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详释161告子上4何以谓仁内义外也(西瓜同步文本)
本文共计200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分钟。
11.4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11.4[原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①。”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②?”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③。”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④?”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⑤。”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⑥!”
11.4[通释]
告子说:“饮食男女是人的天性。仁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义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
孟子说:“为什么说仁是内在的义是外在的呢?”
告子说:“某人年长我就把他当成年长的,并不是他就是比我年长;就像某物白我就把它当成白的,根据从外表看它是白的,所以说它是外在的。”
孟子说:“跟白马的白不同跟白人的白不同没有什么区别,不知把马的年长当作年长跟把人的年长当作年长没有什么区别吗,况且说是年长的合乎本意呢还是把它们看作年长的合乎本意呢?”
告子说:“我的弟弟我就喜爱他,秦国人的弟弟我就不喜爱他,因此我是确定喜欢谁不喜欢谁的人,所以说它是内在的。把楚国年长的人当作年长的,也把我国年长的人当作年长的,因此年长不年长是我喜欢把谁当作年长的,所以说它是外在的。”
孟子说:“喜欢吃秦国人烤的肉跟喜欢吃我自己烤的肉没有什么区别,事物也就是这样摆在那的,既然如此那么喜欢吃烤肉也有外在的问题吗!”
11.4[注释]
①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饮食男女是人的天性。仁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义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食,饮食吃喝。色,男女对性的需求。仁内也,判断短语,下同,共四个。内,内在,作动词,是内在的。以下“外”用法相同。义,有原则的思想观念。
②何以谓仁内义外也:为什么说仁是内在的义是外在的。
③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某人年长我就把他当作年长的,并不是他就是比我年长;就像某物白我就把它当成白的,根据从外表看它是白的,所以说它是外在的。彼,远指不确指代词,某人或某物。长,音zhǎng,年长。第二个“长”,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长,把……看作年长。以下第二个“白”的用法相同。第三个“长”,年长的。非,并不是。有,表存在。于,介词,第一个于为“比”,第二个于为“从”,根据。第三个“白”,作动词,看……白。
④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跟白马的白不同跟白人的白不同没有什么区别,不知把马的年长当作年长跟把人的年长当作年长没有什么区别吗,况且说是年长的合乎本意呢还是把它们看作年长的合乎本意呢。于,跟。无以,没有什么(区别)。长马之长,把马的年长当作年长。第一个第三个第六个“长”,意动用法,把……当作年长。义,作动词,合乎本义。
⑤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我的弟弟我就喜爱他,秦国人的弟弟我就不喜爱他,因此我是确定喜欢谁不喜欢谁的人,所以说它是内在的。把楚国年长的人当作年长的,也把我国年长的人当作年长的,因此年长不年长是我喜欢把谁当作年长的,所以说它是外在的。为……者,是确定……的人。第五个“长”,或年长或不平长。悦,作动词,我喜欢。“谓”后的“之”,代词,它,指思维确定的过程。
⑥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喜欢吃秦国人烤的肉跟喜欢吃我自己烤的肉没有什么区别,事物也就是这样摆在那的,既然如此那么喜欢吃烤肉也有外在的问题吗。耆,喜欢吃。炙,烤肉。有,表存在。
11.4[解读与点评]
为什么会出现“仁内而义外”的错觉呢?比如说“见义勇为”,“义”总与行动联系在一起。其实“仁”也是要付诸行动的,不是有个善心善念想想就算了,只是想的“仁”那不是真仁。“仁”与“义”这二者都是内在的:比如有“爱心”有“正义感”,这里的“心”“感”不是内在吗!当然“仁”与“义”都是要见诸行动的。
“是以我为悦者也”的“悦”实际为“悦与不悦”两个方面,解释成“喜欢不喜欢”。
告子的话听起来很绕,因为是诡辩,所以很绕;孟子是你能辩我比你还善辩,抠字眼的功夫和归谬的逻辑思维功夫十分了得,所以孟子能准确把握告子诡辩中的漏洞予以回击。
“某人年长我就把他当成年长的,并不是他就是比我年长;就像某物白我就把它当成白的,根据从外表看它是白的,所以说它是外在的”——告子是以自我为原点判断某人年长来谈内在的,我认为如何如何,所以对我的认识来说它是内在的,这是以“我”来定位。而判断白不白是根据彼外表白我就认为它白,所以它是外在的,这是以“彼”来定位。告子在逻辑思维中违反了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看问题的角度并不确定,也就是看待一个问题没有始终确定一个立足点,没有始终确定一个不变的看问题角度。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