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是必须的,发展是必然的——闲话平仄在对联(诗词)中的作用

本文共计345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4分钟。

对联这东西,从小就熟悉。把它贴在门上,增添过年的喜庆和祝福,也代表我们内心的期盼。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联很便宜,一两毛钱一副。也就是这么便宜的东西,还是有不少家庭舍不得买。

不买公家印刷的,就请人写吧。

春节前夕,到供销社买张大红纸,送到李大伯家里。李大伯解放前当过师爷,肚子里有墨水,毛笔字也写得工整。每到春节前几天,他都会忙着帮街坊邻居写对联。

后来,上学了,长大了,才知道对联的用途是很多的。春节贴在门上的只是其中之一。也了解了一些写对联的基本要求,比如对仗、押韵、平仄等等。

上“头条”以后,发现对对联的人挺多,一条上联出来以后,成百上千的人就跟。 上年纪的不少。这对抵御老年痴呆功不可没。我也时常凑个热闹。

怎样才能对好对联,网友们争论不少。这些争论,在对联的思想内容,上下联的关联度这些实质性问题方面,反倒不怎么多。争议多在对联的形式上。比如对仗呀,押韵呀,争论最多的是平仄。

本人在这方面知之不多,没有资格说三道四,这里就是闲话两句,供网友们参考。

平仄这东西,说简单,它很简单。其实,汉字的平仄,就象数字的单双数一样。在数字中,除了单数,就是双数。在汉字中,除了平音,就是仄音。我们每说一句话,里面都有平仄。

要说复杂,它也很复杂。那就是前人做的一些限制,或者叫格式。比如: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三平尾,三仄尾;孤平孤仄……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听了蒙圈。

一句话,就是规定用平音的地方就不能用仄音,规定用仄音的地方不能用平音。

在对联(诗词)中,这种对平仄的限制有没有必要。当然有必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有了这些限制,写出的对联(诗词)才会好读好听。或者说,顺口悦耳。否则就会平铺直叙,缺乏韵味。我们经常说的抑扬顿挫,就是运用平音和仄音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效果。

其实,世上的事情,道理是相通的。

对联(诗词)中的平仄如同歌曲的音符,要想让歌曲好唱好听,并且能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应该知道什么地方用高音,什么地方用低音。这是必须的。

这些规矩是怎样来的呢?

首先说说是先有对联(诗词),还是先有限制平仄的规定?

答案是肯定的:先有对联(诗词)。

有了大量的作品以后,后人才会从中总结提炼出带有共性的条条框框来,也就是格式。

对事物进行总结、归纳、提炼,找出本质的部分和规律性的要素,用来指导以后的学习和创作,这是人类的智慧。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进步。格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联(诗词)的本质要素。

但从逻辑上讲,这叫归纳推理。归纳出来的结论,它不是绝对的。换句话说,它不是100%的准确,有例外。这是常识。

千百年来,国内的对联(诗词)万万千,你能用几个、几十个、几百个格式就把它概括得了?

在艺术作品中,多样性恰恰是它的精华。没有多样性,千篇一律的东西,哪来的美感(人有审美疲劳)。

是谁总结提炼出来的这些规定。当然是前人。既然是前人,不管他们学问多高,知识再渊博,一来受当时社会环境和地理因素的限制,二来也受个人学识水平(包括个人的喜好憎恶)的限制。必然有局限性,难以反映对联的全貌。

最最重要的是,社会发展了,规矩需要改进。宪法是国家的大法,过几年还要修改一次,何况平仄只是学术上的一个小小的范畴。哪能千古不变。

规定是必须遵守的, 规定更需要发展。这就是与时俱进。

规矩是前辈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但不是束缚后人手脚的枷锁。满清时候的人都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江山待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何况我们是推翻“三座大山”后的新国内的主人。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了强起来。难道写副(首)对联(诗词)还要去请教古人行不行?

其实,艺术也是“众口难调”的。南北东西,何止“八大菜系”。

就风格而论。戏剧有剧种之分,每个剧种又有门派之分。歌曲也有美声、民族、通俗等不同唱法。绘画也有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之分。难道对联(诗词)能例外吗?

对对联(创作诗词)不是科学,是艺术。科学讲规律,讲定律,一个定律可以遵守千百年。艺术之所以称为创作,讲的是变化。变是艺术的灵魂,只有变,才有生命力。

变也不是无原则的乱变。我说的变,是改进,改良,改善。最终的目的还是顺口悦耳,给人读了听了以后有美的感觉和美的享受。脱离了这个主旨的变,那就毫无意义,甚至是有害无益。比如“丑书”。

最后说说本人是怎样对对联的。

首先是思想健康。这点大家都清楚。

其次是考虑内容与用途的搭配。春联、寿联、喜联、挽联要分清。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词汇和对应的修饰,表现不同的感情,或悲或喜。

第三,要重视上下联的关联度。表达的意思要尽量相近、有关联性,不能扯得太远。

第四就是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或相近,句子的式样相同。

第五是押韵。押韵总比不押韵好。

最后才考虑平仄。在对平仄的推敲中,中间部分尽量去做,但不要太苛求。如果某个词用在这里能很好的表达意思,就不要为了满足平仄而把它换掉。不以辞害意。联脚(末尾那个字)很重要,不能敷衍。对联要求仄起平落是有道理的。

一副对联的起落只有4种形式:

平起平落

仄起仄落

平起仄落

仄起平落

在这4种形式中,仄起平落读起来确实好听。所以应该遵守。

也许会有网友说,你干巴巴的说那么多干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本人选择了一些在头条上发过的对联,列在下面,供参考。

西山衔落日,东海托朝阳。

岸柳青青依碧水,荷叶田田飘蓝天。

(倒影)

春风梳细柳,冬雪压劲松。

秋叶秋山秋色老,春芽春水春景青。

无风秋水静,有雨春山青。

浪皱蓝天天容浪,峰立清水水洗峰。

寒风袭老舍,老树栖寒鸦。

(老树——漫画家)

青灯烧尽红尘意;古佛陪出白发人。

扬汤止沸锅难鬻;釜底抽薪饭夹生。

千杯不醉故乡酒,万语难表游子心

两盏三杯淡酒,一别十年深情

喝春夏秋冬酒,待东南西北人

孤帆细篙撑日月,单骑瘦马走河山

相思树落相思鸟;断肠人服断肠草。

望尽飞云寻雁影;访遍游子觅乡亲。

一轮月镜,乾坤何人用心磨?

万颗星钉,古今过客随意丢。

三间老舍五人住,一则鲁迅二者观。

(鲁——山东)

挥毫泼墨绘山水,吟诗作对抒激情。

漫步山间多惬意,闲游林中少忧愁。

朝阳破云天增彩,晚霞遮日地生灰。

(灰蒙蒙)

万里风光几尺画,千秋岁月数行书。

睡到两三更,凡功名皆成梦幻;

活过七八十,再风韵也变耄耋。

雨洗千山路,冰封万溪流。

卿是玉洁如冰清,我无巧语对花言。

背起行囊游四海,舍下亲人盼五更。

烟云织就儿时梦,夕阳寄托晚年情。

月照西楼惊宿鸟,日出东山醒睡人。

莫羡宫中柳,要学岭上松。

如梭岁月匆匆过,似雪白发日日增。

半生蹉跎半生癫,一世奔波一世冤。

半生蹉跎半生癫,一世逍遥一世仙。

一江碧水悲千古,百艘龙舟追忠魂。

泥工袁土,铺金盖木防水火;

铁匠方中,坐北朝南打东西。

魔惑无智客,佛渡有缘人。

云本无情常落泪,月因有意多含羞。

藕断丝连荷为贵,(情,和为贵)

抽丝剥茧仁当鲜。(理,仁当先)

(仁——蚕蛹)

远道而来来问道,静心打坐坐修心。

一壶老酒花前饮,两句新诗柳下生。

心共闲云浮野鹤,身随晚霞度残年。

一片蛙声喧朗月,十里荷香醉婵娟。

吟竹吟梅吟水月,赏菊赏兰赏清风。

竹影一窗诗意雅,梅姿半园词境高。

百只水鸟百声唱,十亩荷塘十里香。

菊残尚撑傲霜骨,松老更显抗风姿。

风来千帆起,雨到万伞张。

抽根烟,吐心中烦恼事;

敬杯酒,慰世间愁苦人。

秋色枫为最,春景柳当先。

孤临夕阳忆旧梦,独坐黄昏哼老歌。

宦海沉浮寻常事,江湖聚散古今人。

古寺常迎有缘客,佛祖只佑善心人。

新月如钩天际挂,旧梦似云心上飘。

喜看稻菽千重浪,感恩袁老百世功。

东奔西走异乡梦,南来北往同命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