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津石塔:历史遗迹的壮丽象征


探寻深圳历史:龙津石塔的故事

坐落在深圳沙井镇沙四老村河涌边的龙津石塔,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花塔公”。这座用粗砂岩凿制的古塔,不仅是古代镇水风水的象征,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嘉定十三年,即1220年,距今已有八百年。2015年12月10日,龙津石塔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津石塔:历史遗迹的壮丽象征

龙津石塔背后的故事同样引人入胜。沙井镇,位于深圳之北,以其繁荣的经济和丰富的古文化著称。镇内保留的古代建筑群包括大宅、炮台、祠堂、私塾、庙宇、碉楼和古塔等。龙津石塔作为这一古建筑群中的重要一员,虽不高大,但其雕刻所体现的佛教特色,见证了从宋代至今八百年的岁月流转。它由盐官承节郎周穆为抵御龙津河水患而建,正面深浮雕的释迦牟尼半身像,左侧的“双手合十”、右侧的“仗剑除妖”形象,以及背面的梵文咒语,都彰显了佛教文化与地方信仰的融合。
龙津石塔:历史遗迹的壮丽象征

龙津石塔:历史遗迹的壮丽象征


建筑之美:龙津石塔的独特魅力

龙津石塔平面呈方形,高约一点八米,台基四转角刻有莲节柱,正面刻有壶门。塔身方形,正南面刻出较深的龛,再刻佛像半身,手势“捏二伸三”代表妙音天。塔身东面偏上部,龛中斜握长剑的手,名为“慧剑”,寓意斩断一切烦恼。塔顶四坡水,檐子平直,檐下做混檐,即古代建筑的防火檐。塔尖以宝珠收尾,造型与雕刻内容丰富,是佛教艺术与建筑工艺的完美结合。
从南北朝到明清时代,方形石塔在石塔建筑上普遍运用。龙津石塔的塔檐采用“混檐”设计,不仅简化了檐子下端的做法,也是一种防火设计。在南宋短短的一百五十年间,能在沙井建造方形石塔,实属罕见。1984年,当地群众在原塔基前重建塔座,将残存塔身等安放基上,为这座古塔注入新的活力。

历史价值:龙津石塔的见证

据《东莞县志》记载,龙津桥旁的龙津石塔,是为了镇水而建。塔身上的浮雕佛像、模糊不清的经文,以及历史学家和专家的认定,都证明了龙津石塔在历史、艺术和文物价值上的重要性。2000年6月,沙井镇政府将龙津石塔列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宝安区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石塔不仅是深圳和沙井历史悠久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龙津石塔,这座位于沙井街道沙四社区桥东五巷的古老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静默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