400多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他在访谈中提到,黄埔古港在18世纪中期已成为世界性的贸易港口,见证了十三行的辉煌。同时,他也谈到了黄埔古港衰落的原因,包括运输条件提高、水道限制以及对外贸易重心的转移。

哥德堡号

瑞典的“哥德堡号”是停泊过黄埔古港的船只中名声最大的。这艘清朝时瑞典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商船,在1739年至1745年间三次远航到广州。最后一次航行中,“哥德堡号”满载着来自中国的货物返航,但在离瑞典哥德堡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触礁沉没。哥德堡水下考古学会通过考古发掘,打捞上来的文物为研究18世纪中国与欧洲的贸易提供了重要材料。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