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墟:探索传统市场的魅力
深圳墟的起源与发展
咱们来聊聊“墟”,其实就是集市。深圳这座城市的名字,就得自于一个古老的集市——深圳墟,它位于现在的罗湖区老街附近。这个墟在清代展界后,也就是新安县时期就出现了。在老深圳人的观念里,“深圳”就是指现在的东门市场一带,那个地方的旧称就是“深圳墟”。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历史文献首次提到了深圳墟。这个墟是因为它西侧的一个深水沟而得名。在建立特区之前,宝安县东部主要是客家人居住,而西部则主要是广府人。
到了乾隆、嘉庆年间,也就是1736年到1820年,深圳地区已经有了36个墟,深圳墟就是其中相当繁华的一个。它有东、南、西、北四门,每到农历的二、五、八日,墟日热闹非凡,最繁华的地方就是东门。现在的东门老街,就是从那时候发展起来的。
深圳墟的历史,我们可以从《新安县志》中找到最早的记载。这本志书是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由靳文谟编纂的,其中第一次提到了“深圳墟”。1913年,为了区分河南省的新安县,广东省的新安县改名为宝安县,县治仍设在南头。1931年设立深圳镇,1979年3月,宝安县改为深圳市,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1979年8月,深圳镇被撤销。
1980年8月,深圳镇和附城公社等地的327.5平方公里土地被划出来,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同时宝安县也被恢复,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宝安和龙岗两区。1992年12月,宝安县被分为龙岗和宝安两个新的深圳市辖新区。
深圳墟的演变与影响
深圳墟,这个得名于集市的镇子,出现在清代展界后的新安县。1688年,深圳墟首次在历史文献中被提及。乾隆、嘉庆年间,也就是1736年到1820年,深圳地区已经形成了36个墟,深圳墟是其中繁华的一个,拥有东、南、西、北四门。墟日时分,最为热闹的莫过于东门一带,现在的东门老街就是从那时发展起来的。
19世纪的沙头角,成为了西方观察深圳地区的第一个据点。传教士韩山明和韦永福都曾向他们的组织写过长篇的工作报告,沙头角是他们传教的重要基地。韦永福在1853年的报告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南方沿海村落的日常生活,特别提到了一个叫“东和”的集市。
在传教士的笔下,东和集市里没有住家,全是商铺,大约有50家左右,其中六家是药铺。商铺虽小但经营有道,商品琳琅满目。屋顶边缘悬挂着纸灯笼,夜晚照亮了整个墟。这里的商业活动非常繁荣,多数是蔬果店和杂货店,大多数做零售生意,但也有部分能做大买卖。
这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沙头角墟。深圳墟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道路在此交汇,三条河流在此冲刷出一片平坦的谷地,深圳正好位于这个谷地的中心。因此,它很早就成为了市场贸易繁荣的小镇,相当富庶。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