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步行街:京城购物与文化体验的黄金地带
逛逛北京路,感受广州古城魅力
北京路,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是广州市中心一条充满文化、娱乐和商业气息的街道。这里不仅见证了广东省广州市的城市发展,更是广州历史上最热闹的商业集散地。日均人流量高达40万,节假日更是突破60万,高峰时可达百万。
这条街道北起广卫路,南至沿江中路,全长超过1450米。以中山四路与北京路交叉口为中心,向东至仓边路,西至起义路,北起财厅前,南至大新路,再延伸至高第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步行街区。从1997年2月起,这里每逢周末实行准步行,到了2002年1月,则实现了全日步行。经过五次扩容,步行街长度已突破千米,周边景点丰富,如南越王宫博物馆、广州大佛寺等。
9月23日,北京路步行街完成改造提升,焕然一新。
北京路:一条历史悠久的文化街
北京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这里是广州市大南门内外的一条南北向主要街道。宋代灭南汉后,拆除了南城墙,将南城沿至江边,建起了“双阙”。1244年,又建起了双门楼,从此北京路中段被称为双门底,逐渐发展成为商业区。清代时,从北至南依次为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永清街,以卖书坊、古董市、花市为著名。清雍正年间,现北京路与沿江路交汇的珠江边,是天字码头的所在地,专为迎送官员而设,附近的接官亭正是当时迎接官员的地点。
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广州拆城墙开路,将此路改名为“永汉路”,取清朝已灭,把南街名“永清”变为“永汉”之意。1936年,为纪念广州人胡汉民,永汉路更名为“汉民路”。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夺取广州后恢复原称。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改名为“北京路”,寓意广州人民拥护党中央,向往首都北京之意。因路名形象反映了其广州市古城发展的中轴线地位,故一直没有恢复旧名。
根据史料和专家考证,北京路周边区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历史文化遗地有:秦番禺城遗址、秦汉造船工地遗址、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唐清海军楼遗址、南汉御花园、明大佛寺、明城隍庙、明清大南门遗址、清庐江书院、广州起义纪念馆等十多个朝代的十多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这一区域历经十多个朝代及两千多年的沧桑,但其中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创造了国内外城市建设中罕见的历史景观,也造就了这块神奇土地灿烂无比的历史文化。
北京路:繁华的商业中心
明清时期,今中山路(旧称惠爱街)是广州市旧城东西主干线,南北两边大都是官署衙门,是政治中心区。北京路(旧称双门底)则是由城南直通天字码头的主干道。因此,北京路北段与中山四路相连接的丁字形地段,成为当时衙署官僚及其随员、家属居住的集中地段。为适应他们的消费需求,逐渐形成了一个全市的繁华商业中心。
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唤作“双门底”,至今许多老人也还称这个旧名。双门底的起源是因为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据清人笔记所说“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楼拆除马路后,铜壶转存于广州市立博物馆,后来拨调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关于“双门底”,是因为在清兵接管广州的时候,同时有两位官阶级别一模一样的官员来治理广州。按照当时的习惯,一个官员只能够从一个城门通过。有两位官员,就要有所避讳,于是就在城楼里开了两个门。
双门底在清代是商业重地,故流传有“双门底卖猫——装假”的歇后语。在双门底经营多年的“活化石”——广州陈李济药厂,前身是创立于明代万历年间。
北京路:便捷的交通信息
北京路步行街附近有多条地铁线路,如地铁2号线公园前站、地铁1号线农讲所站等。此外,还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如264路、56路、102路等。
北京路:丰富的美食和教育资源
北京路的美食种类繁多,肠粉、牛杂、大头虾、炖品、甜品、烧乳鸽等都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许多老字号门店,如太平馆、广州酒家、百花甜品等。
北京路周围分布着大量图书馆,如公共图书馆、图书馆等,为市民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北京路:荣获国家级荣誉
2021年7月26日,商务部发布《商务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名单的通知》,广州北京路步行街被确认为第二批“全国示范步行街”。2021年11月5日,广州市北京路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