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堂:探索历史与艺术的交汇点


马丁堂:中山大学的红色印记

走进中山大学的人类学系大楼,你会看到这座始建于1905年、完工于1906年的建筑。它由坚实的红砖堆砌而成,地面上铺满了钢筋混凝土。为了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慷慨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这座建筑被命名为"马丁堂"。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发表演讲,与师生合影留念。
马丁堂:探索历史与艺术的交汇点

马丁堂,位于新港西路繁忙的广州,却坐落在中山大学宁静的校园中。它是校园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已有百年历史。

建筑构造与风格

马丁堂位于校园中心草坪上的惺亭和孙中山铜像东侧,是岭南学堂初创时期的重要建筑。1905年,岭南学堂成立后,按照年轻设计师司徒敦的图纸,建造了这幢三层楼房。建筑最初被称为东院,与西院相对,后来为了纪念亨利·马丁,改名为马丁堂。
马丁堂:探索历史与艺术的交汇点

马丁堂并不奢华,但它的中西合璧风格见证了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变迁。建筑长宽高分别为50.68米、16.14米、15.8米,分为三层,拥有11个开间,地下室和阁楼。建筑整体追求对称均匀的构图和朴素踏实的风格,是中国第一栋用硬质红砖建造的房屋,也是最早使用钢筋混凝土地面的建筑。

建筑风格与历史价值

马丁堂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典型的英式风格,周边敞廊,室内外空间过渡自然。外墙为清水红砖墙,墙面有砖砌花式装饰和花岗岩线脚,具有细腻多变的风格。建筑从宏观上追求对称均匀的构图,以及朴素踏实的风格。
马丁堂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其建筑本身,更因其百年的人文底蕴和学术积淀。孙中山先生曾在马丁堂前发表演讲,勉励青年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服务。至今,马丁堂仍承载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国族群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使命。

马丁堂的历史传承

马丁堂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所在地,也是中山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一代代学者辛勤耕耘,为中国的人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杨成志、顾颉刚、钟敬文等大师级人物曾在马丁堂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马丁堂的特殊历史意义和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不仅是中国优秀近代建筑之一,还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丁堂:探索历史与艺术的交汇点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