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井:历史见证与文化传承
探寻广州古井传奇——越王井
位于应元路西端的越王井,藏在省科学馆里,是广州最悠久的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它曾是南越王赵佗开掘,井口呈方形,宽阔如丈。到了宋代,番禺县令丁伯桂在上面加盖了石板,并挖了九个井眼,便于取水,因此得名“九眼井”。至今,那“九眼古井”的石碑依旧屹立。
越王井,广州最早的井泉之一,历史悠久。它与花地的“烟雨井”齐名,是广州著名的两座古井。相传赵佗曾将金杯投入井中,水从北郊十五公里外的石门流出,因此有人说这井与石门相连。越王井不仅是古井,也是故事汇聚之地,文人墨客纷纷在此留下墨宝,民间传说更是为其增添神秘色彩。清代梁于渭在《越王井铭》中赞誉其“名雄蛮尉,味冠羊庭”。
越王井:历史与传说的交织
南越国时期,越秀山上建有越王宫,是王府专用。因山上有越王台,故又称越台井。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称越王井之水“力重味甘,乃玉石之津液”,并言赵佗饮此水后,肌肤润泽,视听不衰,寿命逾百岁。如果能证明井水具有美容功效,又能保持视听不衰,延年益寿,那将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北宋文豪苏东坡曾写信说,广州人都喜欢饮这井水,但只有官员和有力者才能饮刘王山井水。明代,广州府通判将越王井列为广州十大名泉之一,排名第八。明代学士黄谏在《广州水记》中,将广州城内的泉、井、涧的水质分为十等,认为九眼井为最佳。
越王井的位置重要,水质优良,加上丰富的传说,自然引起了王府、官府的重视。南汉王刘龚曾独占此井,称其为“玉龙泉”,禁止百姓取水。宋代,番禺县令丁伯桂将井归还百姓,并在井上加盖九孔石盖,方便多人同时取水。如今,九眼古井石碑与井盖残石依然存在。清代平南王尚可喜曾独占此井十年,筑墙设兵守卫,并发布告示,禁止百姓取水。
民国初年,军阀龙济光曾派士兵抽水,清理此井,耗时两天才排干井水,可见其容量之大。旧时,市内茶楼也以越王井的水制作名茶,吸引顾客。20世纪50年代,仍有许多居民来此打水。60年代以后,由于周围环境破坏,井底淤积,越王井逐渐失去饮用功能,变成了古迹。
粤王井:文物保护与景区建设
1983年,越王井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已成为一个美丽的景区,粤王井的白石匾后是一条卵石铺成的小道,象征着历史的漫长。小道尽头是仿南越王墓出土的铜朱雀,整体风格与南越王墓和谐一致。透明的围墙,翠绿的花园,成为古城的一道亮丽风景。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