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亭: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光复纪念亭:历史的见证与人民的记忆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广东迅速响应,宣布独立。各地民军起义,广东全省光复,成立了以胡汉民为首的军政府。那时,广州城内义军四起,官吏纷纷逃窜,库藏空虚,军饷告急。李煜堂、杨西岩、邓仲泽等30多位香港同胞加入军政府,为筹集资金,他们成立了港侨筹饷局,募得300余万元。1929年,为了纪念这一壮举,在越秀山建起了光复纪念牌坊。
光复亭: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亭子的位置与建筑风格

光复纪念亭坐落于广东省越秀山镇海楼东侧。1948年,纪念亭在原址重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顶部覆盖着绿琉璃瓦,形成四角攒尖的形态。亭子高约7米,长宽各3.5米,台基四周设有阶梯,显得庄重而古朴。
光复亭: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古迹的背景与意义

这座亭子不仅是辛亥革命胜利的象征,也是广州旅港同胞对革命支持的纪念。它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承载着人们的敬意和记忆。

牌坊的历史与重建

原牌坊以花岗石为材,四柱三间,正面刻有胡汉民题写的“光复纪念”匾额,两侧为李煜堂撰写的《粤秀山纪念石坊跋语》。背面则是陈少白题写的“革命之源”,以及古应芬和杨西岩的题词。不幸的是,在日军侵占广州期间,牌坊遭到破坏。

重建的细节与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4月,纪念亭在原址得以重建。亭内保留了原牌坊上胡汉民等人的题字,并在亭后额镶嵌了一方刻有民族英雄岳飞手迹“还我河山”的石板,内刻邓仲泽等人撰写的《建造光复纪念亭梗概》。这座亭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光复亭: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