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了凡四训》14:一即万、万即一。善无多少之别,惟诚心尔

本文共计183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分钟。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译文:当晚我偶然梦到一位神,我就将一万件善事不易做完的担忧告诉他,神说:“仅你为百姓减钱税课一事,一万件善事便已经完成了。”原因是:宝坻县的田,每亩本来要收银两分三厘七毫,我到来后,减到了一分四厘六毫,这件事情确实是有;心里就感觉奇怪。恰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到宝坻,我就把梦告诉了禅师,并问禅师,这件事可以相信吗?幻余禅师说:此善心真诚恳切,一件善即当万件善。何况减轻全县的钱粮,全县人民都得到减税的恩惠,难道不是万民获福吗!” 我当即把我的俸银薪水捐出来,请禅师在五台山斋僧一万人来回向。

理解:此心要诚。幻余禅师说的“善心真切”,就是诚心做事,一万即当万件。幻余禅师是得道之人,说的自然没有错。了凡为一地方官,他做出的任何一个决策,受益者自然是其辖内的千万民众,所以,他自己的一个善行,得出的善果便了千万。前面说过,要做一件真正的善事是很难的。 本着一颗真诚的善心,做的事自然就是善事,因为这里面已经没有了各种妄想、杂念、甚至是获取某种自私利益欲望。

事无大小之别。我经历过一件事,让我明白了事无大小之分。一个外地人按揭买房子,这件事涉及买房人、按揭银行。因为条件不具备,做不了按揭,便找到我寻求帮助。对于这个外地人,这是一件大事,办不了按揭,会带来一系列麻烦; 对于我,这是一件小事,我 找银行的人问一下; 对于银行,根本不是事,这是它们的正常业务。同一件事,在不同的角度看,便现出不同的大小。但对这个事本身,无大无小。所以,我帮上了这个忙后,对于这个外地人,就是一个大事得到了解决,是一个大好事。在我我行的是小善。银行那边则与善恶不沾边,一切按制度办而已。

一即是万,万即是一。了凡做的减粮一事,受益者为万家。我尝试从理论角度解释一下,一即万,万即一。用国际象棋的故事就可以大体说清楚这个道理。

一个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要奖赏他。这个人说,他只要几粒麦子。分别在六十四个棋盘的格子里放麦粒。第一个放1粒,第二个放2粒,第三个格里放4粒,第四个格里放8粒,依此类推。到后来,国王发现,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麦粒。因为到了第十一格就是1024粒,第二十一格就是1207296粒。每增加十个格,将是千倍的增长,第三十一个格将会达到12亿粒之多。如此放下去,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看似一个天文数字,其实最终还是可以用简单的“1”来表示的。这里面的概念就是这样的:每一个格,都是其前面格的“1+1”。不论前面格里的数多大,都是可以用1代替的,1就是一个代词。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万有”也是代词,就是一切。万虽大,还是能够用最简单的1表示。所以,万即一,一 即万。

之所以如此繁琐地解释一即万、万即一,主要是想表达一个根本性的原则:去掉表面的区别,着重内在的联系。得其意会、忘其形骸,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原则,由异而求同,也是一个根本的原则。由异而同,就是“不二”的另一个表达。异,就是“二”,就是区别开;“不二”,就是求同。佛家说的“破相”,就是去掉分别心。道家对此也有表达,就是《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中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以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是为天下贵。”这段话里明确提出了,不要有亲疏、利害、贵贱等的区别。这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一致的。

所以,在《了凡四训》中,上面的这段原文里,了凡的夫人如此强调一万件善事难以实现,犯了计较,就是没有明白“多与少”是没有区别的。引申一下:生活中,特别是人情往来,不要计较。我们给人家的东西多,人家还我们的东西少,二者没有区别。一旦计较了人情往来的多少,凭空给自己带来了烦恼,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矛盾、冲突,有害无益。凡事不计较多少,需要计较的是自己的心是不是真诚,自己的心是不是善心。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