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善心,从不浪费
本文共计337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4分钟。
1
人心是个善恶共存的世界,人心有正有邪,有善有恶。
善恶就在人的一念之间,一念善生,一念恶生,相生相克,争斗不休,胜者主导人的思维,做出善恶的举动。
《说文解字》云:“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
善具有自律性。唐玄奘的上首弟子普光大师说:“言善者,不造众恶,名之为善。”什么是善?首先要不作恶,那才是善。
善具有利他性。《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至高品性的善就像水一样,恩泽万物利益众生而不与它们争名夺利。自处卑下,谦逊大度,恬然自安,这样的境界就接近于“道”了。
劝人为善是儒释道三教最大的共通点,扬善止恶也是关公文化被三教共尊的主要原因。
儒家讲: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
道家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佛家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关帝觉世真经》云:“善恶两途,祸福攸分,行善福报,作恶祸临。”
善和恶共存于人心,又同时作用于人心。
人心中的善源自于人类追求正义光明的自然天性,人心中的恶源自于人类自私自利的动物本能。
王阳明说:“善恶只是一物”。“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说:人心就是天理。天理之极就是至善。
人都有一颗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向善之心,但往往在利益面前,选择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导致恶的生成。甚至利欲熏心,蒙蔽良知,堕落沉沦而无法自拔。
善心需要扶持,善举需要尊重。善胜于恶,这个社会就会充满清风正气,和睦友善,相亲相爱;恶胜于善,这个社会就会道德沦丧,忘恩负义,互相侵害。
人人自私自利,处处勾心斗角,幸福感、安全感又何从谈起?
2
《周易》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人心本来是纯净的,步入社会,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成为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等。
宗教信仰,民俗崇拜,由此而成,教化人心,劝善抑恶,匡正除弊,使民众知行存于念,善恶明于心,社会秩序,民间风气才能维持底线,不致人性泯灭,沦为人间地狱。
道德是谆谆的劝导,法治是滞后的惩罚,若是善心不举,天道不彰,必然一味求仁反得假仁,一味求法反得恶法。
威权者可以封庙门,断香火,以大棒威逼恐吓,以法规强令服从,却不能让人心必然向善,甚或更恶,原因就在于,“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朱熹语)
《孟子》云:“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孟子说,人之所以丧失了他的善心,也就像人有了刀斧,天天用刀斧乱砍乱伐,这样,又怎能保住善心的繁茂?
这把刀斧就是人的自私自利,人的恃权任性,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不如此。
古人云:举头三尺有神明。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善恶有报,因果循环,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自然规律。
福建莆田人方万策,是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进士三甲第九。
明朝万历十年冬,安徽某商人去九江,见江边有船遭到抢劫,赤身倮体情形悲惨。这名商人素敬关帝,有侠义之心,就停船搭救,内有孝廉七人,商人发给他们衣食,并送路费让他们回去。也没问他们姓名。
第二年,被搭救的七名孝廉中有六人考取进士,其中就有同样敬奉关帝的福建莆田人方万策。
方万策后来分道巡视嘉州湖州一带,宪副屠冲阳设宴招待他。这时,商人已经破产,卖身于宪副家为奴。方万策一见他在席间侍候人,大吃一惊,赶紧施礼敬拜,问他:“你还记得八年前曾救活过数人吗?”
商人已经忘记了此事。过了许久才想起说:“我确实曾在九江搭救过遭抢劫的人。”
方万策长跪哭泣说:“恩兄啊,我就是被你搭救的七人其中之一啊!”于是出资将商人赎卖回官署,款待一个多月后,赠送数百两银子,并写信给同难者,发起捐助,商人从此大富,后来回到徽州,颐养天年。
3
诗云: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明代大儒方孝孺说:“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上海松江有座灌顶禅院,前身是水次仓关帝庙,主殿供奉关公。
所谓灌顶,是修行成就的一种标志。佛法云,修身积德,广施仁义,善根圆满,戒定生慧,一切如来都会前来灌顶。《华严经》云:“善根具足。诸行究竟。一切如来。所共灌顶。
关帝是佛教的大护法。北宋宰相张商英《护法论》原序中云:“佛以戒定慧为大道之大要。吾儒所谓惩忿窒欲,则戒也。寂然不动,则定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慧也”。
在民间信仰中,关帝也是正气正义,侠肝义胆的文化代表。
关帝教导民众行善积德,众善奉行,诸恶不作,“但有逆理于心有愧者,勿谓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于心无愧者,勿为无利而不行。”
乾隆时,上海嘉定有个举人,名秦大成,自幼虔诚信仰关帝。由于妻子病故而续娶,新婚之夜,见新娘悲伤不已,秦大成忙问什么原因。新娘说:“我自幼许配给邻村李氏子,真心相爱。不想父母嫌他家穷,逼我改嫁,因此悲伤。”
秦大成听后,急忙退出洞房,找来李生,让他们夫妻团聚,还赠送钱财,供他们置办家业。
癸未年会试,秦大成中第三名。之后,和他的表兄弟王某一同上京参加殿试。殿试前晚,他梦到文昌帝君和关帝。关帝问今年谁是状元,文昌帝君答是王某。
这时一位妇人向关帝告状说:“王某是我丈夫的弟弟,自丈夫死后,他对我百般欺凌,以致我郁郁而终。”关帝大怒说:“此人人品这么差,怎么可以做状元。”又问文昌帝君可有别的人选。
文昌帝君说:“秦大成素有孝行,新婚之夜又肯成人之美,助李生夫妇夫妻团聚,可以让他做状元。”关帝点头称赞。
乾隆二十八年,秦大成参加殿试,阅卷大臣是刘统勋。秦大成本是第十一名。由于有传言称前十名考生行贿,刘统勋为人公正,于是改将第十一名秦大成以下十人进呈,这样秦大成果真考上状元。那个虐待兄嫂的王某,竟然没考上,没不久就生病死了。秦大成之后在平江书院讲课时,经常举这个故事告诫每位考生要积德行善,见义勇为,乐于助人。
4
人的善心,从不浪费。
《周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善是人品高尚的根本体现,善心的人,人人尊敬;不善的人,人人远离。
《老子》第七十九章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是最公道的,对天地万物都一视同仁;但天道也有偏心,它会把所有福报都给予善心的人。
因为善合乎天道、事理、良知。从缘而行,人心向善,所得即是应得,这是天道的中心思想。
善心之人,不求回报,天道也会以别的方式作为奖励。
有的家族,瓜瓞绵延,子孙昌盛;有的家族,风光一时,却富不过三代。
民谚云:“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其中的关键,就是家族是否传承了一个“善”字。
自私自利的人,目光短浅,看的只是眼前的蝇头小利;善心慈悲的人,格局远大,帮助了别人其实也是帮助自己。
《孟子》云:“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种善因者,得善果;种恶因者,得恶果。多行善举者,多积福报;多行不义者,必将自毙。
曾子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
看得失福祸,不要看一时,而要看得更长远。《春秋繁露》云:“天道施,地道化,人道义,圣人见端而知本,精之至也。”
一心向善,行善积德,多积福报,路越走越宽,心也会越来越自在。
福报就像人存在天界的利息,不能计较眼前得失荣辱,福报早晚回来,来得越晚,利息越高,福报越大。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