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佛寺:岭南佛教文化瑰宝
大佛寺:历史的印记与文化的传承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的大佛寺,其历史可追溯至南汉时期,初名为“新藏寺”。明朝时更名为“龙藏寺”,清康熙三年(1664年),平南王尚可喜出资建造,并铸就三尊大青铜佛,因此得名大佛寺。
历经扩建,大佛寺在明代变成了龙藏寺,后来又转变为巡按公署。然而,清顺治元年(1649年),公署不幸被火灾摧毁。康熙二年(1663年)春,尚可喜捐出自己的俸禄,按照京师官庙的样式,融合岭南地方特色,重建了殿宇,使其成为了一座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价值的寺庙。
大佛寺的渊源深远。它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年),原名为新藏寺,是南汉王刘龑为了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立的。明代扩建后成为龙藏寺,后来又改为巡按公署。雍正十一年(1733年),广州知府刘庶选将大佛寺作为宣谕之所,并在殿前建起了宣谕亭,同时在两侧建起了韦驮殿、伽蓝殿以及“佛境”、“禅林”东西两门。此时,寺院规模扩大,佛事兴盛,名声远扬,成为了广府五大丛林之一。
大佛寺在对外开放方面也有所发展。新的大楼已经建成,但由于寺庙扩建后被西湖路的一排骑楼挡住了风水,因此这些历史建筑也需要被拆除,以便让路。文革后,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了大佛寺的重新开放。1981年,广州佛协副会长广明老法师担任住持,开始着手重建工作。经过努力,大雄宝殿得以按原貌修复,三尊大铜佛像也重新铸就,各高6米,重10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和香客。
1993年8月9日,广州市政府宣布大佛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雄宝殿坐北向南,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至今仍是岭南地区的建筑之冠。尽管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但它的风貌依然保存完好。安南(今越南)王捐赠的优质木材作为梁柱框架,至今仍基本完好。
大佛寺现任方丈上耀下智大和尚,1965年生,广东陆丰人,毕业于中国佛学院。他现在是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佛协副会长、广东省佛协副会长、广州市政协常委、广州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汕尾市佛教协会会长以及汕尾市政协委员会常委。
广州大佛寺的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位于北京路西侧、广州百货大楼正南方。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