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机器工厂:高效协同与智能生产典范


协同和机器厂:历史的印记与传承

成立于1912年的协同和机器厂,其前身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陈沛霖、陈拔廷在芳村大涌口创立的协同和碾米厂。1966年,工厂更名为广州柴油机厂。这座厂址位于芳村大道东毓灵桥北侧,如今被宏信922创意产业园所环绕。
协同机器工厂:高效协同与智能生产典范

2018年1月,协同和机器厂光荣地被纳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首批成员。
协同机器工厂:高效协同与智能生产典范

关于协同和机器厂,这里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1912年,协同和机器厂与何谓文合股,从碾米厂转型为专业生产柴油机的企业。1915年,他们成功仿制了4缸44.3千瓦的两冲程热球式柴油机。到了1918年,他们又制造出117.7千瓦、可逆转的两冲程柴油机,并安装在轮船上,这一创新引起了航运业的广泛关注。1930年,在香港设立分厂。1937年,该厂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机器厂,产品远销华南、东南亚和加拿大等地。然而,广州沦陷后,工厂设备被日军洗劫一空。抗战胜利后,工厂恢复了机械维修业务。1956年,9家小型机器厂并入,协同和机器厂正式转型为专业生产柴油机的工厂。
协同机器工厂:高效协同与智能生产典范


协同和机器厂:创新与突破

有人说,协同和机器厂在历史上以仿造、学习他人著称。确实,该厂由陈拔廷、陈沛霖、何渭文等人创办,初期只有几台旧式皮带车床和一台小立钻。为了满足航运业对柴油机的需求,陈拔廷等人甚至悄悄登上亚细亚公司的火轮,拆卸柴油机进行研究。经过数月努力,1915年,他们成功仿制了中国第一台柴油机,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他们又研制出160匹马力的船用四缸内燃机,这些成就轰动了全国工商界。
协同和机器厂的旧址位于芳村大道东毓灵桥北侧。这座工厂历经风雨,保存相当完整。1922年建造的一车间,至今仍在使用,其内部结构保存完好。车间长34米,宽33.6米,高约10米,门口呈圆拱形,上方刻有“1922”字样。此外,工厂还保留了一些遗存设备,如剪床、立车车窗、水塔和吊机等。

协同和机器厂:传承与创新

百年厂房如今变成了“博物馆”。近年来,柴油机厂与深圳企业合作,对老厂区进行了改造,建成了“宏信922”创意园。而协同和机器厂的厂房主体则完成了“柴油机博物馆”的前期改造,即将向公众开放。走进博物馆,可以看到“广柴”自60年代以来自主制造的各类机器,其中一台生产于上世纪40年代的剪铁机和一台1933年美国辛辛那提产的立式车床尤为引人注目。
协同和机器厂的历史,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这座工厂不仅传承了历史的印记,更在不断创新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018年1月,协同和机器厂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这无疑是对他们历史贡献的肯定。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